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091篇
科学研究   67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125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5篇
信息传播   1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莫里森的《天堂》刻意描写了两个性别对立的社区:作为父权中心的鲁比镇和修道院。本文以"身体叙事"为论述角度,剖析小说中修道院妇女怎样利用自己的身体实现其主体性,怎样对身份进行改写,并重获身体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潘财炳 《大学生》2014,(23):38-38
作为北京体育大学里的一名非体育生,这是我来到北京体育大学的第五个年头。对于北体的形容,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北体是天堂。"这句话不只在各种社交媒体中流传,还流传在校园的每一寸空间中。来之前,对于北体的印象仅限于"体育"、"北京"这样的关键词,其它的并没有什么太饱满的画面。好在,四年的时间给了我与北体"从相识到热恋"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自在 《世界发明》2007,(8):84-89
不断运行的轮胎上,负载的应该是生活、自由、个性乃至更多。于是,设计师们开始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工业,从"非典型性偏执狂"的眼睛里挖掘速度之外的快感来给那些驾驶者与乘坐者!  相似文献   
4.
观姚嗣芳老师《鸟的天堂》一课后,我有不吐不快的惊喜与冲动。 一、还原语文课的语文味 新课程改革一路行来,一些人在表面花哨的“吆喝”中正越来越远离语文课的本真:满堂无序的“自主”却陨落了教师的引导与效率,看似雅致的人文写意却背离了原有课文的价值指向,机械生硬的文化术语堆砌让语文课本来的面目全非……正是如此,有人呼吁“让语文回家”。  相似文献   
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 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做巢、树梢、应接不暇。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3.默读课文 ,理解内容 ,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 ,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4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教学重点 :1.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感受。2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积累、运用语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引题 ,板书…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手段,但许多教师并未真正理解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朗读就是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理解文本,理解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理解文中深藏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不一样     
黄杰 《内蒙古教育》2007,(6X):55-55
他曾是一个乞丐,去世后当他来到上帝面前,他说他在人间过了一辈子的乞讨生活。太穷困太辛苦了。他请求上帝这次重新要对他的人生进行一次分工,他渴望过上幸福生活。上帝听了他在人世间穷困潦倒的生活情况后,被深深地感动。上帝就问他想到那里去。他说他在人世间时,人们都说天堂的日子是最好的,便要求上帝把他分到天堂去。上帝就把他分到了天堂,  相似文献   
8.
《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了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谭顺样 《今日教育》2007,(2S):42-43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相似文献   
10.
他之前。世界想到日本时,是富士山、艺伎和樱花。 他之后,世界想到日本时,是索尼、本田和黑泽明。 黑泽明,世界名电影导演,当他的晚年在回忆自己的中小学生活时,他把它们比喻为“地狱和天堂”。让我们读一读这位大师记忆里的“地狱和天堂”,从中我们肯定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并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章内容来源于南海出版公司的《蛤蟆的油》)[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