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2014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兄弟》是余华搁笔十年之后带给读者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它展示了余华在叙事领域的新探索。通过与余华之前发表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相比,可以从主题和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兄弟》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余华小说欲望叙事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余华小说欲望叙事中的文化意蕴进行了阐述,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欲望叙事文本对人性的揭示,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文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余华在《活着》中用平静的语调向读者讲述了富贵的坎坷人生故事,从叙事内容到作品内涵都表现出一种坚强而又孤独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生命价值和目的的全新认识、对苦难的正视与超越等方面。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从哲学层面来看是一种积极面对生存,沉着应付苦难,坦然面对死亡的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家从终极意义上对人的生存悲剧和生存宿命的探寻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论余华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创作前期作品以展现人的罪恶、暴力和死亡为主要描写对象,其后期创作以渲染苦难为重。从余华小说呈现出的浓烈的悲剧意识中,可以窥见对罪恶与死亡的残酷描写决非余华内心的真正向往,而是作者所采取的一种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苦难的痛切的关注,其间呈现出对人性的解构和生命真谛的求索。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先锋小说是以反传统的角色走上文坛的。但是,我们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即使是先锋也不能斩断传统的根。余华的小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作品中内蕴着"性恶论"、"顺其自然"的生存观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对于《剪灯余话》的创作思想,学者们认为注重人伦节义的教化。但分析李的诗集《运甓漫稿》,与《剪灯余话》在创作意旨和情绪状态呈现较大反差,李昌祺的遭遇、个性及时代背景,导致他的小说在提倡节义教化背后,寄寓着讽时骂世之意。  相似文献   
7.
《在细雨中呼喊》的语言独特,具有诗意性、议论性和荒诞性,表面上叙述透露出不确定性,这接近余华所追求的真实性。这三重语言特性,有助于小说主题的建构和人物命运与生存状态的揭示。在余华众多的著作中,甚至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这部小说的语言是独具特色的,它的形成离不开南方的文化氛围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余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新闻语言,把类似新闻的语言直接当作小说语言放入文本中,该小说因此被称为"新闻串烧"。这种新兴的语言写作技巧虽然能产生真实的艺术效果,但是同时弱化了小说自身的文体性,论文在以《第七天》的"新闻语言"为个案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当代小说的语言问题进行了思考,探讨未来小说语言与新闻语言相互靠近、相互融合到最后达成统一这种趋势是否有发生的可能和必要。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先锋作家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某种转型,曾经的“残酷”和“冷漠”变得温情脉脉。转型后的余华仍然关注人生的苦难,但他对苦难的态度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使余华的创作带上了更多的温情色彩,但也影响了作家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0.
《兄弟》是余华搁笔十年之后带给读者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它展示了余华在叙事领域的新探索。通过与余华之前发表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相比,可以从主题和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兄弟》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