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科普类课文的特色解读与教学策略
引用本文:滕衍平.科普类课文的特色解读与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2013(44):36-37,54.
作者姓名:滕衍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小学
摘    要:据《中国青年报)(2010.09.28)报道:“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这个数字意味着,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差距很大。”其中原因,不乏科普读物的稀缺和教育的失职。实际上,许多科普类课文散见于各个版本的教材,如《我是什么》《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石头书》《神奇的克隆》《航天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海洋——21世纪的希望》《人类的“老师”》等,多以说明文文体或童话体的形式出现。这类课文既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世界的科学发展概况和科技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又担负着培养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的教学任务。目前,在科普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

关 键 词:科普读物  教学策略  课文  公民科学素质  中国青年报  解读  《航天飞机》  《我是什么》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