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以四十年代的三次论争为中心(下)
引用本文:王丽丽.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以四十年代的三次论争为中心(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6):73-78.
作者姓名:王丽丽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    要: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关 键 词:胡风  民族形式问题  新文艺  旧形式  大众化  《讲话》
文章编号:1672-223X(2003)06-0073-06
修稿时间:2003年4月12日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