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天地”与“圣人”之“大仁”——由“不”、“仁”、“刍狗”之正解看《老子》第五章之主旨
引用本文:李金坤.“天地”与“圣人”之“大仁”——由“不”、“仁”、“刍狗”之正解看《老子》第五章之主旨[J].毕节学院学报,2011,29(9):81-86.
作者姓名:李金坤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人文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摘    要:《老子》第五章是体现老子"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思想的代表性章目之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天地不仁"与"圣人不仁"二句中的"不"字理解为否定副词,将"仁"理解为"私亲"或"偏爱",将祭祀品"刍狗"理解为祭前尊重而祭后轻视的东西等等,因此,此章之主旨迄今尚未得到较为切实的解释。实际上,"不"字当通假为"丕",作"大"讲;"不仁",即"大仁"。"仁",不能理解为"私亲"或"偏爱",而应作"仁爱"、"慈爱"等义讲。而作为祭品的"刍狗",无论在祭前或祭后,皆应一律受到人们之尊崇与重视。此章之主旨,乃在于主张虚静无为,效法天地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者运用双重比喻手法,强调"圣人"要像"天地"仁爱万物一样地仁爱百姓;而要实现如此之爱,"圣人"就必须进一步像"天地"自然运转生化与仁爱万物一样来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仁爱百姓。如此"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老子》全书,意义深远。

关 键 词:《老子》  天地  圣人  大仁  刍狗  天人合一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