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信息素养基础结构的信息素养教育赋能
引用本文:于良芝,王俊丽.基于信息素养基础结构的信息素养教育赋能[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47(5):4-19.
作者姓名:于良芝  王俊丽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商学院 天津 300071;石家庄铁道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4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模式对信息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实践理论和信息经验中介作用的考察”(编号:71974103)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陆续在各级教育中开设信息素养课程。这些课程有别于以往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了信息社会特有的教育实践。本研究的目的是借鉴现代西方实践理论的目的情感结构概念和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致知、致用、致远概念,考察信息素养课程在赋能学生方面的机制特点,为论证这一实践在整个教育实践中的独特地位提供洞见,同时为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启迪。以我国北方某地六所高校为案例,聚焦相对正规的学分制信息素养课程,以学校为单位,采用课堂参与观察和师生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考察该类课程的赋能机制。研究发现,在被调研的课程中,存在一个由课程关涉对象及相关素养组成的结构。该结构体现着被调研课程对诸如“信息素养究竟是关于什么的素养”“由哪些具体素养组成”等问题的认知,决定着课程能够给予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边界,本文称之为“信息素养施教结构”。本研究还显示,根据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该结构可以延展为包含更多对象的“信息素养基础结构”。这一结构关联着一组系统化的知识与能力,可以支撑信息素养教育从工具与智识两个方面以及致知、致用、致远三个层次对学生赋能。以基础结构为参照,信息素养施教结构越完整,它带给学生的赋能就越全面。除了信息素养基础结构和信息素养施教结构两大概念,本研究还提出了信息素养对象、对象关联素养等概念。这些概念共同揭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赋能机制,解释了它作为独特教育实践的合法性,同时显明:在原有文献检索课基础上形成的信息素养课程若能将智识赋能和致远赋能纳入其教育目标,将信息、数据、意义纳入其施教结构,有可能获得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图3。表1。参考文献30。

关 键 词: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赋能机制  信息素养结构  
收稿时间:2021/3/23 0:00:00
修稿时间:2021/8/16 0:00:00

The Foundational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its Empowerment Mechanism
YU Liangzhi,WANG Junli.The Foundational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its Empowerment Mechanism[J].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2021,47(5):4-19.
Authors:YU Liangzhi  WANG Junli
Abstract:
Keywords: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图书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图书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