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22年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李普曼发表的《公众舆论》一书在美国学术界引起的巨大反响。书中李普曼强烈抨击了传统参与式民主的弊端,认为公共舆论含有非理性因素,而日益发展的大众传播的再现化手段更是不利于公众把握社会议题,公众直接参与公共事务只能带来社会的混乱。作为美国传统参与式民主的积极倡导者,杜威则为参与式民主正名,指出大众传播能够促进公众意见沟通,是公共舆论形成并影响公共事务的渠道之一。本文旨在将"李杜之争"简做梳理之后将其二人有关公共舆论的观点放置新媒体环境中以作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论是网络时代特有的公共舆论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舆论对人们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加大,与人们的生活日益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舆论不仅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公众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舆论的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本文重点围绕李普曼的舆论观,对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舆论形成的条件要素、环境变化等进行论述,并以微博平台作为具体案例对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公众舆论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分析研究,本文认为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公众舆论主要具有批判性、公开性、非理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安珊珊 《新闻界》2012,(15):39-44
本文着眼于对公众舆论研讨的学理性梳理,探讨了从大众传播情境到互联网传播情境这一媒介生态转型过程中,公众舆论研究的理论流变。通过对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网络舆论研究所采用的视角,认为西方学界对网络舆论的讨论偏向于"影响"范式,而中国本土学者的讨论则偏向于"适用"与"引导"范式。这两种不同范式下的研究取向,成为了虚拟社会里中西"公众舆论"研究的不同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4.
媒体民主主要指公众通过各种媒体参与国家民主决策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并把促进社会民主和维护公共利益作为根本的追求目标。在美国,媒体民主的话语秩序逐渐成为信息和符号的游戏,媒体与政府的合谋引起民主的制度失灵。战争时期的媒体管制破坏了民主的神话——对民主的威胁不仅仅来自于军事霸权行为,还来自于与政府合谋的大众媒体。如何重塑媒体民主的话语秩序和发挥网络媒体的民主价值,一直是西方乃至国际学界的理论热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培育新的民主资源和新的话语秩序,必将有助于重新构建更为开放的民主媒体和民主政治,从而也预示着新型商议民主自由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影响也越来越大,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本文以"李天一案"为例,分析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舆论,其中的"舆"在中国古代指"车",后来演变为"造车的人"、"抬轿子的人"等,泛指下等人和普通百姓.舆论,也可以理解为普通百姓的看法.在西方,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1762年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公众"和"意见"两个词结合起来,用来表达人们对社会性及公共性事务的看法.可以看出,舆论是和公众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民主理念和市民社会的兴起,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更多机会进入政治公共领域,大众媒体的发展为舆论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媒介,媒体对舆论的干预和领导能力也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7.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是19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尽管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将他称为传播学家,但是他对"群众"公众"舆论"等传播学领域的许多问题发表了深刻的见解.沃尔特·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对"公众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本文将归纳分析塔尔德和李普曼笔下对公众舆论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新媒体语境下理性公众舆论产生的条件,旨在获得理性公众舆论形成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民主形成以来,公众舆论一直作为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能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在促进社会问题解决、加快社会进步和民主化进程方面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民主和公众舆论分别说开去,分析两者的内在关系,探究其互动规律,为大众传媒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2,(3)
塔尔德是一位被遗忘的社会学和传播学先驱,他在19、 20世纪之交提出的社会模仿观成为后来传播学诸多基础理论的源头。作为逻辑哲学,模仿律的研究目的不仅是了解社会的发展本质及规律,更要成为社会现象的解释依据。塔尔德在晚期研究中,将视野从模仿理论转向传媒与舆论的现实考察,以“公众与群众”“舆论与集群”为主题,完成了人类社会科学史上第一部有关舆论研究的专著。然而,今天传播主流学术史对塔尔德的相关叙事仅停留于“模仿”这一群体心理传播的现象表述层面,缺乏对社会模仿观的系统把握,更忽视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指导性和预判性价值。基于此,论文重新爬梳塔尔德传播思想的理论脉络,试图以模仿律为哲学基础考察公众舆论的形成及发展演变,搭建社会模仿理论与公众舆论研究之间的二元关联。塔尔德开创了将交流/传播与民主政治相勾连的研究传统,他所强调的交往互动成为社会有机体的理论内核,库利的社会过程、杜威的大共同体、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皆承袭于此。  相似文献   

10.
舆论是公众对于社会生活中业已存在和新近发生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等移动传播设备的普及改变了舆论形成的机制,也改变了舆论引导与舆论表达之间的博弈关系。如何顺应时代的变迁,更新舆论引导观念,提高舆论引导艺术,实现两者间的良性互动,既是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者及其主流价值传播者的责任,也是每个舆论参与者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一直是学界关注最多,也是争论最多的一大研究领域.哈贝马斯描述的公共领域是一个介于公与私之间的中间地带,既与国家相互抗衡,又与社会彻底分离,它向所有的公民开放,并且在平等对话、交谈与阅读之上形成公共精神,达成公众舆论.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家李普曼出版了一本著作——《公众舆论》,在这本书里,他深刻而又详细地阐释了两个对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的条件,即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李普曼所在的"报纸时代"早已步入了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出现与发展给社会带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本文结合李普曼的观点,探析新媒体时代下公众舆论形成的嬗变。  相似文献   

13.
牟敏 《新闻世界》2013,(3):83-84
新媒体的发展,为民间舆论提供了话语平台,民间舆论能够通过网络扩散,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意识的增强,又具有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技能,使许多普通的社会事件发展为舆论热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主体"的概念出发,指出舆论主体是舆论活动的承担者,其处于社会联系和环境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而言,舆论主体即是由能动的个体组成的,在社会中进行舆论表达和公共讨论的社会公众。基于此,本文讨论了公众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社会性以及历史性等特征,并进一步从社会转型与新媒体技术变革的具体历史情境入手,探讨了公众开展公共讨论的过程和特点。最后,本文结合"全国民众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认知与态度舆情调查"的结果,分析了当下国内舆论的焦点诉求,同时从公众与政府的互动关系角度,对保障公众舆论表达的自主性和政府积极回应舆论焦点诉求等问题进行了简要总结与讨论。  相似文献   

15.
舆论和舆情二者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受到学界关注,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全媒体背景下,社会大众信息接触渠道增多,公众交流意见、分享情感的平台多元化等因素,都催促着舆论和舆情二者关系的改变和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媒介环境和社会语境发生突破性的改变,让舆论和舆情不再局限于"舆情是舆论的初始状态,而舆论是舆情的升华表现"的简单联系.在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交织传播过程中,舆论和舆情在概念厘定、传播过程和发展走向等方面,逐步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界线模糊、内容粘连状态.  相似文献   

16.
王豪 《传媒观察》2012,(8):11-13
随着社会信息共享的逐步平等化和透明化,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将面临着公众舆论带来的监督和挑战,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加速发展,现实社会中的许多名人纷纷触网,成为"网络名人"、"微博达人"。这些人凭借名人身份,利用网络发表言论,监督批评政府部门的不当行为,受到网民追捧。如果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特别是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对于"渤二事件"的媒体报道及其影响,学界评价甚高。有学者认为:"这应该是中国新闻界第一次打‘老虎’,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次。"[1]王雄以为:"这是中国传媒首次将新闻舆论监  相似文献   

18.
谢加书 《中国出版》2014,(19):46-49
新媒体舆论是网民通过新媒体就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和建议而形成的有倾向性的意见,是网民民意的体现。与新媒体舆论相关的是传统媒介舆论等,“媒介舆论是指通过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舆论。它包括各种传播媒介,尤其是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刊登的言论、来信、社会讨论、社会调查、民意测验等”。[1]媒介舆论和新媒体舆论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新媒体舆论的主体是网民,没有严格的把关人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多元多变。而媒介舆论载体是传统大众传媒,媒介舆论主导权掌握在把关人手中。同时,新媒体舆论和传统媒介舆论之间体现为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关系。民众意见可通过新媒体形成新媒体舆论,新媒体舆论逐步壮大,被党报党刊等关注,就可转化为媒介舆论,二者合二为一。当然,媒介舆论受到压力,也可能在新媒体中兴起,变为新媒体舆论。  相似文献   

19.
殷帆 《新闻世界》2012,(2):132-133
舆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体现公众集合意识及其倾向,而且也在影响社会,反作用于人们的思维和活动方式。当今是传媒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载体。新的形势下,如何协调好政府媒体受众的关系,正确地引导舆论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丁柏铨 《中国出版》2013,(10):17-22
新媒体语境,是一种人人都可以相对方便和自由披露信息和发表意见的语境。这一语境依凭新媒体特别是网络而形成,常常是公众舆论的生成源和集散地。在此空间中,经常形成指向集中和锋芒毕露的网络舆论。因此,政府妥善处理与新媒体语境中舆论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新媒体语境中的舆论相比于现实环境中的舆论所显现的特点,对政府应对公众舆论提出了新的相应要求。及时、主动、充分地公开政府信息,成为关系处理中的重要前提;进一步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必然之举;真诚地接受网络舆论监督,成为政府得到公众理解和信任的一条捷径。政府和公众宜共同努力,形成和凝聚舆论正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