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电影市场,传播是营销的一种方式。多种类型的社会媒介传播方式为当下的影片推广创建了前所未有的营销环境,营销方式也从初期强调产品自身的信息和特权管理转向构建品牌和与客户的情感呼应。本文以电影《小时代》为研究目标,其研究价值在于这部故事性虚弱的影片借力于有效的营销手段收获了巨额的经济效益。笔者通过依托传播学理论,对相关网络信息数据和文献报道的研究,讨论该片的宣传理念和策略,借以总结出粉丝电影市场宣传的三个要点:1.营销方式需要从"导入式"转变为"互动式";2.需要依赖"舆论"进行传播;3".品牌"的塑造对于电影的宣传极为重要。电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相辅相成的,粉丝电影的营销手段就像电影的内容质量一样关键,能够影响经济效益,值得被重视。  相似文献   

2.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成功营销以消费者心理需求为主展开,重视市场调查、精心挑选档期、以网络营销作为主要营销的手段,具有主动性和创新性。华莱坞大片品牌营销存在对市场定位重视程度不够、忽视消费者需求、档期选择存在被动、营销手段创新性不足等问题。随着产业环境、传播环境、文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华莱坞大片品牌应该建立以下营销观念:重视市场调查,满足消费者观影需求;努力提高电影质量,减少对热门档期的过度依赖;关注pasomo营销模式发展趋势,积极创新营销手段;注重品牌维护,适度营销,避免品牌被过度消费。  相似文献   

3.
微电影自诞生以来,以情节抓住了观众,从这一点上讲和电影类似,但是较普通电影而言,其植入式营销又显得非常得合理自然。微电影中的植入仅仅是一个桥段,在此之前已经确定好了影片的大体情节和环境,这一点不会随着植入广告而产生改变,因此微电影在基于观众休闲娱乐目标的前提下,轻松地在电影情节中植入企业品牌信息。本文以微电影《益达酸甜苦辣》,探讨商业微电影的创作与品牌植入。  相似文献   

4.
罗琳 《当代传播》2015,(1):89-91
电影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影片都已经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艺术质量作为获取高票房的唯一手段,营销与宣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媒体的出现也为电影催生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宣传方式。本文从意义和方法上分析了新媒体语境下电影宣传方式的创意策略,提出电影宣传方式应该以"官方网站"为基础,结合电影的故事情节以及电影拍摄进程,在不同时期推出不同形式的宣传策略,为观众建立一个"预情节"故事场,并逐步强化,最终达到一定的营销目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如影片推广的随意性、观影人群的不稳定、盗版行为的猖獗,这些不仅给电影的生产者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也导致了观众对电影产品的不信任.为了能够实现产品与观众的互动,缩减营销成本,打造电影品牌十分必要.电影品牌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商品为本质属性,以导演、明星和影片类型为可识别性要素.冯小刚贺岁片系列电影品牌的成长,给电影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要尊重电影的商品属性,兼顾产品品牌和个人品牌特点,定位于大众消费群体,打造鲜明的影片类型.如此,随着一个个电影品牌的树立,电影市场也将不断走向成熟和繁荣.  相似文献   

6.
华莱坞电影生态随着新电影时代的到来有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华莱坞影视在2014年的电影市场表现更是成绩喜人,华莱坞电影在品牌中呈现出了多样化和类型化,非常多优秀的本土电影在品牌塑造和品牌传播中都有相关的借鉴和探索,可见华莱坞在世界电影格局中作为一极不容小觑的力量正在崛起。然而华莱坞仍然面临着来自多极力量的挑战,在此情形下,华莱坞必须注重对于自身品牌的建设和传播,树立其自身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一起共同构成了华莱坞电影的核心部分。在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冲击下,华莱坞文艺片日益没落,大批文艺片阵营的导演转战商业片。然而,在国际市场华莱坞商业片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冲击国际电影奖项屡屡失败,但是与此同时作为东方文化深刻载体的文艺电影却时常受到国际电影节的青睐,这一现象引发了华莱坞导演的反思与转型。2014年,获得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艺术影片《白日焰火》和张艺谋导演的新作《归来》都在中国内地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绩,其后陈凯歌导演的《道士下山》、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侯孝贤导演《聂隐娘》等文艺电影陆续入市。2014年被视为华莱坞文艺电影的复苏之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迅猛,无论从电影产业、电影票房还是观影人数上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成为国际电影市场不可小觑的竞争力量。随着《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商业大片的公映,在带来超高票房,3D、IMAX等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让观众开始对"大片时代"的大制作电影产生质疑,华莱坞电影陷入一种"人人看人人骂"的窘境。事实证明,盲目跟风,仅通过大制作高科技等表面方式与好莱坞抗衡早已是行不通的,想要将电影在真正意义上贴上"华莱坞"标签,关键还在于如何运用中华文化、民族特色,走出一条属于华莱坞自己的电影之路。从早期《小城之春》、《红高粱》的经典电影,到近一些《小武》、《桃姐》的颇受好评,人文电影无疑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民族文化的镜子,也是华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都市爱情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究其原因,与它在电影生产的各个方面对全球流行文化的把握有关。因此,文章以华莱坞作为视角,探究都市爱情电影与全球流行文化之间的关联,并借此为华莱坞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具体从四个层面展开:小妞电影与都市爱情电影内容特征之间的关系;明星模式、粉丝文化、电影营销与全球流行文化;电影对都市空间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的建构;中产阶级的想象与"神话"的常识化。  相似文献   

10.
华莱坞大片经过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张艺谋、冯小刚、姜文、周星驰、徐克、吴宇森、李安、成龙、李连杰等为主的电影品牌,但是,在品牌发展中却存在市场意识不强,缺少核心定位等问题。华莱坞大片品牌应该采取以市场需求、以导演和以绝对优势作为品牌核心的定位策略。  相似文献   

11.
"港式合拍片"是现今华语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今创作出的港式合拍片时常在丢失原有香港味道的同时又很难满足内地观众的审美取向,这使得港式合拍片的问题呈现和瓶颈效应越发显著.影片《湄公河行动》以良好的口碑和近12亿元的票房成为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获满意度最高的电影.这也使其成为合拍片成功的典范之一,其市场导向下内地故事为核心的"华语合拍"为未来的内地香港的合作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电影上映宣传期,电影海报在路边随处可见,书业也可借鉴其营销方式。同出版业一样,电影业也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时代的历史巨变。电影营销意识的觉醒,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决定打破中影公司独家垄断电影发行市场的局面,允许各电影制片厂直接同地方发行放映公司进行形式多样的商业合作。这样,就为电影营销提供了市场空间。因为"统购包销"的计划体制是不需要做市场营销的;只有市场竞争格局出现的时候,才会产生"营销"、"推广"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浪潮袭来,华语电影慢慢崛起。受美国好莱坞的影响,我们的华语电影衍生出了华莱坞这一概念,经历学习、模仿和创新,华莱坞电影利用传统文化迎来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如影片推广的随意性、观影人群的不稳定、盗版行为的猖獗.这些不仅给电影的生产者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也导致了观众对电影产品的不信任。为了能够实现产品与观众的互动,缩减营销成本,打造电影品牌十分必要。电影品牌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商品为本质属性,以导演、明星和影片类型为可识别性要素。冯小刚贺岁片系列电影品牌的成长,给电影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要尊重电影的商品属性.兼顾产品品牌和个人品牌特点,定位于大众消费群体,打造鲜明的影片类型。如此,随着一个个电影品牌的树立.电影市场也将不断走向成熟和繁荣。  相似文献   

15.
龚辰晨 《今传媒》2020,28(1):121-123
近年越来越多的电影宣传方选择与网络意见领袖合作,为影片造势,这也为华语电影营销开启了新的思路。本文旨在分析国产电影《战狼2》电影营销的成功案例,探究新媒体时代意见领袖在电影营销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戴哲 《东南传播》2016,(5):24-28
随着电影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受众主体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何建立电影与受众之间的关联,成为华莱坞电影发展的关键,而"营销"成为重要路径之一。那么,如何对电影进行有效的营销?本文以新世纪以来的华莱坞都市爱情电影作为对象,对其采用的多样化和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试图为其它电影类型的营销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不仅如此,对于意味着完善的、成熟的和系统的产业模式而言的"华莱坞"而言,寻找有效的、成熟的电影营销策略,从而建立固定的、系统化的营销模式是必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7.
2016年中国贺岁档电影票房创下华语电影票房历史之最,除了影片本身精彩内容的吸引力以及各种广告宣传的策略之外,更多的是由于事件营销、话题营销、明星营销、口碑营销、品牌营销、电影O2O平台营销等营销传播方式的综合运用,从而助力2016年华语电影票房创下一个又一个新纪录。  相似文献   

18.
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为华莱坞电影国际化提供了契机.然而,华莱坞电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折扣"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新世界主义的理念为华莱坞电影走出"旧世界"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引,通过对新世界主义视野下华莱坞电影国际传播理念的重构,梳理从民族主义到新世界主义华莱坞电影输出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吸收好...  相似文献   

19.
武侠片,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根,以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技击为骨,以不同历史时期差异性的侠义精神为魂,纵贯东西方,被全球观众普遍接受的电影类型.①作为华莱坞类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武侠电影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伟大使命,承载着道德宣教与审美娱乐的价值功能,更加执着于对影片中普世情感的哲学探求,透过华丽绚烂的影像奇观揭示人性深处的善恶符码,在商业与艺术的交融共舞中,在侠义江湖的现代解构中,实现中国武侠电影独特的美学理念与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20.
吕弘彦 《东南传播》2021,(12):63-66
早期"火车效应"与"吸引力电影"的部分成因可以被理解为是观众关于某项媒介经验的缺失.近二三十年,电影叙事正发生着"媒介经验"转向:一方面,有较多数量的商业电影作品、电影放映现象以经典电影文本内容作为指涉对象;另一方面,电影作为旧媒介却反过来从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中获得相关经验以作为叙事与表意元素.在近十年的华语电影中,媒介经验具有参与元叙事与作为使用习惯两种身份与功能.媒介经验转向也引发了使电影沉浸感受到了挑战,对观众作出了技术性区分的文化迷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