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药》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不少研究者认为,夏瑜和华老栓都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或中心人物,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华老栓更为重要。他们的理由是:这篇小说题名为《药》,而作品故事中作为这“药”的人血馒头正好连接着这两个人物,因此,作为主人公,这两个人物便被看作缺一不可了;而且小说对于华老栓的描写用的笔墨最多,又是正面描写,华老栓似乎还是中心人物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教例] 教鲁迅小说《药》。在学生基本明确了作品有两个故事、两条线索以后,我设计、提出了一组问题:一、假如我们把小说分成夏瑜牺牲、华老栓买药两个故事写,那么会形成怎样的两个主题?二、改写后的主题与作品原有的主题在反映问题的本质上和深度上,将有什么不同?三、作品为什么把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和儿子病死、华大妈上坟作为明线,把夏瑜因革命被杀的故事作为暗线,而不是相反?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四、作品  相似文献   

3.
文学大师们在描写人物时,十分注意对其手的刻画。本文试以中学教材中的鲁迅小说为例,看一看鲁迅小说中刻画“手”的作用。一、通过“手”透视人物的心理在《药》的开头,华老栓准备为儿子去买“药”,他接过华大妈给他的一包洋钱,“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走到半路,又“按一按衣袋”,等到买时,  相似文献   

4.
《药》是鲁迅小说的精品,它所反映的内容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局部缩影。除了作品的主题开掘很深以外,作品另有巧妙的设置,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情节安排精巧如果小说只写华老栓一家人的不幸遭遇,那只是个人的悲剧,小说的主题就很难超越“反迷信”、“反愚昧”的高度,而不能上升到社会悲剧的高度。因此,作  相似文献   

5.
《药》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是非常深刻的,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的鲜血竞成为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它的结构是非常巧妙的,它由明暗两条线构成,作为明线的是华家的故事.愚昧的华老栓为了治好儿子华小栓的病,听信了愚昧茶客们的话,拿出了自己吃尽干辛万苦积攒的血汗钱,从刽子手康大叔那里买来了用革命者夏瑜的鲜血浸过的人血馒头.而作为暗线的悲剧主人公之一的革命者夏瑜始终没有正式出现,他是作为茶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出现的.这两条线索最后交织在小说的结尾,使得悲剧得以集中体现,也使结尾具有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6.
来稿综述     
安吉良溪中学蒋治和同志介绍自己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归纳主题.如在教《药》时,把学生归纳的七、八种主题书写在黑板上.如反对迷信、提倡科学;表示亲子之爱;揭露反动统治者杀害革命者、镇压革命运动…….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哪个概括得比较好,并要求学生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在理论上予以阐述.有的学生说:华老栓在找药,为儿子治病;夏瑜在找“药”,以推翻反动的清政府;鲁迅也在找“药”,以唤起民众,疗治中国.最后由教者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指出这课主题应为批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并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作者认为这样归纳主题有如下几点好处:  相似文献   

7.
小说的情节是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鲁迅先生的《药》的情节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作者根据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的需要,合理而巧妙地设计了情节。 一、情节与生活的一致性 小说设计的情节是:革命者夏瑜被杀害,华老栓从刽子手康大叔手里买了蘸夏瑜的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最后儿子还是死了。 这个故事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是一致的,也就是具有真实性。  相似文献   

8.
人物是小说的重要因素,给人物命名是小说家体现其艺术才华的一个重要环节。“讲到鲁迅的著名短篇小说《药》,人们通常都能看出夏瑜这一形象显然是影射秋瑾而写的;取姓为‘夏’,是和老栓姓‘华’连成‘华夏’,指中国;华夏两家的悲剧,也就是中国的悲剧。但是,如果说《药》的人物命名艺术仅此而已,那鲁迅的艺术才华也未免太小家子气了。因此,现在就让我们对此进行讨论,希望踊跃提出自己的见解,来探究一下鲁迅的大家风范究竟如何。”首先,我指导学生把小说中的人物得名分成这样几类:一、有名有姓者:夏瑜,华老栓,华小栓;二、表…  相似文献   

9.
《药》是鲁迅著作中的名篇,也是大学和中学的传统教材.关于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和它的主题思想,似乎早有定评,例如:“《药》写的是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医病的故事……鲁迅既痛心于群众因受封建思想毒害而未能觉醒,更致慨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脱离群众,这就使小说的结构含有双重的悲剧性.”(唐:《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其实,这“双重的悲剧”并不存在.短篇的主题只是揭示群众的愚昧,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所谓“更致低于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的说法并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和作家的思想实际。第一,小说对夏瑜是持肯定和赞…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文章,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不仅能使教学中的难点迎刃而解,而且也使教学显得灵活多变,充分展现教学艺术的魅力。下面我结合教学体会,谈谈小说教学的切入点。一、扣题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明线索,有的暗点主题,有的展示环境。题目有时就是文章的极好的切入点。如教授《药》一文,我以“为什么用药做题目,题目能否换成《华老栓买药》《夏瑜的故事》”为切入点展开深入讨论。据此顺利地理出了本文的双线结构,领悟了本文深刻的主题。《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是主线…  相似文献   

11.
在小说《药》中,鲁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夏瑜、华老栓和康大叔等几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作者在给人物命名上也是煞费苦心,匠心独运的。 《教参》中只为人们揭示了两点。 一是“华、夏合指中国”。也就是说华夏的两家的悲剧,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二是“夏瑜暗指秋瑾”,因为“夏”和“秋”即是姓氏,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的活动,环境景物的展现,往往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就象电影摄影机拍摄下一个个电影镜头一样,使人们看了如同身临其境,感到十分真切。那么,在一些小说中,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的呢?观察点又是怎样选择的呢? 且看小说《药》的第一部分人物观察点的选择。在《药》的第一部分里,写了两件事,一是华老栓清晨买“药”,一是夏瑜刑场就义。作者同时写两件互相联系的事,作了这样的处理:明写买“药”,暗写就义,把夏瑜被害作为老栓买“药”活动的背景事件,让华老栓成为这一事件的目击者。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一九年四月,鲁迅写了著名小说《药》。这篇作品,通过华老栓夫妇用被反动统治者残酷杀害的革命烈士的血,来医治儿子的病的故事,悲愤地显示出革命者进行的活动不为广大人民所理解,批判了辛亥革命不发动人民群众的弱点。作品形象地为人  相似文献   

14.
一、茶馆演出了华、夏两家的悲剧众所周知,结构上,《药》是两条线索并进:华小栓的悲剧和夏瑜的悲剧,一明一暗。而它们的交融互动正是因为茶馆的存在:一方面华小栓在“茶馆”中生存;另一方面茶馆又以华小栓独特的遭际,引出了革命者夏瑜的故事。一群茶客: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康大叔……云集华家茶馆,从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闲聊中,我们了解了华家的故事:惟一的宝贝儿子华小栓得了当时的不治之症,华老栓夫妇想尽一切办法挽救儿子的性命,一筹莫展之际,忽而从茶客康大叔那里得来一“良方”———人血馒头可以包治痨病,于是华老栓…  相似文献   

15.
《雷雨》不仅是一部家庭悲剧,更是一部社会悲剧。其中"周朴园逼蘩漪吃药"一出尤其让人过目不忘,体现了曹禺先生的独特匠心,技高一筹。可以说蘩漪手中的这碗药不同寻常,它是一碗扼杀旧式女性自由幸福生活的"毒药",也是一碗驯化青年男女绝对服从权威的"毒药",更妙的是这碗药如一面镜子,照射出周朴园这一封建家长丑恶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药》的第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通过对华老栓去刑场买“药”的描写,着重写华老栓一个人对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一事的反应,刻画华老栓一个群众愚昧落后的性格。第二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对华老栓夫妇烤“药”和服侍华小栓吃“药”的描写,着重写华老栓一家人对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一事的反应,刻画华老栓一家群众愚昧落后的性格。第三部分是故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尤其在细节方面更是匠心独运,令人叹服。其中华老栓与康大叔之间的对话将两个人的形象展现得非常鲜明。华老栓勤劳善良、愚昧落后,康大叔卑鄙诡诈、骄横贪婪。本文单从华老栓的称呼着手,分析小说在刻画上的独特手法。  相似文献   

18.
一、从叙事的顺序看,作品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预叙的方法,使故事情节完整紧凑 1.顺叙。这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却成功地反映了两个家庭的两个悲剧。故事情节完整紧凑。其中对贫民华老栓一家的悲剧,作品按照故事本身的进程来叙述其情节:华老栓买药——华小栓吃药——众茶客谈药——华老妈上坟。整个故事脉络清晰,一目了然,前因后果清清楚楚,便于接受。这种顺叙的方法奠定了整部作品故事的基本框架,主体明确。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尤其在细节方面更是匠心独运,令人叹服。其中华老栓与康大叔之间的对话将两个人的形象展现得非常鲜明。华老栓勤劳善良、愚昧落后,康大叔卑鄙诡诈、骄横贪婪。本文单从华老栓的称呼着手,分析小说在刻画上的独特手法。  相似文献   

20.
徐耀武同志在《要在少讲多练上下功夫》(见《江苏教育》)1980年第4期)一文中,谈到“扼要板书,讲究艺术”这一问题时,举了鲁迅小说《药》做例子,在画出小说情节线索的板书简图以后,说:“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特点是:两条线索交叉进行。……在小说一、二部分,明、暗线同时并行,第三部分,两条线索自然地交叉起来,第四部分,两条线索复叠为一。”这个板书设计,和所作的说明,值得商榷。徐文认为“小说一、二部分,明、暗线同时并行”,这是与原文意思相悖的。我认为在小说第一部分刑场买药的场面中,当华老栓用多年积攒的洋钱,换得饱蘸着烈士鲜血的人血馒头时,这两条线索就巧妙地通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