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家沟乃太极拳发源地,是世界太极拳爱好者的心目中“太极圣地”。陈家沟武术学校不仅担负大量的培训教学任务,而且也是宣传陈家沟宣传太极拳的重要窗口,因此,对陈家沟武术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案研究,将对太极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伟 《武当》2011,(9):64
8月3日上午,在杨式太极拳第六代嫡传、世界永年太极拳联盟副主席傅清泉先生的率领下,西班牙武术联合会主席戛高一行二十多人,来到了著名的道教圣地、太极拳祖庭武当山,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道习武活动。他们先后来到武当山大圣南岩宫、紫霄宫、金顶太和宫、太子坡等主体景观,在感受武当山旖旎自然风光的同时,深深地被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和雄伟壮丽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所折服,口中直喊"摸一遍"。这是句西  相似文献   

3.
《武当》2008,(2):1-1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杨式太极拳,增强海内外杨式太极拳爱好者的交流互动,探讨中华太极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战略,推动杨式太极拳的普及提高,为人类的友谊、健康、和谐做出新的贡献,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武当杂志社将联合有关单位,于2008年10月中下旬在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太极拳发祥地湖北武当山,隆重举办2008“武当杯”杨式太极拳联谊大会。为使大会圆满成功,大会筹委会将从四个方面着手准备。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训练除严守经典拳论所述的方式方法外,还应遵循内丹术训练的要领和规律,在训练时间上,选择子时、节日、活子时、四季与节气;在训练空间上,选择太极拳圣地、名山胜水、日常和特殊地点,将会有助于提高太极拳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5.
1998年5月22日,我在河北永年广府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青年太极拳师孙建国的陪同下,与武当三天门老君洞养生功传人陈智一起,专程赴太极拳圣地广府古城东街,拜访太极拳一代大师、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82岁高龄的姚继祖老人。在一个用红砖砌成,绿树掩映的小院里,我们见到了姚继祖先生。走进姚老家的客堂,四壁挂着各种字画匾牌,其中两幅颜色有些泛黄的隶书楹联,尤其醒目。其一曰:立定脚根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其二曰:神意守牵行百络,腰腿换劲应万端。仔细品味,其中除了太极奥理之外,更多地蕴含着做人处世的哲理…  相似文献   

6.
于志钧 《武当》2014,(1):36-39
太极拳是谁发明的?是中国武术史的重大事件。从20世纪三十年代初,唐豪投枪,说:"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世陈王廷创造的。"从此,一场太极拳源流之争在武术界掀起。1959年,唐豪殁,顾留馨继承唐豪观点。在1964年,顾以唐豪、顾留馨名义出版《太极拳研究》一书,肯定了太极拳为陈王廷所创,并批判张三丰创造太极拳为"仙佛附会"之封  相似文献   

7.
《武当》2012,(9):8
为弘扬国萃,传播太极,丽江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组委会将聘请国家级太极大师,在休闲、养生圣地——丽江开设常规性太极学堂。面向全国招生。首届讲堂主教由李正大师、张志俊大师担纲。  相似文献   

8.
武宣 《武当》2011,(4):26
[本刊讯]著名太极拳网站"世界太极拳网(www.tjqworld.com)"全面改造升级,最近全新上线。"世界太极拳网"于2005年上线运行,多年来积极宣传、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报道太极拳发展信息  相似文献   

9.
高东祥 《中华武术》2007,(10):55-55
太极拳很简单,也很难练。要想练好太极拳就必须有一个好的老师,还要有一定的天赋,再有自己的勤奋苦练,一定能达到登堂入室之境界。在练习太极拳中要做到"三个明白"。第一谓之"心明";何谓"心明"?就是心里要"明白"。不管初学者还是练习数年、数十年的太极拳练习者,都要做到"心明",要明白太极拳的理论和她的运动规律,明白自身练习中已经解决了  相似文献   

10.
严翰秀 《武当》2011,(11):25-28
2010年11月,我参加了台湾郑子太极拳研究会主办的第八届杨式太极拳第五代名家论坛暨郑曼青先生110岁诞辰纪念会,86岁的台湾郑子太极拳名家徐忆中是郑子太极拳研究会的多届老会长,也是这次大会的会长。会间,我对徐忆中会长进行了采访。徐忆中会长是郑曼青宗师的弟子,毕生热爱太极拳,学习太极拳,传播太极拳,把源于杨式太极拳的郑子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绝艺"继承和发扬光大。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为这次大会题词曰:"绝艺千秋,曼青先生一百一十岁冥诞纪念",客  相似文献   

11.
陆哲蓊 《武当》2016,(4):22-24
《武当》杂志2015年8期发表了江苏胡继军先生《如何传承"原汁原味"太极拳》。作者认为:"继承、弘扬和保护太极拳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是每一位太极拳传承人的使命和责任。"也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在传播的过程中,如何传承太极拳的‘原汁原味’,使它在外形上  相似文献   

12.
刘月兰 《武当》2015,(1):30-31
习练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有不少人在学练太极拳时却一味地贪多求快,甚至把太极拳演练成了广播操、柔软操,给太极拳固有的"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技法蒙上了阴霾,使太极拳失去了她固有的光辉。那么怎样才能学好练好太极拳呢?现将我多年习练太极拳的亲身感悟和体会阐述如下,以资共勉。大家都知道"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各个学术领域要造就人才,都需要"高人点化"。有一句话叫做"学拳容易改拳难",拳路错了,基础功架歪了,那就如同顽疾,难治也难改。幸运的是,我于1991年一开始学习太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是在贵生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武术拳派。该拳以中国的哲学概念太极立论,从《黄庭经》等道家经典中汲取营养成分,因其富含中国文化精髓而被称之为"哲拳"。太极拳从创编至今已经演化出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傅式太极拳、八卦太极拳、五行太极拳、龙形太极拳、东岳太极拳、竞技太极拳、公园太极拳等诸多的练习样式,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文化影响技术,技术反映文化"。以太极立论的太极拳以张三丰为精神偶像,明确地把益寿延年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动作强调圆活、弧线,而这正是对周敦颐太极图的一种身体模仿。在"拳与道合"思想的指引下,太极拳成为中华民族"技进乎道"、进行自我修炼的一个工具和手段。目前,太极拳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但这种表面的兴盛下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希望能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清末武术家、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先生(1810--1890年)在其《耍拳论》中讲道:"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论。"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有别于六大太极拳流派之处的一种拳术方法理论,体现出和兆元祖师匠心独到之处。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为太极拳修炼者指出了一条由"招熟"到"懂劲"进而"阶及神明"状态的途径。和式太极拳编排是依据人体结构理论为指导,以自然为原则。拳架与中医、易理理法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吕士英 《武当》2012,(2):19-20
太极拳之理内涵深邃,博大精深,毕其一生,难学一二。20年来,我专练太极拳(含多种器械),对拳理拳法稍有涉足,深感受益匪浅。现以自己的长期实践就太极拳的"圆"、"正"、"松"三个方面,谈些肤浅看法,愿与武林朋友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无奇不有,新鲜事儿层出不穷。近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的一大亮点就是出奇不意地造访了武术圣地——少林寺,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武僧表演的少林功夫。一位大国领导人对武术如此情有独钟,并亲临“现场”,面对面地欣赏武术还是头一次。孙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孙永田收徒仪式选址中央党校,“开启”了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古老的太极拳的礼仪引入传播马列主义殿堂之“先河”,令人耳目一新,预示太极拳也将按着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朱道琼 《武当》2013,(6):32-33
在中国,源自武当山张三丰的"杨式太极拳",从乡村带到京城而彰显于世的第一人是杨露禅。其孙杨澄甫"大器晚成",40岁后尽得真谛,被称为近代"中国太极第一人"。澄甫高徒傅钟文于1963年著《杨氏太极拳》,1989年著《杨氏太极拳教法练法》,他不仅将杨式太极拳套路定型,而且提出练法要领240多条、练法要求230余条、易犯毛病及纠正方法220余条、技术分析110多条,成为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钟文之子傅声远,9岁自河北永年到上海随父习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观念,综合"拳种意识"和"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两种思想,从宏观的角度,对"大一统"武术中的太极拳教学进行审视。认为学校太极拳教学不可推倒重来,另起传统太极拳的"炉灶";也不能一意孤行,架竞技太极拳的"空中楼阁";学校太极拳应该实现跨越式发展。最后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对现代学校太极拳教学进行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9.
薛蔚昌 《中华武术》2007,(12):43-44
(一)太极拳概论太极拳的前辈宗师和经典著作讲,打太极拳用的是"虚无劲",即"意"。准此道者,谓之正路。可惜,时下少之又少。打太极拳用的是"习惯力"。以此行拳,谓之歧路。这成太极拳的主流。太极拳传至当代,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究其原因,大致有二。  相似文献   

20.
陈月华 《武当》2014,(1):23-23
一、如何教好太极拳太极拳是意、气、形统一的运动形式。根据太极拳的特点,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教练太极拳,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1、先"根"后"梢"的方法拳理认为,太极拳真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指。实践证明,步法掌握的正确与否,是学好太极拳的关键。因此,我教太极拳首先重在脚下,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