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职与高职在会计教育方面有着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层次差异,在现代职教体系下,做好中职与高职的合理、有效衔接,避免重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从企业会计调研入手,结合现代企业岗位设置及其要求,构建了以会计岗位为中心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从而顺利衔接并融合了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实现了学生技能、技术、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各种衔接不畅、培养目标不清晰等问题,提出了衔接的基本思路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衔接。紧密围绕培养物流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物流管理工作过程和物流职业能力标准,重构了"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设计了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3.
围绕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方案,将"学术性"的专业教育、"职业性"的技能训练和"师范性"的教师基本素质养成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衔接、融为一体,构建立体多维、全程介入、知情兼顾、崇尚实践的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学术性实践模块、职业性实践模块(维修电工)和师范性实践模块等三个模块。采用基于"完整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学,按工作过程组织设计,以完整工作过程为纽带,以岗位任务为中心,以"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为主要内容组织课程,实现免费中职师范生"双师型一体化"教师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沟通与衔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沟通与衔接的意义,提出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沟通与衔接的关键是两者课程之间的衔接;转变思想观念是构建中职、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的关键;开发实践教学课程是实现中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的重点等观点。  相似文献   

5.
<正>中职和高职是同一教育类型中的不同层次,从中职到高职,学生客观上存在学历、知识、技术技能、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递升,这种递升既有渐进性又有阶段性。中高职衔接包括培养目标、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各方面,其核心是课程的衔接。要保持中职和高职两个学段课程的顺畅过渡和无缝对接,必须在横向上优化课程设置使"课程群"衔接,在纵向上优化课程的梯度使"课程链"衔接。一、中高职衔接的障碍分析  相似文献   

6.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即中高职衔接。中高职的衔接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衔接、课程标准的衔接、评价模式的衔接等。文章主要探讨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通过分析目前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具体衔接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重要抓手。在中职教育阶段,要突出基础知识与单项技能的培养;在高职教育阶段则要在此基础上对于细化的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的讲授:从而形成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路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衔接重点主要体现在制度政策、培养目标、核心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等方面,尤其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衔接。  相似文献   

8.
针对职技高师院校电气技术教育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从强化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出发,以构建课程群为切入点,探讨了层次化支撑与紧密衔接的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对培养"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完善中职师资培养体系和推动教师培养专业化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课程衔接是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实现有效贯通的关键所在。文章就常州工学院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3+2"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衔接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立足实际培养实践过程进行教学改革,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用人单位就业市场需要的课程衔接建设思路,并就培养目标的定位、衔接式课程模块设计、主干核心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环节衔接等方面具体方案进行介绍。同时就各模块的衔接、主干课程建设、教师教学等方面提出继续改进与完善的措施,并对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提出策略和对策。通过分析讨论,对发展适应当前产业结构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和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资源的整合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王晓征 《教师》2013,(11):105-106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和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的协调发展。中高职的衔接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培养目标的衔接、学制的衔接、课程的衔接、教学模式的衔接、评价模式的衔接等。本文主要探讨中高职评价模式的衔接,分析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评价模式,并对中高职教育评价模式的衔接体系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主要有综合型、分科型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模式。它们各有特点。现行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反映了人们对该专业的基本认知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但是结合小学教师的专业属性分析,小学教师具有教育专业性强、教师职业性强的特点,因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高等应用型人才”。小教专业要引进职业教育理念,创立以“教育教学能力”为本位、“教育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职学校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是基于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中职学校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就必须要大力加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的建设。文章以龙里县中等职业学校为例,立足于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背景,提出中职学校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中职学校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旨在进一步完善现有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的运行及发展,提高学生升学与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改革同其他任何教育类型的改革一样,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在课程改革中必然遭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或开发和理想课程的教学可能性等问题,在课程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基本依据与技术方法、理想课程与实践的教学可能性等一系列关系中,存在着:课程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应为"与"难为",课程开发符合课程规律的"应为"与"难为",理想课程与教学可能性的"应为"与"难为"等问题,处理好课程改革的"应为"与"难为"是深化高职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建忠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6):100-102
德国有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职教管理体系,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更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德国职业教育的科研工作也做得很好,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办法。借鉴其经验,我国的职教工作者应高度关注校企合作、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整合、教学组织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创新传统的“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走向更深层次的合作,是当今职业教育的一种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应面向教学科研和产业结构调整,抓产业发展和实训基地建设;抓教学改革,构建技术型教学体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促进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岗位培训;以市场为导向,输送社会需要的适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16.
课程衔接是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一环,影响课程衔接的因素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制度等方面。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教材选择不合理。优化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途径为:优化课程设置的结构;避免重复,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要体现层次性、适应性、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7.
实践教学是职教课程改革的核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广州市经贸中专学校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为基础,提出职教课程建设工作应该以职业技能实践教学为核心,同时解决好师资、实训场所、校企合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中日两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中日两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一比较,认为尽管两国文化背景、经济水平、社会制度不同,借鉴日本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仍有益于中国中等职教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通过对参培教师调查发现,基地在培训过程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培训形式和方法不灵活、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需求、培训条件不足等问题.为此,应加强培训基地自身建设,按需制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和形式,建立“基地培训+企业实践”的模式,强化培训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在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暴露出了育人功能不强、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规范性有待提高以及缺乏完善的教材评估体系等亟须解决的问题.结合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建设应突破传统的语言类教材编写观念,丰富教材内容的教育元素增强教材育人功能;创新语言学习内容及活动设计,实现语言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特色;完善教材评估体系,确保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正确方向,提高教材建设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为提升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质量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