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把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语言教学过程中去,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消除文化障碍,逐步培养学生得体运用英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赵碧 《双语学习》2007,(6M):25-26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把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语言教学过程中去,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消除文化障碍,逐步培养学生得体运用英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英语在我国的普及,小学也陆陆续续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效果并不是太好。中小学英语教师依然只关注语言形式的讲解,缺乏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意识,结果造成学生不会将所学的语言知识正确运用到现实的交际中。现代外语教学除了培养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化教学是必须的。这就给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任务,即将跨文化交际知识应用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另外,文化修养也是中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其中就包含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化修养的提高既有助于完善教师做人的品格,又能进一步深化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将其正确地传递给学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与英语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英语语言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是英语世界文化的传播。汉语和英语不同的文化背景需要我们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其适应跨文化接触。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文化保存的手段.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学习的目的就是获得交际能力,从而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提高交际能力离不开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就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还应包括文化知识的渗透.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就应摆脱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要有意识、系统地导入相关文化背景知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每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外语教学只传授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有必要导入文化背景知识。那么,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34):81-8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只学习英语语言基本知识,不了解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就会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不能得体地运用英语。我们应通过中西文化比较,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多种手段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最终使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俞晓琴 《考试周刊》2010,(49):104-105
职高学生英语跨文化学习意识培养是职高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职高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学习意识,并在激活学生的语言学习潜能和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思维模式理解感悟异域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情感思维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深厚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学生在学习跨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够通过一定的对比鉴赏,提高自身的语言学习技能,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价值观,以满足英语学习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9.
中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文化因素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正确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助于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培养语言使用的得体性;理解词汇所含文化意义可以提高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利用教材,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10.
唐斌 《河南教育》2007,(6):46-46
语言是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成长在汉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而言,英语学习其实就是一种跨文化学习.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单一地教授学生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教材,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是对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习俗的了解;脱离了文化背景去学习语言知识,学到的就只是语言的外壳。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同时,更应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要提高英语素质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就必须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对象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自如得体地使用语言,避免误解和错误。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由此可见,语言技能的提升、情感态度的熏陶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密不可分。当前世界交往密切,英语学习者需顺应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排除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障碍,而交际障碍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因此,排除交流障碍,需要交流双方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熟悉彼此的思维习惯及用语习惯。由此可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初中生跨文化意识的任务刻不容缓。开设"英美文化"校本课程是培养初中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并分析了如何通过"英美文化"这一校本课程培养初中生的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4.
都思彤 《考试周刊》2012,(50):83-84
语言学习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学习。英语的听力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力技巧,更侧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文化背景的差异一直是影响听力理解的重要因素。在听力训练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提高比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能力,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进而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英语。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偏重语言知识,即词、句、语法的学习,将语言和文化分开教学,使学生缺乏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培养。随着外语教学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文化教学越来越被学术界所重视。英语阅读教学不能成为脱离文化背景的纯粹的知识性输入,而应该掌握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进行教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把文化意识的培养逐步渗透到英语阅读教学中,使学生拓展视野,增强文化底蕴,通过文化背景知识和具体语言环境来正确理解文章,进而提高他们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语言运用和交际的能力。实践证明,注重文化意识培养的阅读教学能够更有益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16.
范文松 《英语教师》2023,(6):169-172
阐述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价值及原则。分析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跨文化能力培养现状。结合实例,探究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跨文化能力培养途径,即将课程作为载体实施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将文化差异作为切入点进行跨文化教育,创建跨文化教学情境,强调文化背景介绍和内涵延伸,激活文化背景知识等。认为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讲解英语知识,而且要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7.
外语教学既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以语法翻译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注重词汇、语法知识的讲解,忽视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应试成绩很高,  相似文献   

18.
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的世界性语言,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学好英语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语言传承着人类优秀的文化,不同的语言都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缺乏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就很难真正学习好一门语言。同时,在当今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只有具备跨文化意识,交流才能更加高效顺畅。因此,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渗透英语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芸 《教育与职业》2006,(15):175-177
文章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大学英语教育的两大功能——工具功能和整体培养功能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有关英语文化背景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0.
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意识的渗透,是现代英语教学的新思路,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教学平台,可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在了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前提下,运用英语知识进行交际和思考,进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英语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是英语语言,因此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要通晓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