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史上一次空前的革命,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文化自身的形态,而且还改变了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生活本身。与此相应的电子媒介文化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样式,它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并以此而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观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作为加拿大已故著名思想家麦克卢汉和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学术传人,戴瑞克·德科柯夫充分利用自己驾轻就熟的多学科资源,通过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和科学的实地调查实验,对以电视、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虚拟现实和赛伯空间等为载体的电子媒介文化做了富有启迪性和创新性的考察,从而使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得以进一步的充实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哈罗德·英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共同奠基了多伦多学派,但两人在学术方向、基本立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英尼斯重视传播媒介对社会组织和文化的影响,麦克卢汉重视传播媒介对感知和心理的影响;英尼斯对媒介的技术发展持悲观主义态度,而麦克卢汉则充溢着乌托邦精神;在对待技术理性、大众传媒、美国等问题上,英尼斯持严厉的批判态度,而麦克卢汉则持肯定和认同的态度。这些明显的差异使得研究者甚至质疑"多伦多学派"这个概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School shootings publicized worldwide inevitably awaken the debate about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violence. It is often conjectured that regular exposure of young people to countless acts of aggression in contemporary popular media leads them to become more aggressive and, in some cases, to commit violent crimes. But is this claim valid? Media guru Marshall McLuhan argues that it is not so much the content of such media that incites aggressive actions as the sociostructural conditions they bring into being. In this article, Jane O'Dea draws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postmodernity and on Jean Baudrillard's thought to explore and critically assess the validity of the linkage McLuhan proposes, identifying the kinds of questions, inquiries,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it potentially raises.  相似文献   

4.
BOOK REVIEWS     
Education and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 George D. Spindler, Editor.
The Gutenberg Galexy . Marshall McLuhan.  相似文献   

5.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媒介观中最能体现其媒介技术认识论的一个核心论断,在传统媒介面临大数据和5G物联网等新技术冲击的今天,其理论内涵逐步被诠释完整,并得到进一步延伸。论文通过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的再认识,从对数据传播根源的认识、数据传播内涵的理解,到数据传播形态的分析,多视觉探讨了“技术即媒介”“媒介即环境”“数据即讯息”的观点,并从哲学的角度对基于大数据的数据传播方式可能带来的伦理隐忧进行了思考,研究工作将有助于促进新媒介技术的理性发展和正确应用。  相似文献   

6.
A lesson in Gestalt theory was presented to college students via lecture, videotape, audiotape, and printed notes. Compa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various mass media, it was found that the group with the printed notes performed best on an examination of the material, followed by the lecture and videotape groups who fared equally well, and by the audio tape group who did the poorest. A test of prolonged retention two months later revealed that each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 drop in level of retention,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medias remained the same. The general findings gave no support to McLuhan’s theory that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The content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student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dia.  相似文献   

7.
“媒介即隐喻”是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基本理论命题。该理论继承并发展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在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电视媒体进行批判的同时,对媒介的文化力量进行了独特的揭示,指出了媒介具有强大暗示力,能够影响现实,定义现实世界乃至重构世界。这种理论话语对于反思当下中国社会的娱乐文化现实有着警惕和启发意义,特别是能够提醒媒介受众时刻保持应有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麦克卢汉围绕生态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述。总观麦克卢汉对生态问题的论述,其特出之点在于对生态之艺术特质的强调,这也是麦克卢汉生态思想的精义所在。麦克卢汉认为,生态在现代的涌现是技术发展产生的后果,因此,生态并不是自然。质言之,生态是技术时代的自然观,它在特征上有点类似于前技术时代的自然观,但不同于前技术时代的自然观;其不同在于它具有某种突出的"艺术"特质。就艺术而言,在麦克卢汉眼中,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产品,更主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新感知、作为一种成分,参与人们的存在,为人提供新视野,使之适应新环境,与新环境建立关系。可以说,麦克卢汉的论述,在某种意义上,为生态美学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观,探索冷热媒介的新视角,得出区分冷热媒介的新准则;并探讨新视角下冷热媒介在教学中的应用,以使媒介在教学中合理发挥其作用,优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Marshall McLuhan and Quentin Fiore, in 1967, declared the advent of a "new audio-visual age of global Gemeinschaft":1 "Electric circuitry has overthrown the regime of 'time' and 'space' and pours upon us incessantly and continually the concerns of all other men… .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词典对“对等”一词的定义不一致。《现代汉语词典》《当代汉语通用词典》和《现代汉语辞海》的定义只有一个。《新华字典》和《高级汉语大词典》的定义有两个。一个与上面3部词典的定义相同,另一个与上面3部词典的定义不一样,将“对等“解释为”大体对等”。“对等翻译”被视为中国翻译界的理论经典和金科玉律,译自奈达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的理论术语、意义为“对当”的equivalent。“对等翻译”原理受到中国学术精深的翻译理论家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翻译中存在不可译,翻译不可能对等。“对等”翻译论者引用《高级汉语大词典》的定义反驳说,汉语“对等”即大体对等,非绝对对等,使受到批评的“对等翻译”理论继续流行。  相似文献   

12.
从理解再到"理解"融会中西思想,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证实电视剧是电视媒介的天然选择,《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运动过程",可以作为解读麦克卢汉思想的突破口,解释热媒介电影如何作为内容进入冷媒介电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试论现行汉英电子词典的分类与性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英电子词典日趋多样化,已成为数字化辞书的一大类型,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从目前的出版情况看,现行汉英电子词典载体丰富,形式多样,但词典的内容和功能在界限上呈现相对模糊性,同时随着计算机科技日臻完美,汉英电子词典逐步形成结构上的高度融合性,编纂上的数字化等性能特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相对其它形式的电子词典汉英电子词典又呈现了一定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14.
在对主流英汉汉英双向袖珍电子词典进行分类整理、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此类电子词典词库内容静态传承传统词典和编纂技术动态发展的数字化特征。在指出主流电子词典的科学性、先进性的同时,也说明了非主流产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质电子词典的基本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巷调查法,以24位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一个自然班)为对象,对其词典使用情况进行个案分析。结果显示:1.纸质词典普及率最高,但电子词典使用更频繁;其中双解词典最受欢迎,而汉英词典使用偏少。2.购买各类词典标准不一,纸质词典购买主要参照教师介绍,而电子词典则主要看词汇量。3.从查询内容看,词义、读音、词类、搭配是学生查询的主要对象,而词的语义关系、文化信息、词源等信息查询较少。4.词典本身语法信息欠缺,学习型功效有待提高。5.被访者对词典满意度不高。6.学生对词典类型和功能认识不足,对词典教育认识模糊。学生词典使用情况是由其学习阶段的实际需要、经济因素、教师引导、个人认识及词典本身局限性等因素决定的,因此,有必要推行词典使用教育,实现编、用、教三方的艮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辞书媒介从纸质到电子介质的转变,电子辞书的日益兴起,在论及当前电子辞书相对于传统纸质辞书的用户友善方面,文献甚多,而对其用户不友善方面,着墨不多。本文尝试从知识维度和技术障碍两个方面谈当前电子辞书中存在的用户不友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纵观媒介发展史,媒介的更新必然带来文学的革新。在当下电子媒介日新月异的时代,诸多新媒介的出现必将成为文学发展的契机。作为一种文学活动文学受到电子媒介的影响和渗透,其各个构成维度——世界、文本、作者和读者都发生了改变。世界的丰富化、文本的多元化、创作的多样化、读者的广泛化打开了文学发展的新天地,也为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域。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适于在计算机上使用的电子词典应运而生,本文对三种常见的英语电子词典the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forWindows,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CD-ROM和金山词霸2003专业版进行比较,揭示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并探讨英语电子词典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杨拓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10):100-104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媒介发展的重心也由非电子媒介向电子媒介转变。与此同时,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电子媒介文学应运而生,并迅速繁荣起来。相对于电子媒介文学的发展速度,其理论研究的步伐相对还比较缓慢。从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角度出发,对电子媒介文学的生产进行全面研究,对于丰富与发展文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电子媒介文学未来的研究,开启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运用电子技术及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手机媒介对儿童社会构成新的影响与挑战。儿童使用手机呈现低龄化现象,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使用手机媒介。手机媒介为学前儿童提供便利与满足他们各种需要的同时,过度使用手机媒介不仅对其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建立与童年生活的建造。我们要正确认识手机媒介的利弊,发挥父母的积极作用,通过提升父母的媒介素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保护儿童的童年,促进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