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时载道而南被后世推为“道南第一人”、“南渡洛学大宗”、“闽学鼻祖”、“程氏正宗”,实现了理学南传,完成了由二程洛学到朱熹闽学的过渡。这在我国儒学史和文化思想史上无疑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有大事,为历代学人所称道。但这件事除了学术思想传播及文化交流本身的意义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效应?对整个国家民族的兴亡盛衰有无关系?本文就这一论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杨时为洛学南传的第一人,他倡始的闽学,实质是洛学的延伸和发展.闽学最大的代表是朱熹,而与他齐名于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有张拭、吕祖谦,因三人的学术活动均在当时中国东南地区,故世称"东南三贤".研究"东南三贤"的天理观、理欲观和治学观的异同,有助于更深切地认识杨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程门立雪     
北宋时有两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是兄弟俩。哥哥叫程灏,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弟弟叫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兄弟二人,家居洛阳,世称“二程”,共同创造了洛学学派,是古代理学的奠基者。到南宋时,有一个叫朱熹的人,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论,形成了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一种哲学学说。  相似文献   

4.
该书由湖南大学朱汉民教授撰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19章,依次是:导论,先秦儒家的文化解构,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宋明理学的文化解构,周敦颐及其濂学,张载及其关学,邵雍及其象数学派,二程及其洛学,胡宏、张及其湖湘学派,理学的集大成——朱熹及其闽学,陆九渊及其象山学派,浙东事功学派与理学的论战,元代的理学,明初的理学及吴与的心学,陈献章及其江门之学,湛若水的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晚明理学的转型:回到个体生活,晚明理学的转型:再倡经世实学。作者从纵向的历史进程和横向的思想体系两方面着手,对宋明…  相似文献   

5.
程颐一生热心学术,钟情教育,是宋代理学教育的奠基人。朱熹宗主程颐洛学思想,兼采众说,综罗百代,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程颐、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虽有所差异,但他们在天理与人欲、立志笃学与读书明理诸问题上的根本观点和价值取向是毫无二致的。  相似文献   

6.
:如果不了解二程洛学产生的文化学背景 ,就不可能认识和理解程朱理学崛起的文化原因、学术特征和学术成就。唐宋之际复兴儒学、疑经风气、三教归一以及宋代初年的社会政治文化需要和士子们浓厚的论儒谈禅之风构成了二程洛学产生文化学背景。这种文化学背景与二程个人经历、知识结构、主观立场等个性特点的直接结合就孕育了洛学“儒学内容佛学形式”的理论特点  相似文献   

7.
朱明 《辽宁教育》2013,(12):90-92
李侗是道南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作为二程的三传弟子,他上承洛学,下启闽学,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李侗发展了“理一分殊”的思想并论述了早期理学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在多年的静坐讲学当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其富有特色的教育思想还对理学尤其是朱子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庆 《培训与研究》2007,24(4):81-83
“二程”学识渊博,一生诲人不倦,对学生要求又非常严谨,故程颢有“如坐春风”之誉,而程颐则有“程门立雪”之典。杨时的三传弟子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学术观点,尤其是继承了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有极大发展,后世称为“程朱理学”,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而朱熹成为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9.
随着唐宋间中国古代社会向后期过渡,国家文化的基本形态儒、释、道汇集于武夷山一带。朱熹活动于武夷山50多年。他以儒学为主干,融合释、道,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儒家的正宗地位,集濂、洛、关新儒学(理学)之大成,对古代典籍进行新诠释,创立闽学,建立起完整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实现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在闽、浙、赣交界之武夷山一带形成国家的新的文化重心。他把中国文化内圣成德之教推至成熟形态,由内圣而外王事功,格物穷理,萌发近代意识,开辟出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宋、元间,朱子学由南至北而全国,汪洋澎湃以至东亚,成为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是“东亚文明的体现”。朱子学是近代文明的契机之一,是东方现代化模式的重要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0.
随着唐宋间中国古代社会向后期过渡,国家文化的基本形态儒,释,道江集于武夷山一带,朱熹活动于武夷山50多年,他以儒学为主干,融合释,道,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儒家的正宗地位,集濂,洛,关新儒学(理学)之大成,对古代曲籍进行新诠释,创立闽学,建立起完整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实现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在闽,浙,赣交界之武夷山一带形成国家的新的文化重心。他把中国文化内圣成德之教推至成熟形态,由内圣而外王事功,格物穷理,萌发近代意识,开辟出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宋,元间,朱子学由南至北而全国,汪洋澎湃以至东亚,成为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是“东亚文明的体现”,朱子学是近代文明的契机之一,是东方现代化模式的重要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1.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台州学院是一所具有深厚办学底蕴的百年老校,通过几年的酝酿徵集,确定了"澡身浴德修业及时"的新校训,并以"五个一"(一志、一片、一展、一线、一课)文化工程为载体,打造校训文化体系,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依托,弘扬校训文化精神,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今后,校训文化应从深化学术、丰富内容、扩大交流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2.
年鉴学派深深根植于法国的学术传统之中,然而作为对文化与社会进行历史探讨的新途径,20世纪没有任何一场学术运动曾经有过这样大的国际性冲击,法国居西欧文化的中心,既有孔德所建立的社会科学传统,又能就近吸收德国史学的精华,学术文化根底甚是雄厚,新史学也特别蓬勃。其结果使今日法国史学成为当代史学界的显学,涌现出一个个学术大师,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3.
年鉴学派深深根植于法国的学术传统之中,然而作为对文化与社会进行历史探讨的新途径,20世纪没有任何一场学术运动曾经有过这样大的国际性冲击,法国居西欧文化的中心,既有孔德所建立的社会科学传统,又能就近吸收德国史学的精华,学术文化根底甚是雄厚,新史学也特别蓬勃。其结果使今日法国史学成为当代史学界的显学,涌现出一个个学术大师,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4.
赤水农业职业学校是由共产党人王尚德创办为党服务的革命的农业职业学校,是我党在陕东地区党、团组织创建的发源地和活动的指挥中心;是马列主义革命理论的教育和传播中心;是对当地农民进行识字及文化教育特别是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并成为陕东农民运动的组织策划中心;也是为本地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生产观念、耕种方式和经营模式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赤水农业职业学校开陕西农业职业教育之先河,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育实践领域,其首要和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校长在引领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理念先行,制度保障,校本培训,文化营造等是校长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转变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是整体的社会系统工程,各司其职而又相互联系,任何一方面的失误或者失职都会造成文化缺陷,形成社会发展障碍。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应强调人性理性。只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力合作,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现代意识和人格特征,才能构筑社会公平和谐的基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连接和联系、协同作用完成教育年轻一代任务,使之不仅能接受和继承优秀文化,并且能为文化改进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学校变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职能转变奠定学校变革良好的政治基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学校变革的经济动力;文化冲突与融合营造学校变革的多元文化氛围;关注民生创建学校变革的和谐社会环境。同时,学校变革仍面临严峻的挑战:惯性让政府与学校角色的转变迟缓;片面追求以升学率为重心的"教育GDP"仍未根本扭转;盲目追求特色让学校迷失本色。学校唯有从升学率的奴隶到依法办学的主人,回归本色、办出特色,让育人成为学校变革的灵魂,方能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18.
每一所学校都有其核心的学校文化品格追求。太仓沪太外小以“精彩童年”为核心价值追求的学校文化品格,具体体现为:教师文化品质追求教师专业优质发展;教育文化品格追求德育和智育统一性;管理文化品格追求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19.
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其价值在于实现学校高层次的建设。北京十一学校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通过制定学校文化建设纲要,总结继承学校优良的传统文化,设计未来学校文化建设的蓝图,实施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北京十一学校的文化建设包括理念文化建设与具体文化建设,其中,理念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价值观、办学精神、学校成员的发展现和高素质标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目标等;具体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  相似文献   

20.
专著<现代学校管理之文化学研究>抱着一种文化自觉的态度来关注学校全面管理问题,构建出了学校管理的文化学模式.全书运用组织文化理论于现代学校管理,关注文化的教育意义,同时也关注教育的文化价值,更突出了一个中心--学校管理是为了校园人以及学校的发展.在总结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学校管理最新实践的基础上,为新世纪学校管理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