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我国荒漠化地区人口增长与土地荒漠化的反馈关系,并以甘肃民勤县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模拟人口增长导致耕地开垦面积增加及其对荒漠化土地面积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似的人口增长速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扩展速度要比干旱地区更快。模型灵敏度分析表明,决定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开垦并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人为因子是人口数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产力状况,这三者又是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和土地管理政策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供需未来变化趋势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人分析了中国耕地资源、人口、粮食的历史变化特点和规律,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中国未来几十年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并结合中国人后的增长和粮食的需求,阐述了中国耕地资源未来面临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简称乌盟)后山农牧交错带西起达茂旗经四子王旗、武川县、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商都县东至化德县,南至大青山北麓,北至波状起伏内蒙古高平原北缘。土地总面积2.83万平方公里(4250.52万亩)耕地1165.69万亩,耕地占土地总面积27.42%。人口125.39万,人均耕地9.3亩。本带位于内蒙古高平原的中部,属于欧亚大陆温带大草原的东端。具有典型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夏季温凉,冬季漫长而寒冷。年均温只有1—4℃,年  相似文献   

4.
杜蒙县是一个20世纪初开始农业开发的牧区,近50年的农业开发力度较大.在遥感和GIS支持下,乙用TM、MSS、地形图及相关资料,对1954年~2001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耕地开发过程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近50年来耕地急剧增长,耕地增长的土地来源主要是草地和沼泽地,还有部分林地和治理后的盐碱地.耕地也有部分转为林地和城镇及居民用地,其中80年代初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牧"政策,有部分耕地变为草地.其驱动机制有人口的增长,主要是汉族人口的增长;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主要是农机具的大量使用,使人们有能力开垦大量的土地;土地政策,对耕地的开发起到宏观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国忠 《资源科学》1993,15(3):18-24
本文根据大量文献资料,综述了内蒙古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诸如人口与耕地,粮食之间的矛盾;土地资源退化,环境恶化;土地用养失调,地力下降;水与土壤污染以及土地管理失控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顾佳峰 《软科学》2013,27(1):64-68
对全国360个县级市2007年的耕地资源开展实证研究,发现邻近县级市之间在耕地资源使用和配置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彼此互相借鉴和影响。这种邻近地区的互相比较,往往会影响到当地政府对其耕地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耕地面积比重与人口呈现倒U型关系、与人口自然增长及人均GDP率呈负向关系、与商贸比重及耕地总面积是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宜农荒地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建国以来虽然开垦荒地4.8亿亩,但由于工矿、水利、交通和农田基本建设占地4.6亿亩,得失近似相抵,耕地面积增加无几。而由于人口迅速增长,每人平均占有耕地面积反而逐年减少。据统计,目前每人平均占有耕地仅1.67亩左右,不足世界平均每人占有耕地6.7亩的1/3。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基建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对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地、沙化地的退耕还林还牧,耕地面积将还有减少的趋势。今后除要求基本建设尽量少占用耕  相似文献   

8.
当前,人口控制、耕地资源保护以及发展粮食生产等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困地区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其社会经济发展有赖于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及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与优化利用,以及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目前,人口增长对耕地利用、粮食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压力,正因为如此,探讨人口与耕地、粮食间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并采取措施协调它们间的关系,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至彻底改变贫困面貌,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常州市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机制及政策绩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会广  崔娟  陈江龙 《资源科学》2009,31(5):807-815
本研究以常州市为例,观察经济社会驱动因子与耕地保护政策作用的机制,研究区域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机制中哪些经济社会驱动因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耕地数量变化过程中耕地保护制度的绩效如何,并从中发现反馈的信息,为下一步政策调整,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强化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效果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经济计量方法和模型检验了常州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农副产品价格以及耕地保护制度等经济社会因子在耕地数量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等驱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而农副产品价格、耕地保护制度的作用相反,且耕地保护制度变迁在不同时期的制度绩效不同,1997年以后的政策比之前的政策在保护耕地的作用更有效一些。中国政府基于现实条件的理性选择应是,实施积极的耕地保护政策,严格耕地保护,加强土地调控。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紧缺的资源,它是不能增长的,而人口和社会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着。因此,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根本性任务。 目前,山东省土地的数量及质量不清,土地的利用率也较低。建国以来,耕地减少约3000万亩,部分土地有较重的退化现象(盐碱化,水土流失,污染等)。据粗略计算,每年减少耕地约80万亩,而人口年增长约80万人,到2000年,山东省将有近9000万人口,耕地也将减至9000万  相似文献   

11.
唐常春  陈烈  魏成 《资源科学》2006,28(5):43-49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和热点问题之一,其中大都市边缘区域耕地变化研究意义尤为重大。本研究利用广州市花都区近30年来的普查、更新调查和逐年统计数据,结合卫星影像资料和实地调研,在深入分析耕地数量变化时空特征基础上,重点对耕地变化影响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揭示出:工业化及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及城市化分别构成全区耕地减少的第一、二驱动因子,经济对外开放对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力不断加强,土地政策、土地规划、经济政策和行政区划等制度因子亦对耕地数量周期性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认为综合运用耕地保护管制和经济调节手段、建立土地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体系、加强建设用地规划与整理整治、促进集约用地和内涵式发展等是大都市边缘区域耕地变化调控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保卫耕地     
从中国耕地利用现状来看,存在耕地数量减少和土地质量退化等问题。尽管中国国土面积较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却很小。随着人口的增长,地少人多的矛盾将越来越严重。面对日益严峻的耕地资源保护形势,应采取适宜措施,严格控制耕地减少,防治耕地退化,提高耕地保护效率,实现耕地保护、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骄傲的背后耕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我国用占世界耕地7%的有限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5%左右的人口,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事情。目前,我国共有耕地12244.43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约合0.095公顷,仅相当于美国的13.1%、德国的66.2%…  相似文献   

13.
基于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需求预测与耕地资源配置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本文以系统动力学原理为基础,仿真模拟了我国2010、2015和2020年的粮食需求.结果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口粮和种子粮的需求相对稳定,而饲料粮和工业用粮的需求增长明显,粮食总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在95%和100%两种粮食自给标准下,通过对我国粮食需求与耕地配置的模拟发现,粮食需求与耕地供给呈现出一种紧平衡.确保有效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实现粮食单产的稳步提高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粮食安全的"三重"底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韶关市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资料,系统分析了广东省韶关市1978年到2003年的经济发展、投资增加、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并利用Excel 2003建立了这三者关系的动态回归分析模型。最后根据韶关市的情况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阶段,有着不同的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特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达程度的相关性大体上呈现3种不同类型的特征,3种不同类型的国家GDP的增长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影响的基础、机理是不同的。研究表明,我国建国后至1981年经历了类似于欠发达国家目前经济增长和耕地资源变化的阶段,1981年至2004年处于经济增长和耕地资源变化的第二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后20年耕地资源数量变化是不同的,总体特征是耕地的代价性损失增加,2018年左右我国将进入“经济低增长、耕地资源低减少”类似于发达国家的第三个阶段,此后耕地资源数量锐减将成为历史。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据预测,21世纪初,世界人口将达到63.5亿,2030年可能超过100亿,21世纪末将接近或突破300亿。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食物生产的年均增长率至少达3~4%。现有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的潜力有限,而且每年至少损失耕地600万公顷(相当于我国浙江省的面积)。因而,每公顷耕地平均养活的人数,将由本世纪70年代初的2.6人增至2000年的4人。不仅如此,人口增长后可能出现向城市转移趋势,预计2000年,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将增至400个,这将给城市的环境卫生、供应、食  相似文献   

17.
一种生态住宅的设想王国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逐渐向近郊农村扩展,大量耕地被建房所占,城郊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加之乡镇工业的不断发展,建设规划的滞后,致使郊区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日益变差,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面对上述困境,我根...  相似文献   

18.
清朝前期(1644~184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从康熙三十年(1691年)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全国人口由1亿多增至4亿,直接奠定了中国现代人口规模的基础。人口迅速增长虽然在刚刚建立清王朝建立之初有巩固边防、促进生产力发展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土地(可开垦)总面积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口的迅速增长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转为延缓乃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健康发展,而且不利于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1 人口的迅…  相似文献   

19.
建立毕节地区人口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型预测毕节地区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有量水平。结果表明,在规划期内耕地保有量指标将大大增加,为解决生产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对耕地占用的需要,毕节地区应千方百计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推进土地整治.实现“双保”乃至多保目标。  相似文献   

20.
耕地变化多年以来是我国土地利用方面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领域.本文选取广西荔浦县为研究区域,结合该县社会经济方面的情况,分析得出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灾害损毁、土地开发、土地整理与复垦方面会直接影响耕地的变化,而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家政策才是导致耕地变化的最根本驱动因素,通过对该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