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的异化表现为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个人与社会失去了距离,个人对社会肯定、同化,失去了反思与批判的空间.由于教育本身具有使人异化的潜能,而统治阶层又赋予教育以无可匹敌的能力,学校教育实施尽可能简便、高效地传送具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向社会上层流动的"产品"的任务,"人"消失在社会中,"人的异化"加强.教育应该努力在"人的控制"与"人的解放"中寻求平衡点,培养一个自然的、对生命本真充满期待的具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2.
苏东霞 《教育探索》2006,46(10):40-41
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教育异化就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失去了它本身意义,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在把人异化了的同时也被人所异化。教育异化是一个历史现象,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当然,它的消除也必须从现实的社会条件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3.
教育异化是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马克思异化理论中,教育异化既是指教育对人的异化而阻碍了人的发展,又是指教育失去其本身意义,被人异化为牟利的工具。对教育异化现象进行合理审视,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理性分析和探讨,有助于从根本上消解教育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创造的本质是一个不断创造自我和改造社会的过程,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人类创造的真谛。陶行知对人的发展的强烈关注以及对人民利益的终极思考一直贯穿其创造教育理论价值内涵之中,而这种价值内涵主要是通过陶行知对中国传统旧教育的批判显现出来的。传统旧教育的异化导致人自身的异化,压抑了人的自由、超越以及自我实现,导致教育成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而不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力量。因此,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价值旨归最终指向了人的自由、超越、自我实现以及为人民服务,学习和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对反思当今教育的缺失并重塑教育回归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再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个人社会本质异化状态的概括,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体系异化性质之批判,并不是从人与万物相区别、从个人与个人相区别的维度规定人的本质的。  相似文献   

6.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归结为对人类异化和德性失落的批判性思考,认为人的异化和德性回归是拯救文明社会时期人类德性失落的必然路径。基于国家维度、社会维度和个人维度,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道德文明建设与发展、道德教育、人的教育发展有一定启迪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理想主义色彩过浓、部分观点过于偏激、未认识异化与文明进步的辩证性。汲取卢梭道德教育思想之精华,对于我国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与公民的培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机构 ,它的公共领域的活动性质使它既关注社会的共同利益 ,又关注全部公民的教育权利与需求 ,即教育要尽可能地人性化和多元化 ,在价值取向上要尊重个人权利与人的自由发展。通过个人品质的培养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目的。教育培养公民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根本方式。  相似文献   

8.
教育异化问题是现代教育反思的奠基性问题。教育的异化可以理解为社会铸就方面的异化与人的精神的自我异化两个方面。社会铸就方面的异化表现为官僚化、技术化和群体化。教育世界异化的精神实质在于人的精神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生命与人的生命价值的异化。教育异化的精神根源乃机械论教育哲学。超越教育世界的异化必须超越机械论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本位视角下,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过度主张人的社会主体身份即社会语境下的他己能力,而教育目的个人本位形成与人存在的个人本位的等同化认知,使得教育目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根源需要重新考量。在教育主体视角下,通过对人的社会主体身份的解构,以及对单一人我主体发展范式的再思考,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中人的社会主体与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中的个体主体走向了人的多元主体教育的初步统一。在意义视角的阐释下,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中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形成内在博弈、类主体即类语境下他我与个体主体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以及类主体具有对社会主体的超越性本质,进而教育从人的单一主体教育走向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从人的对立主体挟持发展走向人我与他己协同发展的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10.
甘伊玲 《广西教育》2014,(15):39-40
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因素,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现实性,实现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兼顾好物质需要和精神满足。  相似文献   

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的思想谱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解决教育的若干前提性问题贡献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手稿》对人和社会的本质均作了十分精辟的阐释,为我们理解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提供了一种哲学上的思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类存在物使教育成为可能,人对自身异化及其扬弃的要求使教育成为必然,而个人与社会的一致性既是教育成为现实的条件,又是它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传感器,随时传达并感应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脉搏。和谐教育把类主体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是对当前主客关系下占有式个人主体性导致的教育诸多异化状态反思的结果,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终极理念。和谐教育下类主体的尊重和重建是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真问题,是现实和未来教育价值的终极取向。  相似文献   

13.
教育目标的异化指教育失去了它本来的目的和价值。我国现阶段存在大量教育目标的异化现象。这种异化产生的原因是教育的功利化。解决这种异化的方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复归作为对策。  相似文献   

14.
物化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注的重点。卢卡奇认为人发生了物化,即人的原子化、机械化、主体客体化和数字化。物化在当代社会中表现为技术异化,技术本是用来提高人们生活和实现人们全面发展的工具,但技术却成了压制人的工具,在技术下人开始失去自我创造力。技术异化对生产、消费、交往、生态等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正确认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有助于分析物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哲学中,教育异化已被公认。近年来,迅猛发展的高职教育在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高职教育的异化现象陆续出现,这不仅使高职教育本身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还对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了不良影响。要消除高职教育中存在的异化问题,必须引导学生处理好与自己、与社会、与朋辈与周围的人际关系,高职学生才能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试论"异化劳动"理论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理论,其主要内涵: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的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只有积极扬弃异化,才能实现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异化劳动”理论在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扬弃“异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黄孟文的微型小说塑造了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在新加坡商业社会的现实中迷失了自我,他们是被异化和市场化了的。对黄孟文代表性的小说进行人物心理分析,发现现代人在商业社会中失去自我、被异化以及市场化而不自知的生存状态。黄孟文的小说不仅深刻揭露了新加坡社会某种类型人物的无根的生活,并且内含着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批判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产生的渊源,是对近代西方异化批判思想的继承与改造,是与其生活的历史条件紧密相关的。马克思认为,异化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与社会分工,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异化劳动,异化的消亡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才可能实现。总观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这显示出其异化批判思想的科学性,马克思的异化批判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异化劳动"审美是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确认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劳动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文章认为,审视世界华文小说的创作理念,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乃至认知理念的迥异,身处异域的华人作家的创作审美体验,既在心理上超越了异化的存在状态又在精神领域潜移默化了个人独特的反抗异化的社会实践方式,并以《天望》为例来解读异化审美与世界华文小说创作之内在实质。得出作家作为审美创造的主要参与者,在反抗异化的小说创作征程中,必须坚守自己作为自由与描绘社会的捍卫者与守望者的身份,梳通世界华文小说创作理念能够在同一理论背景下将东西方文化得以彼此沟通、衍化和统摄的概理。  相似文献   

20.
许晨晴 《文教资料》2014,(36):95-97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一位作家。《变形记》是其代表作,用写实的手法描写虚妄的世界,通过荒诞的表现形式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现实。从主角格里高尔与周围的人、与生活的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关系的变化,用外化的主观感受进一步表现"异化"的主题,加深了人们对于在这个整体异化的社会中个人反抗的苍白无力,最终仍会被吞噬的悲剧命运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