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本小说与当今活态的“说话(说书)”艺术具有共同的渊源.叙述者存在的基本状态:叙述代理和角色跳跃,很好地解释了话本小说叙述的独特性,以及文本通过叙述所呈现出来的文体特征.正因为话本小说叙述者时刻处于叙述代理和解角色跳跃状态,才维持了话本小说叙述合理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简论宋元话本小说的艺术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宋元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说话”艺术的兴盛,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小说──“话本小说”。它的产生,使中国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萧欣桥在《宋元时话本小说选》中指出,宋元话本小说“在艺术形式采用通俗的语言,新颖的体制,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封建时代的大众文学。”话本小说也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变迁》中所说:“至于创作之一方面,则来之土大夫实在没有什么贡献。但其时社会上却另有一种…  相似文献   

3.
"三言"的标题形式以七言、八言对句为主,此前的话本小说集中没有普遍使用过这种标题,此后的话本小说集标题则大多仿照其例,具有鲜明的规范化特征。这种标题形式规范化的原因在于借鉴了宋元时期文言小说集、章回小说、戏曲的标题形式,其主要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突出了故事焦点,突出道德说教色彩,增强标题对情节的概括性。  相似文献   

4.
话本小说与唐传奇比较,具有语言浅显通俗、内容常中出奇、人物市井小民的美学特征。语言浅显通俗,主要表现为语言口语化,这与话本的表演性、受众的市民化、作者的平民化密切相关;内容常中出奇,旨在从平凡生活中提炼出奇异动人的故事情节,且多用“巧合法”编撰故事,这与市民受众的审美趣味及故事题材的来源不无关系;人物市井小民突破描写历史英雄的传统套路,使小说摆脱了记史的束缚,提高了人物塑造的艺术水平。话本小说以其俗、奇、新的美学特征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宝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话本小说是民间说唱艺术的书面形态,自宋元以来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而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走出平民社会的接受群体,也获得了文人雅士的喜爱,以至于又出现了文人所作的拟话本小说。两者在形态上表现出双向互动的关系。话本小说在故事情节、艺术形式乃至语言特点上都对后世拟话本小说有着巨大的影响。由于拟话本多成书于文人,对于话本小说的采择也体现出了鲜明的文人特点,表现在对艺术形式的加工、情节的改造、体例的严整、语言的渐趋雅化等,呈现出明显的文人化痕迹。  相似文献   

6.
《三侠五义》、《小五义》都是由说唱兼备的话本发展而来的“平话小说”,《小五义》还保留了较多的说唱文学的特征。由此可见,说话艺术一直绵延到清末,话本作为俗文学,具有口头文学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话本小说发展到明末,文人已经成为创作的主要力量。作为文人创作话本小说的重要代表,《西湖二集》的文人化显露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其艺术手法,在入话、人物形象、讽刺、诗词等方面都有较为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李渔是明清之际极富才情的通俗文学作家,在小说、戏曲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特殊的生活经历使李渔选择了通俗文学,复杂的思想意识让李渔接受了喜剧艺术,强烈的创新精神最终使李渔的“自为一家”变成现实。李渔独特的小说艺术,促进了中国古代话本小说由俗入雅的文人化进程,代表了话本小说书面化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话本小说、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本事诗、诗话与话本小说文本编写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将本事诗、诗话与早期话本小说之间的“诗”与“事”的内在结构、内在要素进行对照,说明早期话本小说文本是在改造、加工、运用本事诗与诗话中的某些文体要素而成熟起来的。最后探讨了出现这种联系的原因及其条件。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不仅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故事引申开发而来,而且还大量抄改了话本小说、公案小说等,形成了“小说中有小说”的独特文体现象。作者在引进这些小说时,插入了许多明代正德、嘉靖两朝的真实历史人物,以此表明创作主旨和意图。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中国古代话本小说的艺术特征,包括完整的艺术体制、结构故事的编织技巧、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语言魅力。从这些探讨中,可以看到话本小说在艺术上已日臻成熟,它开拓了中国近代小说美学发展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2.
王劼 《现代语文》2009,(6):76-77
“反讽”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它给文本带来了超越文字的丰富内涵,扩大了文本的张力。鲁迅的作品比较自觉地运用了反讽艺术,《阿Q正传》就是较为成功地体现“反讽”运用的作品之一。无论小说的标题、主题揭示的过程还是小说语言的表达,都具有反讽特点,这种“含泪的微笑”的风格使作品更具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3.
话本小说的产生、发展、流变和盛衰,都与其本身所具有的消费功能及艺术特征有着直接的关系。话本小说不仅具有满足市井细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功能,而且具有满足市井细民欲望想象的功能,与消费需求相适应。话本小说形成了谐趣与严肃兼备、节义与忠孝并重、英雄与美人纷呈、诗词与散文结合、传统与时代博弈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宋元话本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链条,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话本小说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大事,可以说带有“小说革命”的性质,“实在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说到“变迁”,就应该蕴含一个比较的意义,笔者仅以唐传奇为背景,梳理话本小说“革命”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莫山洪 《柳州师专学报》1995,10(4):23-26,48
宋代爱情话本小说突出地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的强烈追求,着重表现了女性在其中的主导地位。这种追求达到了真正的“现代的性爱”,反映了市民对宋代理学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市民对传统文化的符合人性的理解。这种追求也使宋代爱情话本小说极富现实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6.
《灞亭柳》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其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的高度完美统一,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从小说语言层面来讲,作者对小说语言有着高度艺术追求和文体自觉性;从小说的叙事结构来看,作者采用的“时空闪回”恰恰解构了历史小说以史为秩、以时为序的传统写法,具有创新意义;从小说的主题内涵而言,可以看出作者对柳子精神的追求以及对真善美的吟咏;从作者与小说主人公的人生际遇和人性思考等外延因素而言,可以看出作者与柳子跨越历史的精神对话和人生价值探求。仅就这些层面来看,该小说就已经体现了作为长篇标志的“长度、密度和难度”。  相似文献   

17.
潮州歌册对同名话本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进行情节增删、细节创新、字词更替等文学叙事改编,并融入潮汕民俗风情,体现说唱文学艺术特色。相较于话本小说,潮州歌册传播环节发生显著改变:传播方式从案头阅读到口耳相传;传播者从书商文人到说唱艺人;接受者从广大市民阶级到特定女性群体。立足歌册与话本小说传播要素之变化,可考察蒋兴哥故事因何改编、如何改编和改编效果等问题,认识书面作品与说唱文学两种文体表现方式、审美情趣差异。  相似文献   

18.
《宝文堂书目》作为明代的私人藏书目录,其著录的宋人小说一般被认为是留存到明代的宋代话本。“三言”也吸收了宋代话本的精华,各家小说史均有论述。《宝文堂书目》作为宋元明话本、拟话本传藏的一个重要载体,与“三言”有很多类似之处。“三言”在吸收元明新作的同时,也吸收了很多宋话本小说,这其中《宝文堂书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豆棚闲话》闲谈场景与传统话本小说说书场景的模拟有别,依托“豆棚”这一外化的背景与环境,艾衲居士构筑的闲谈场景遵循自然和事理的双重逻辑,在文本表现上突破了话本常格.小说集起首与收尾自然化、议论场景化、话题选择化,借助内部说书人与听众的交流消解了传统话本小说作者与读者的直接交流,令原本放空对象的交流有了指向,传统说书的独语也走向了闲谈的众语,形成众声喧哗.  相似文献   

20.
导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革命的小说艺术大师乔伊斯主张的“作者藏匿”论极富见地体现着作者对小说主体关系的审美把握。换言之,主张“作者藏匿”实际是乔伊斯从美学高度追求革故鼎新传统小说艺术的必然反映,是主张作者与人物之间采取平等对话姿态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