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乾卦”     
《周易》第一卦《乾卦》之“乾”作何解,“乾卦”又作何释,其卦爻辞又如何训通,历代解易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此,笔者欲抒浅见,以就教于同仁。乾卦之乾,李镜池先生于其《周易通义》里说:“乾:闻一多认为本当为斡,论证精确。《说文》乾之籀文作  相似文献   

2.
论_周易_的著作年代_答郭沫若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拙作《周易类释》稿蒙于百忙中审阅指正,谨申谢意.前读大作《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关于《周易》一篇,用新的观点方法进行分析,开辟了研究的新途径,颇著成绩,非常钦佩.我的研究《周易》,就是得您的启发而进行的.来函提出关于《周易》的著作年代问题,并惠赠大著《青铜时代》.您主张《周易》编  相似文献   

3.
《周易》虽然是西周时期的一部占筮书,但由于它来源于当时自下而上的各阶层人物,保存并记录了周民族大量的历史资料,“许多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实录”(李镜池《周易通义》),所以它不仅是我们研究上古时期原始社会风情的一份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而且由于它繁复庞杂的内容经卜筮官的增删圈点,加入自己的主观意图,在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整理、加工概括,将“对于事物之观察,对于涉世之经验,对于哲理之见解,纂入书中”(高亨《周易古经通说》),从而使它又成了一部非常可贵的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4.
<正>王船山是明清之际著名的经学大师和思想家,尤其是一位杰出的易学家。其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就是通过其易学著述而建立起来的。仅专门的解易著作就有《周易考异》、《周易稗疏》、《周易外传》、《周易大象解》、《周易内传》、《周易内传发例》,其它哲学著作如《思问录》、《张子正蒙注》,和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如《尚书引义》、《谈四书大全  相似文献   

5.
有声语言一出现,就是音义结合体.文字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然而古人对这个音义同源的道理长期缺乏认识,往往在文字和概念之间划等号,以为概念是由意符决定的.到了汉代,人们才开始以声音为线索推求语源,但未建立起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直到清代,随着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对词的音义关系的认识方有了质的突破.戴震首倡“因声求义”理论及“音义互求”的原则,段玉裁、阮元、陈澧、郝懿行等为之继响,而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则是其中之佼佼者.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说:“怀祖氏能以三者(形、音、义)互相求,以六者(古形、今形、古音、今音、古义、今义)互相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矣.”王力先生将乾嘉时代的训诂称之为“训诂学上的革命”,“中国语言学走上科学道路的里程碑”(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以下所引均同).应当说,在推动语言学研究走向崭新历史阶段的重要转折中,王氏父子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的.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以下简称《疏证》《杂志》《述闻》《释词》,或总称为高邮王氏四种),是王氏父子校读经史书,探索古语词形音义关系的研究成果的记录.“以声音通训诂之本原”,是王氏撰著四书的意旨所在.“因声求义”“音义互求”贯  相似文献   

6.
1.注、解、释:解释古书意义的文字。如东汉郑玄《礼记注》,清代王夫之《周易大象解》,王先慎《韩非子浅释》。2.述:陈述,指阐述前人成说的文字。如清代惠栋《周易述》。  相似文献   

7.
凡著书者,必重於立名义,立名以示其意而明其旨,名正方可顺言其意,读书亦然,知名义而后可知其文所言为何。如何理解《周易》命名之义,对於读《易》解《易》及知《易》为何书,实有重要意义,此仁见智见判然始分之初。汉以降,对《周易》命名义说有多种,其对“周”字的解释和理解基本有二种,而对“易”字的解释则较多,本文分而论之。先叙“周”字:一曰“周”指周代。《周易正义·序》云:“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边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故名之《周易》。……”又文王作《易》时,正在  相似文献   

8.
汤用彤与魏晋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用彤的《魏晋玄学论稿》素以玄学研究名作享誉学术界。关于此书的价值 ,汤一介以为在于“提出了魏晋玄学是一种不同于汉学的本体之学” ,而细观汤氏之本意 ,其最为关注者实乃玄学兴起之缘由。全书正文八篇 ,有六篇皆有关于此。其中 ,《王弼大衍义略释》、《王弼圣人有情义释》、《魏晋玄学流别略论》注目于汉学向魏晋玄学思想演变之内在理路 ;《读〈人物志〉》、《言意之辨》、《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则论玄学兴起之具体历程。虽然在汤氏之前 ,赵纪彬、王伯祥、周振甫等学者也对玄学的起源提出过一些看法 ,但其着眼点多系玄学形成…  相似文献   

9.
编著摘要:《周易》之卦爻辞有字面含义、儒家释义、卜筮隐含之义、启迪管理之义。《周易》以神道设教的方法、占事寓理的手段,从精神上给人以引领,可以说《周易》借助卜筮实现了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田义勇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6):69-71,75
王夫之把兑卦的"说"在"悦"义之外,兼释为"言说",说明《周易》的兑卦就是古代关于言说交往方面的理论概括与总结,王夫之的创造性解读是有训诂学依据的,为当代的言语交往理论提供传统资源的思想营养。  相似文献   

11.
《易义》是范仲淹专门解说《周易》的文字,是研究范仲淹易学思想的直接史料;《易义》诠释《周易》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专阐儒理、参证史事、对比见义;从易学的演变历史来看,这三种方法奠定了范仲淹在宋代易学中的开创性地位。  相似文献   

12.
目录之学是我们治学入门的根本途径。《周易》目录学是研究《周易》书目产生、发展情况,它涉及古代知识分子注解《周易》的古籍、近现代学者对《周易》作出各种探讨的著作、论文以及国人用外语翻译和外国人用外语翻译的各种译注。目前,学术界有3部专著、11部辞书和部分论文从目录学的角度对周易文献进行过梳理、总结。通过分析现存《周易》文献,有助于掌握现有周易文献的版本目录情况,有助于了解易学史的发展情况,有助于为治好易学及易学史提供文献材料。  相似文献   

13.
廖名春先生的文章提出《周易》之"童"除了《旅》之"童"释为奴外,其他"童"字均当解为"去尽"或"脱尽"之义。吴辛丑先生则认为廖文无论在材料还是方法上都存在问题。其实,廖文或可略备一说,但嫌证据不足;而吴文的辩驳则偏离了《周易》取象比类的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西周到春秋中叶大约五、六百年间的乐歌总集,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一颗璀灿的明珠.《诗经》有广阔深邃的思想内容,有生动凝炼的文学语言,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一向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在春秋时代并不叫经,一般称为“诗”或“诗三百”.司马迁说:“古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此后,就有所谓孔子删诗之说.经过史家们考证,此说不足信.但是,孔子大兴诗教,对《诗经》作过重要的评论,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这倒是确实的.本文主要试图从《诗经》的内容、风格、语言和作用等方面,对孔子评诗的利弊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一)古称“诗”有六义,曰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之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和《毛诗序》,那时的排列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概指诗的内容.现代一般人认为,风雅颂是指诗的内容和音乐体例的区分,赋比兴是指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关于风雅颂,以宋人郑樵的解释较为通俗.他认为,风土之音曰风,朝庭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风是民间歌谣,多为人民大众所作,带有乡土气息.雅是宫庭音乐,是官办的正乐.颂是庙堂音乐.《诗经》共三百零五篇,其中风诗一百六十,来自十五个地区;雅诗一百零五,分大雅和小雅;颂诗四十,包括周颂  相似文献   

15.
从1988年起,历时八、九年,我用古文字(甲、金文)比照研读《周易》,间有所得,做了一些记录,如是革成《周易应字考释》、《通假字考略》、《周易三释》、《易经释信》、《易·讼考释及其他》等文,近二十万字,都已刊出,以便向专家们讨教。但做完这些文字考释工作后,感觉上总不那么踏实。一,当然是甲、金文的认读本身就是一个很漫长很艰难的过程,仅就目前所定读的字,用它来训释上古经典,显然是很不够的;二,即使文字的解释是对的,但也太过肤钱,例证也较为粗疏。这样的文字训释工作,尽管很不讨好,甚至诸多外设,但我想,作为…  相似文献   

16.
《周易》本出于占筮,但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占筮仅占《周易》内容之一部分,而《周易》中的哲学思想、科学思想、伦理道德等则占有重要地位.时下,有些人打着研究《周剔》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肆意歪曲《周易》本义,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愚弄和毒害群众.为此应从多方面给予批驳.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动词“问”除了极少的几个用例作“问候”、“慰问”讲,绝大多数是“询问”义.本文论述的是“询问”义的“问”用作谓语所构成的多种句式的特点.“询问”义的“问”,作谓语时,表示有不了解的事情要向别人询问,把问题提出来请别人解答.这样就涉及询问什么(询问的内容)和向谁询问(询问的对象)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可以由双宾语句式表现出来,承担询问内容的词语是直接宾语,承担询问对象的词语是间接宾语.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母问奢其故.”“奢”是询问的对象,是间  相似文献   

18.
《周易古经今注》对《周易》文本作出了详细的校勘,共记31处,其中讹13处、脱6处、衍3处、倒9处,对于《周易》文本的整理有突出的贡献。认真分析这些校勘成果,并吸收到现在的《周易》注解中,对《周易》的研究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代,周王室和诸侯国的史官们用《周易》占算吉凶。战国时代,儒、道、法、阴阳各家借《周易》发挥各自的学说。两汉时代,儒学家研究《周易》,黄老道家、神仙方术家也研究《周易》,由此形成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一门专门学问——易学。 儒家研究《周易》自孔子始,而孔孟皆不以阴阳说《易》。战国后期有一派儒家学者,  相似文献   

20.
虽然《周易》是一部神秘的书,但我们大致都会同意它是根据商周时代占卜记录编成的一部古书。因此《周易》所反映的社会历史也大到致可以认为是殷商和西周的历史。其中有二三十条卦爻辞记录当时狩猎活动和畜牧业的情况,郭沫若先生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曾经列举了《易经》中数十条有关渔猎和畜牧业的记录,闻一多先生《〈周易〉义证类纂》也对渔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