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我校建环专业的培养方案及目标出发,分析了石油高校建环专业开设气体液化实验的必要性。首先探讨了气体液化实验平台的建设方案。经过对比,液化流程选用单级混合制冷循环;从安全和经济性方面考虑,制冷剂选用R134a、R23和R14混合组分,液化介质选用CO2;考虑到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流程采用较高温区的氟利昂相变制冷工艺。接着又从安全、费用、占地、耗时等方面,对本科教学引进气体液化实验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在该气体液化实验台上拟开设的实验项目。气体液化实验的开设,完善了石油高校建环专业的实验项目,通过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气体液化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也向建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目标更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2.
煤制油是一种是石油替代技术,在我国"富煤、少油"的具体国情下,煤制油工艺对推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煤制油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对煤制油直接液化技术和间接液化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工艺要求和经济量两方面比较了两种煤制油液化工艺.  相似文献   

3.
为最大程度提取某石化公司液化石油气中丙烷,笔者针对某公司ARGG装置进行液化气优化调合.在分析ARGG液化石油气组分和某公司液化气销售地区气象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液化石油燃烧供气机理,通过研究,建立ARGG液化石油气调合数学模型并进行了论证,使得现阶段液化气销售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替代能源与中国液化天然气行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石油危机的冲击和煤炭、石油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全球许多国家今后几十年的能源发展中,天然气作为新型洁净的能源开发和利用,在国家环保安全和能源保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液化处理的天然气通过航运安全送往遥远的能源需求国,这就是液化天然气(LNG)。液化天然气(LNG)可以用作调峰手段,成为替代能源。由于国际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分布不同,LNG产业能源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不平衡,LNG在各个地区市场、运输、储存、计量、收益等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需要实行液化天然气行业标准化。与此同时,充分开发与利用天然气资源,完善LNG产业链和挖掘LNG价值链,也将成为今后LNG产业政策与法规重点关注和研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海上天然气开采技术和制氢技术的发展,利用天然气或深海风电资源制备氢气,并将海上液化天然气及相关产业链送到能源市场,为海上天然气资源的低碳发展、构建深海能源的互联互通体系提供了可行的思路。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传热学和液化天然气利用技术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海上液化天然气产业链以及关键设备知识,设计了海上液化天然气及相关产业链的实验装置,包括换热实验和可视化实验两个部分,并介绍了产业链中生产装备(LNG-FPSO,LNG 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 Unit)和接收装置(LNG-FSRU,LNG Floating Storage and Regasification Unit)各功能模块的工艺流程、设备和特点。该装置具有较好的实验教学预期效果,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学生在海上液化天然气及相关产业链方面的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6.
张艺凡 《华章》2008,(15):1-2
石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由往日的石油出口国转变为石油进口大国.国际石油市场的诸多不确定性,国际石油资本频繁的投机和炒作,以及由此而引致的人们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预期.作为石油贸易"小国"的我国不得不承担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和成本.立足现状,认真、务实地研究当前形势下国际石油资源贸易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情况的石油贸易发展战略是我们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5,(4):152-155
为了研究竹粉乙二醇液化的优化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乙二醇与竹粉质量比等因素对竹粉液化效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液化工艺条件.在竹粉乙二醇液化过程中,影响液化效果最为显著的条件是反应温度,其余依次是反应时间,质量比以及催化剂用量.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液化反应温度170℃,液化时间90 min,乙二醇与竹粉质量比为6,催化剂用量6%.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木质素在乙二醇中的液化反应,结果表明液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催化剂用量等条件对木质素液化反应有较大的影响。以乙二醇为液化剂,在植物原料用量为液化剂用量的20—25%、温度为150℃、时间为60—80min、浓硫酸用量为液化剂用量的4%时,液化率可达到90%,所得到的木质素液化产物羟值为340mgKOH/g-360mgKOH/g,黏度为1000mPa.s-2000mPa.S。  相似文献   

9.
以车用490QA柴油机为样机改造成液化石油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在分别燃用纯柴油和液化石油气-柴油双燃料的情况下,实行了相应工况的对比试验,得出了两者的动力性、经济性、尾气排放以及噪声等性能参数,总结出工作特性。结果表明双燃料发动机在动力性、燃料消耗、碳烟排放和噪声性能都优于原柴油机。  相似文献   

10.
以宁德乡土树种柳杉为原料,聚乙二醇为液化剂,在浓硫酸和磷酸的混酸催化作用下,进行了木材液化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以残渣率为指标探讨了液化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液比及催化剂用量与配比对柳杉液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120min、液比4:1、催化剂用量6%以及硫酸/磷酸体积比2:1的条件下,柳杉液化残渣率为9.5%.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液化石油气进口量迅速增长,液化石油气船卸货计量准确性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液化气容量计重较为复杂,温度、压力、液位、液化石油气成份等客观因素和测量人员技术水平及经验等主观因素均对计量准确性产生影响.文章对上述同题作了分析探讨,以期减少计量误差和贸易双方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出发,通过石油上游、下游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以及研究石油产业的进入壁垒,揭示产生“油荒”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对石油产业市场结构的剖析,指出行政垄断对中国石油行业的影响.最后得出对我国石油行业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煤层气小型液化前景与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国能源利用数量的不断增长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峻,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利用显得日益重要,利用天然气的小型液化技术将煤层气液化并贮运,是一种有极有前景的煤层气开发形式,本文对比了中美两国利用煤层气的情况,指出煤层气小型液化在中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利用形式,并分析了煤层气小型液化技术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4.
推进石油院校毕业生从事石油石化行业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力量源泉,这符合行业不断前进的发展规律,更符合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而当前,受石油国际市场低迷以及行业就业吸引力不足等影响,石油院校毕业生进入石油石化行业的比例呈逐年下降态势,如何有效缓解这一趋势是摆在相关高校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作为专业特色显著的石油院校,应在强化思想引领、联动多方资源、弘扬石油文化的过程中坚定行业自信,在引导毕业生投身石油石化行业的同时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高等级公路液化地基处理方法,介绍了强夯法处理液化地基的技术方案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MBA教育发展迅速,石油院校的MBA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做出了探索和贡献,但存在自主性难以发挥、实践性不足、培养方向相对较少、专业方向上选修空间有限、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石油院校的MBA教育应以市场为驱动,招生方式由全国统考向以面试为主过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模式,正确把握市场对MBA教育的作用与反作用,明确市场定位,挖掘市场信息,实现校企共建,促进MBA教育的成熟与壮大。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石油安全问题已成为中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应从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替代资源、加快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开展能源外交,维护海外石油利益、积极参与到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等方面入手确保石油安全.  相似文献   

18.
煤炭间接液化及直接液化不应单从技术优劣论,二者各有所长,同时又有一定的五补性。我国煤种齐全、地域辽阔,两种液化技术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对目前石油工业人才劳动力市场状况的调查研究,结合各高校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分析了目前石油工程人才培养环节中,在专业方向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性,提出了石油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石油寒冬期,石油行业的不景气导致石油企业的用人需求减少,石油相关专业学生会出现找工作难的普遍问题。正是因为就业压力,石油学生在本科学习生活中容易出现学风散漫、悲观失望的状况。这对石油学子自身的发展以及石油类学科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石油相关专业并没有制定出相关的应对措施。因此,本文分析了石油相关专业本科生在石油寒冬期出现的问题,探讨了高校在石油类本科教育方面的应对措施,重点提出了教育模式改革以及专业教师引导时应当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