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概念,它是人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的设计,是人们衣、食、住、行、用以及反映精神层面的价值系统。设计是生活方式的创造者,功能价值、精神、意识形态的导向,设计集中体现对生活的判断和对事物的认识。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即是满足人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美的规律就是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美的规律首先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之中形成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也就是物质生产之中生产者按照自然界的“物种尺度”和“人的尺度”来进行的创造性自由程度。从物质生产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到话语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逐步扩展到精神领域,形成了符号创造的自由法则,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由物质的、现实的领域拓展到象征、移情等符号化、非现实的领域,生成了审美符号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从而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为审美活动。从话语实践的自由创造到精神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了比较纯粹的审美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即文学艺术,审美意识形态的创造性自由法则就是纯粹的“美的规律”。不同形态的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适用于不同形态的审美活动,反之物质性审美活动、符号化审美活动、意识形态审美活动的自由程度又生成不同的“美的规律”,不断推进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逐渐走向人类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社会)、人与自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存在着关于意识形态的众多定义.伊格尔顿认为,文学属于意识形态,并有审美功能.其基本立场是站在审美话语的精神内涵上探析审美意识形态的张力意义.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明显存在宽泛化的倾向,应该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物质材料、作品内容、感受方式、意识形态四个方面论述了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的物质材料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客体性特征;它所表达的内容是本身无形的情感,是精神主体性的内心活动;它直接诉诸欣赏者的心灵,依靠听党加以领悟;音乐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的思想性或阶级属性由歌词来决定。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6 0年代后的朱光潜美学已是实践美学 ,从以物的形象为审美对象到强调美的意识形态性 ,再到提出文艺是生产劳动 ,是朱光潜实践美学形成的基本轨迹。以文艺的主观性说明实践的能动性 ,以审美的创造精神沟通的物质与精神生产 ,寄托人类全面发展的文化理想 ,是朱光潜实践美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文学活动离不开审美,文学活动中的审美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敦煌舞的审美性在于它所标志的特殊形态美,体态中体现出的S形三道弯,是敦煌舞自身表演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符号,与之相交流互通的是手姿语言的形态美,敦煌舞在受佛教文化影响和历史舞台的渲染下,展现出它的神秘色彩。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走来,对敦煌舞所传达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一步步走进人们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中,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就使这样的意识形态语言表达更具有真实性和审美性,敦煌舞手姿语言的形式美在不断的被发现和创造。  相似文献   

8.
在创作与欣赏过程中,审美想象力与创造性没有根本的差异,无论把一片景物转化为内心意象,还是把作品转化为内心意象的过程,都是把物质材料创造成精神产品的过程。审美想象力对创新能力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大学生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为优越的物质发展环境和更为富足的精神成长空间。值此态势下,大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审美需要和审美层次以满足对美好生活与个人发展的诉求,但由于审美资本主义、网络媒介技术和不良社会思潮的滋扰,大学生容易引发审美内容媚俗化、审美价值功利化、审美标准同质化三个方面的审美隐忧。对此,只有筑牢主流意识形态、强化网络监管力度以及优化审美教育创新模式,才能有效化解新时代大学生审美观偏差的隐忧,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音乐欣赏是人的一种审美判断能力,一种主观的意识定向和感情作用,音乐美和音乐审美不可分割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生活风格以及精神与物质的发展水平,它具有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能和它的社会性能。音乐审美欣赏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客观存在,它是群体精神和社会精神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
对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都是文艺的本质属性,艺术不等同于意识形态,也不等同于审美."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在实质上削弱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它所主张的审美与意识形态的整一,其实是以审美"溶解"意识形态,以文艺的审美性取代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12.
韩雄 《文教资料》2012,(9):114-115
绘画具有审美功能,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设计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是观赏性与实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物化的概念应该严格限制在物质生产领域,遗憾的是不少学术论著却把物化概念扩展到艺术生产领域,把以物质形态呈现出来的艺术构思也称之为物化,这就必然引起学理上的混乱。实际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有着严格区别.物质生产的原料是自然物质,艺术生产的原料则是精神材料;物质生产是人以自身的自然力以动的形式作用于自然物质的物化过程,艺术生产则借助于媒介对精神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和升华;物质生产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生产的产品则是赋予艺术构思以物质形态的物态化过程以满足入的审美需要。因此,将物化与物态化区别开来具有学术意义,有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绘画属于视觉艺术,二者作用于审美主体的不同感官。它们同时具有表达一定情感,使审美主体在精神得到愉悦,在理性上得到满足功能。所以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是兼具感性与理性的艺术。但是,由于二者在物质材料及材料的构成方法上的差异,导致其反应物质世界的方式不同,各有其特点,但也各有局限。下面笔者将试图分析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在审美特征上的差别,企图通过这一差别,最终能清楚、深刻地认识音乐艺术在审美特征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因材择思     
通过对艺术设计史的简要分析,说明材料在艺术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材料与构思、物质与精神、功能与审美、自然美与装饰美的辨证关系,突出材料在设计中的科学性、艺术性。使设计者对材料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养成“用材料去思考”的创作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国内文艺学界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争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社会意识形态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是20世纪中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两种主要观点.都来自马克思的理论资源.而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同时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内涵属性.审美与意识形态的融合与统一,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是人的目的性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统一,更符合文学存在的实际.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人类总在不断地向往和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尤其是当物质生活丰裕之后,人们的希冀总是要转向美的精神享受。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的表现性的艺术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较集中的表现,是培养人们审美兴趣,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手段。我...  相似文献   

18.
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即人类劳动创造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物质文化是指源于自然环境之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文化 ,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等 ,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 ,而且变化节奏较快 ,具有发展速度快、变化频率快的特点 ,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指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念等意识形态文化 ,如语言、文学、艺术、宗教、法律、风俗、制度等 ,它与自…  相似文献   

19.
能够用形象来反映比现实更具特色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就是所谓的艺术,而设计就是根据开始工作之前的相关要求,制定好工作计划和方案的一项活动。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到与日常密切相关的设计当中,使其具有审美和实用相统一的功能,就是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相互结合,同时也是现代  相似文献   

20.
"仰俯"话语结构承载着的宇宙自然观的文化蕴涵及其对魏晋士人审美精神的影响。"仰俯"的审美视角是经学衰落、意识形态、士人思想观念、文学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彰显了魏晋士人对宇宙自然和现实的体味与感悟,体现了魏晋士人的审美精神和宇宙空间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