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用好暗示教育意义非凡.本文着重论述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2.
心理暗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心理暗示,对学生建立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分析了心理暗示的概念、特征及作用,探讨了环境暗示、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修养暗示等心理暗示方法,指出了运用心理暗示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心理暗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在高职学生合唱团的训练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合唱训练中应重视用优秀的合唱作品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创设充满艺术氛围的外部教学环境,充分运用语言暗示、体态暗示、人格暗示和自我暗示等各种心理暗示方法,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激发学生的热情,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4.
辅导对象: 高一年级 辅导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心理暗示的知识. 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暗示所带来 的不同感受,从而激发起学生运用积极暗示的内在动机. 3.促进学生掌握积极心理暗示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心理暗示是一种含蓄、间接的教育方法.心理暗示只要求被暗示者接收暗示信息,没有苛求,是一种没有批判的教育.心理暗示在没有冷战、没有对峙、没有对抗的条件下,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和教学环境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心理暗示比直接劝说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认可.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心理暗示呢?心理暗示这一术语来自西方的心理学,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等方面的暗示来影响、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消除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畏难心理,提高学习成绩。暗示教学法在国际上虽已形成  相似文献   

7.
略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教育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8.
实验证明,在英语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暗示,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自我效能感.建议教师学会一定心理暗示的方法和技巧,如语言暗示、情绪暗示、行为暗示、环境暗示、自我暗示等.  相似文献   

9.
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期望效应,只要对一个人产生积极的心理期望,那么他就会发展得更好.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教学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小学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擅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将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谈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环境和个人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家喻户晓的故事“杯弓蛇影”、“望梅止渴”都是暗示现象。将暗示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的一点认识。一、课堂教学中心理暗示的形式1.语言暗示语言暗示是指通过语言形式给对方以暗示。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藏有丰富的潜台词,语调的轻重缓急、快慢节奏都带有“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1.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动的过程。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暗示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会抑制学生的优势与潜力,不利于学生矫正错误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李燕 《现代语文》2006,(8):96-97
暗示是指在受暗示者不察觉的状态下,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侧面地、间接地刺激其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或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洛扎诺夫(Lozanov.G)根据暗示作用的特点提出了暗示教学法,主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相结合.学习活动中除了智慧,也需要情感的参与.暗示教学法注重教师对学生施加的潜意识的影响,注重通过教师有意识的言语行为和包括表情、动作、语调在内的非言语行为来向学生实施暗示,以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其中,言语的暗示力量是最直接的,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  相似文献   

13.
心理暗示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解决声乐技术难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相似文献   

14.
心理暗示虽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活动,但它却能使人的心理潜能得以激发、活化,极大地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近几年来,我们将心理暗示的有关理论应用于高职化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学习成绩原无显著性差异的2000名学生做分组对比,八个月后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化学课的喜欢程度等方面出现显著差异.现总结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正>前不久,听一位青年老师讲授《后赤壁赋》,引发诸多感慨。课堂中教师的很多行为都在无意中给学生带来严重的消极心理暗示,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异于平常。笔者对教师的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课堂中的消极心理暗示有如下几种表现。一、课堂上消极心理暗示的表现1.教师的消极心理暗示例1:在介绍苏轼时,投影上的内容过于繁多,老师由于对人物信息记忆模糊,在讲解时眼睛紧盯  相似文献   

16.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适应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而能够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行为变化,给予科学准确的心理暗示,则会对学生行为形成引导与归正。以心理暗示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价值应用作为课题,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认为发挥心理暗示作用可从三方面进行,即以积极的表情暗示影响学生,以丰富的语言暗示鼓励学生,以到位的反向暗示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7.
心理暗示主要是指受暗示者在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暗示者言语、表情、手势、体态动作、服饰、环境、气氛等手段,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健美操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有意识地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积极的心理暗示,建立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激发其个人心理潜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让教师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完成教学任务,并有效提高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效果,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课程实践教学表明,暗示教学法应用简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教师言语中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学习信心的激发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从教师积极的语言暗示对良好课堂环境的构建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自信心的方法两个方面谈论如何给学生创设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20.
一、心理暗示的概念 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他的思想、行为与自己的意愿相符合.具体在体育教学中就是指教师采用言语、手势、表情、动作等对学生正在进行的行为进行含蓄、间接提示,使他们在暗示中自觉地按照教师的意图或规范的标准进行修正,在整个暗示和修正过程中无痕迹地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