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学"作为一个相对于"西学"而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中国固有学术中不能被西学体系所囊括的部分。应该站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看待设立国学一级学科的重要性,设立专门的国学学科门,或在文学门下设立国学一级学科。国学的二级学科设置,应先设立经学、诸子学、词章学、文献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等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国学”热中,正确的态度是应当给“国学”一个准确的定位。“国学”既是一个可以成立的独特的学科,也不应使其庸俗化。“国学”的提出,是中国学人在西风东渐的文化背景下现代学科重新划分中的应对智慧和策略的体现,“国学”的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学科范围内的学术。“国学”应当是一种学术的定位,讨论“国学”的范围,是学术的范围,而不是全社会,因此,对出于商业目的的大众传媒的炒作应当保持警惕。给“国学”一个定位,给传统文化一个“度”,对近二十几年的文化热进行反思,乃至于对今后的文化取向的选择,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胡平 《文化学刊》2008,(1):97-100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受教育者具有培养综合素质和个性人格的作用。高校学科专业教学应该改变纯粹的知识技术型模式,挖掘学科文化精神,把学科文化精神熏陶作为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现行我国高等院校中文学科的本科教学中,对于汉语是母语的意识薄弱,对于汉语言文学承载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也缺少相应的认识。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人文教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掌握与研究汉语言文学,必须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思想学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评判能力。本文建议,在大学中文学科中,应增加"国学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的课程设置及比重,并尝试在课程外,通过师生互动的"国学经典读书班"、"人文通识系列讲座"等形式,加强国学经典教学,以使大学生在亲近与认知母语文学的同时,更好地体认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性格和人文精神等。  相似文献   

5.
山东蓝海酒店集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员工的素质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非常的巨大.因此,家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团队的建设的作用非常的巨大.家文化的目标是"为员工提供优质生活".而"感恩文化"建设是家文化氛围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国学工程的重要内容."感恩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打造高凝聚力的团队,因为感恩文化培育奉献精神、忠诚度与责任心.  相似文献   

6.
玉茗 《职业圈》2014,(4):24-27
国学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思想文化精髓的结晶,是我国无比珍贵的文化财富,在国学文化中又包含了许多朴素而又科学的管理思想,这就需要专家去深究以及企业家在实践中运用,探索中国化的国学管理之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学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学热"体现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表征着中国在长期接受西方文化后出现的重新确立本土文化的主体性自觉要求,这是历史的必然。在新的历史时期,清醒地认识"国学热"文化现象,并将"国学"创造为"新国学"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CiteSpace分析发现:水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研究热点分别为"大禹治水""李冰"和"大禹"与"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江"和"漕运"。前者的演化路径呈现为从"李冰""郭守敬"及"水利工程"向"大禹治水",再向"导淮""大禹""张謇"及"李仪祉",最后向"治水思想""都江堰"及"长江"转向的趋势。后者呈现为从早期关注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原因探索、功过评价、个人轶事追溯向大运河漕运研究、大运河沿线城市研究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转向的模式。在研究前沿方面,前者以"李冰"以及"李冰父子""李冰水利功绩"和"李冰修复都江堰"为重点,而后者以"大运河"以及"漕运"和"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展与繁荣"为重点。上述分析结果对中国水文化在世界范围走出去、走上去、走进去,并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讲清、讲明、讲懂大运河文化故事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企业文化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兼具有管理学和文化学属性以及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企业文化的学科属性和特点决定了企业文化实践教学的具体展开,即通过实证考究、案例分析和观察实验等实践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专业情感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未来从事企业文化工作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陈禹希 《职业圈》2011,(1):83-84
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日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国学的认识系统构建能够消解西方企业文化管理中不适合中国国民气质心理的部分,补充理性层次上中西结合的完美经验。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又要梳理和再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补充剂。最后,将二者进行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1.
罗珍 《文化学刊》2008,(2):38-47
顾颉刚先生的民众文化研究,研究者一向认为是其研究古代史的辅助或曰取径。但笔者认为:从其研究民众文化的缘起看,是秉承北大蔡元培校长的扩大国学范围至民间的歌谣、风俗等的倡议,所以,他对民众文化的研究,从一开始就从属于国学的范围。在其对民众文化的调查、研究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民众文化与圣贤文化为传统文化一体两面、没有高低贵贱之别的民众文化观。所以,顾颉刚先生民众文化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顾颉刚的民众文化观及其研究民众文化的模式,预设了当今史学界对历史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是现今民众文化研究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09,(5):191-191
束学山在《国学》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山寨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实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它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贴牌后进入市场,而一旦被冠以文化之后,盗版、侵权就更加堂而皇之了。山寨文化不过是美化山寨产品的一件美丽外衣,在骨子里,山寨文化和山寨产品一样,是缺乏创造和自信心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是“文化”,而这一“文化”不可能专属儒学、国学,或者新儒学意义上的文化,而只能是三者之上的文化.当代的“文化”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物质与精神的分裂、精英与通俗的对抗范畴,已经广泛渗透到物质-日常生活深处,导致其存在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有重大差别,形成了物质文化、日常生活文化等范畴;“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14.
肖楠  杨连生 《文化学刊》2012,(3):134-138
大学学科文化是学科的深层理念与文化精髓,其凝聚功能的充分发挥是激发学科成员积极性与创造性以促进学科发展的必要选择。学科对其成员的包容性是不同学科文化凝聚功能的共同表征,而且优势学科与集约型学科文化具有更为强大的凝聚功能。另外,学科文化凝聚功能的实现动力一则来自情感趋动下学科成员产生的对学科价值的认同,一则来自学科文化中蕴含的利益元素趋动下学科成员对学科迁移代价的思考以及据此做出的理性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5.
超越国学研究的古典境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超越国学研究的古典境界陈炎“国学”,本意是指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的研究与整理,因而属于古典范畴。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发展,这一研究和整理的对象虽未改变,但在研究的态度和整理的方法等方面却可以、也应该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当年,胡适在《〈国学季刊...  相似文献   

16.
王晓頔 《职业圈》2014,(2):17-17
企业文化管理是一门管理科学,所以我们要研究它。企业文化是特殊的文化,因此我们需要管理它。  相似文献   

17.
《三字经》《弟子规》一类的"启蒙"读物从其根本性质和最终目的而言,并非"启蒙",而是"蒙昧":造就愚民和奴才。它并无学理性和学术性,因之亦不是什么"国学"经典,而是普及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有害的通俗读物。"国学"以儒学为身家性命之所在,儒学的压抑人性、扼杀个性、尊崇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等基本观念和主张,适应着、迎合了建立大一统、至高无上的皇权的需要。"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用鲁迅先生的话,乃是"侍奉主子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要中国人永远做侍奉主子的材料"。并且它还可以为异族统治者统治我们服务。我们似乎不必非要将五四以来的新学同传统"国学"联姻,打造为一个整体性的中国学术大家庭。传统"国学"尤其是当下大陆新儒家对于新学乃至普世价值的对抗不会短期消弭,他们不可能接受王富仁先生所提出的"新国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文化学刊》2013,(2):4-4
引言生于20世纪初期的张岱年先生是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对文化问题有着独特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是其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解析方法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综合创造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创新。研究张岱年的文化哲学观,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哲学研究思潮可以视为我国哲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之一,这在其论著发表、团队形成、学科建制、学术会议等方面便可见一斑。然而,从施特劳斯和施米特对政治概念的论争视角观之,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文化哲学研究在研究起点、问题意识和理论资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在深度上向西方哲学的古典方向推进,在广度上兼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图存与发展,就成为文化哲学研究领域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文化学刊》2012,(1):57-57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在《文化研究}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批判的和多元的文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综合的方法,能够被应用于很多文化产品。它的综合视角包括了政治经济学、文本分析和受众研究,提供了批判的和政治的透视,使个体能够仔细剖析主流文化形式的信息、意义和影响。文化研究因而成为批判媒体教育学的一部分,它使个体能够反抗媒体操控,增强他们的自由和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