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科学判断时代特征,找准需要着重解决的时代课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前提下,舍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被实践证明不正确的个别论断,积极进行理论创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并积累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丰富经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它有利于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时代化,有利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2.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新的科学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伟大倡导者和坚定践行者。南方谈话作为一篇重要的文献,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一种理论要彰显其科学性必须同时代特质结合起来,反映时代特点、解决时代问题。邓小平分别从时代主题、改革开放和对社会主义前途的维度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做出具体解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备了时代性的特征,极大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现是中国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毛泽东的发展现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的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打开了新的思路;江泽民的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开拓了新的境界.他们关于发展的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准确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充分体现了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性成果的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时代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时代课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新境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根本就在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对中国和世界问题的分析中,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事求是、务实管用、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色。邓小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指引我们党高擎理论创新的大旗,继承和发扬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同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民族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我们党关于民族理论的新成果,这些新成果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毛泽东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历史课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等,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党的文献的编辑出版。党的文献的编辑出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载体。在认真学习和研读党的文献中,我们能够深刻认识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紧紧把握时代主题的转换、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确立实践主题、认真学习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0.
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党建学说,具有与时代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历史中,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党建理论和邓小平党建理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一、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党建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党建理论的建构深深地植根于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新变化和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也开始了中国化历程,形成了丰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成果,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路径问题.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路径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是一致的,存在两个层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实践主导模式的实践层面,二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走文化扬弃的文化层面.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进而转化为社会各群体成员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话语内容,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络建设,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国情的发展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得到拓展和丰富,但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也出现较大差异。能否正确回答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变化的合法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渐变之原因,可从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国情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当代诠释学理论提供的方法论视角等四个方面理解。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它没有止步。随着时代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也要取得新的进展来指导中国社会发展。这既需要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放,又要不断更新观念,大胆创新,以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达到适应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学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根本需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并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完全一致的。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文章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启示来加深读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应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方法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依次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当前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学会第20届年会就马克思主义论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论与中国论建设、俄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及批判、马克思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等六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有益的交流。其会学术氛围浓烈,与会代表都提出了具有创设性的论题,这些无疑为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三维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主体维度,三者有机结合,共同推动马克恩主义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实现逻辑的统一,并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实现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能够实现有机统一的内在依据在于空间、时间、主体这三者本身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这些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如何?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的视野或者说新的着力点在哪里?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方法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动力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性及其国际意义表现在哪里?就以上问题采访了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辛向阳,他的回答反映了一位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