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赵婧 《教师》2012,(29):31-32
传播过程与教学过程存在天然的相似性。从“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受众的选择权”“内向传播”等传播学视角审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比较学生与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相似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深化教学改革带来更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网的扩张速度是惊人的,其传播的海量信息对受众的影响也是惊人的.受众信息选择理性的成熟有一个生成的过程.主体的劳动实践和思维能对主体的信息选择和吸收(学习)进行“导向”,并按照一定的目的、计划对受众的信息活动进行限制和纠正,使受众的信息活动减少盲目性和非理性,这是受众主体性生成的价值所在.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在信息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静 《科幻画报》2023,(2):219-220
互动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对事物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的环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互动是学生对知识和信息获得的一种非常有价值的途径,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随着教育的逐步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使学生获取知识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使课程互动走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进行互动教学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学校艺术教育方面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传播学受众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政治教育可视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过程.选择传播过程的终点--受众作为研究的载体,通过运用传播学领域中的受众相关理论,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这一受众的特性、动机、需求及其接受机制的独有特征的基础上,探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它是新闻传播受众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传播致效是传播者与受众良性互动的结果,在互动过程中受众的心理机  相似文献   

6.
大学软实力是一个生成与积累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际是大学和受众之间的一种互动.在互动中,软资源只有得到受众的认同,才能真正转化为软实力,因此受众视角是大学软实力研究的重要向度.软资源的积淀、传播、影响与受众的感知、了解、认同共同展现了大学软实力的生成与积累过程.在软实力建设中,大学应注重受众需求与大学引领相结合、软资源积淀与硬资源建设相结合、单向传播与双向沟通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教学活动是典型的信息传播活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大量新媒体的使用,作为受众的学生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需求增加,对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要求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按照传播学受众议程设置理论的最新成果,教师在进行学习议程设置时,最佳的选择是走向师生共同设置议程,构建共同的意义空间,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教学活动是典型的信息传播活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大量新媒体的使用,作为受众的学生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需求增加,对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要求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按照传播学受众议程设置理论的最新成果,教师在进行学习议程设置时,最佳的选择是走向师生共同设置议程,构建共同的意义空间,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胡忠青 《继续教育》2006,20(5):32-33
一、进行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意识教育当今的学校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现在的大众传媒越来越重视传播过程的互动。如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使传播媒介的“传-受”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两者之间的界限转为模糊。所以,这种传播活动方向上的变化,必须在传媒从业者日后的继续教育教学中得到体现。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以传者为中心”的思维定向,强调“受众中心”观念。因为信息社会条件下的职业传播者的把关特权、信息垄断地位在削弱,或者说信息的把关方式产生了变化。而受众的选择和使用信息的权利、主动…  相似文献   

10.
教育传播学理论体系重构的研究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研究的最初动机是要检验并提高教育、宣传、电信、广告、公共关系等领域的传播效果和传播效率。研究活动从关注效果开始,后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以及方法论方面的进步(尤其是实验、社会调查和统计方法的运用)又促进了研究活动的发展。教育传播学理论的核心也是技术促进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问题。将传播学已有的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建立教育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具体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教育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问题:一是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群中的教育传播学必须借鉴大众传播学研究发展的经验和成就,必须从关注的焦点、研究方法等这些大众传播已经成熟的研究范式中汲取营养。传播学领域已经公认的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在这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典范。第二是从当前传播学研究已经建立的各种理论体系当中汲取营养,梳理传播学已有的理论结合教育技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解决教育技术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以此形成解决技术促进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问题的一套教育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传播理论和文化层面上出发对电视媒介进行研究,最为成功者当属伯明翰学派。他们对受众诠释信息符码的过程给予积极评价,开启了受众研究新的大门。同时,他们赋予电视工业全新的意义,并强调受众在接受“文化工业”产品时积极的创造性,从而将电视理论研究引向范围更加广阔的日常生活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12.
活动理论强调教学活动过程的实施要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学习活动的设计对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作为一种新的在线教育模式,实践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革命性地颠覆了传统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方式。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MOOC更强调教学模式的完整性.并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师生交互点燃了国内外众多学习者的参与热情。为此.通过以活动理论为指导,结合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框架和MOOC的特点,分析MOOC学习活动的类型、学习资源和环境、学习者角色以及分布于社会网络中的交互信息等因素,尝试构建一个MOOC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模式,为MOOC课程在国内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受众是演讲活动的重要要素,在演讲中决定演讲的内容和方式,影响和参与演讲的过程,是演讲目的的实现者;演讲者只有树立正确的受众意识,认真把握演讲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把握受众的基本特点和心理,积极与受众进行现场互动,才能实现演讲的目的,增强演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视频作为一种教育数字媒体,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视频运用于教师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微格教学、交互分析、建模专家教学、基于视频案例的研究、超媒体项目5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基于教学理论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在不同阶段视频资源的教育应用是并行兼用的。基于"跨越式优秀课例资源网"的调研发现,当前视频资源的教育应用存在视频内容粗加工、视频支持技术单薄和视频资源应用范畴有限三大典型问题,不利于教师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学科领域的深入发展。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设备广泛普及的信息时代,技术的助力为视频资源的教育创新应用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也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能途径。回顾和审视当前国内外有关教育视频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技术及项目,可以发现,教育视频资源应从内容开发、活动设计、交互技术、语义技术、应用机制5个方面进行纵深发展,从而实现教师的深度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协作学习,并促进教育视频研究的螺旋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往的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强调教的方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受众的反应。新时代,为适应主要矛盾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更加强调受众的感受与体验。为此,在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以提升受众的满意度作为切入点,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以受众需求作为施教的出发点,使教育活动有贯穿始终的线索;以改善受众体验度作为施教过程的重点,使教育过程的主要任务得以明确;以增强受众获得感作为施教的落脚点,使施教活动的努力有处安放。  相似文献   

16.
如何争取受众是媒体竞争的核心价值。受众选择行为是媒介营销的导向和出发点。引用营销学中的顾客价值概念,从传播学的角度阐述受众选择行为的表现及其对媒介营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写作是作者与读者的一种交流,读者在写作过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写作中需求层面的读者顺应是指作者从读者入手,正确判断读者的阅读需求,通过语域方面的顺应、得体定位、价值凸显,以促进读者对话语的认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The current study was part of a larger project which examined teachers’ classroom practices and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 learning engagement in primary-school education in Estonia. The focus was the role of autonomy supportive and structured teaching on learning engagement. Two primary-school teachers and their 46 students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how teachers’ classroom practices influence students’ learning engagement over two years during grade two and grade four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hree trained observers rated classroom practices and students self-reported learning engagement. The results highlight primary students’ high-learning engagement, and did not confirm an expectation that low-autonomy-supportive teaching results in low-learning engagement in primary school.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交往是以教育虚拟社区为交往平台,交往主体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共享的活动.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交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组合的结构形式,即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在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交往中,社区交往主体应以何种结构方式组织起来才能更利于教学交往活动的进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Claire John 《Literacy》2009,43(3):123-133
Changes i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during the past decade include a shift away from a previous emphasis on ‘one‐to‐one’ learning experiences to a focus upon more communal forms of learning which place the teacher center stage. With the teacher's role thus highlighted, teacher–pupil interaction in practice has come under the spotlight, with a number of studies raising concerns abou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aking place and suggesting this is featuring more traditional patterns of ‘IRF’ exchanges between teachers and pupils, which are limiting to children's learning.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small‐scale study into teacher–pupil interaction styles during three Key Stage 1 ‘shared reading’ sessions – an activity in which teacher and children work together on an enlarged, illustrated text, with the teacher explicitly modeling components of the reading process to children. The article considers the more tacit modelling taking place during these sessions and how particular linguistic patterning used by teachers frames reading as an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ctivity in ways that position children differentially in relation to it. In particular, it considers how variation in the use of the IRF exchange can mediate different cultural meanings about what it is to engage with text as a rea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