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根据D.A.Cruse提出的三种词汇语义结构关系分析了英汉语中的某些词汇空缺现象,并从认知的心理突显、感知突显和原型特征以及语言的历时性来解释这些词汇空缺现象。  相似文献   

2.
李卫清 《英语辅导》2008,(3):136-140
本文依据图形-背景理论,从认知突显的角度探索汉语复句的英译过程。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图形在语言上指信息值高的突显信息;背景指信息值较低的参考信息,为烘托图形而存在。英语中主句具有图形的特征;从句、其它限定性短语具有背景的特征。汉句英译时将汉句的图形择定为译语的主句,首先译出;背景信息则以从句、短语的辅助形式随后补进。译语中信息的选择与布局取决于信息的突显等级和信息值。  相似文献   

3.
因为人们认知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空缺.本文将词汇空缺分为形态空缺和语义空缺两种,进而从认知角度探讨词汇空缺产生的理据:不同的心理突显,不同的感知突显,不同的认知原型,并用英汉之间的词汇空缺进行一一阐述.  相似文献   

4.
国外近三十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感知突显无论是对于母语还是第二语言习得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影响语言项目的习得序列。语言输入的哪些特征对学习者而言具有感知突显颇有争议,仍未得到明确地解答。词汇在句子中的位置、词汇长度、焦点重音以及目标形式在输入中的分布都被认为是影响感知突显的因素,但这些观点需要进一步验证。未来有关感知突显的研究,应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实验设计以达到明确感知突显因素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语义分析入手,基于体验和认知之上,分析英汉工具主语句的认知理据性。工具主语句是语言使用者采用的非典型主语句,目的是突显以工具为图形的意象,是突显原则和经济原则共同选择的结果,说明了语言使用者不是纯客观地描写现实世界,而是受主体对客观世界认知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韩玉  刘景霞 《海外英语》2014,(7):236-237,241
文章通过"感知符号系统"这一心智哲学理论来解释说明指类句这一句式的感知基础并分别从意向性和多模态感知来揭示指类句的生成原理。认为感知经验对语言的意义构建理解依赖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指类句的生成是心智活动的反映,是多模态感知和感知信息相加工所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从认知语法的视角探讨日语处所主题/主语句的特征。反观常规句式,日语处所主题/主语句的主要作用包括标定不同的识解方式、顺应语言结构与突显处所成分。  相似文献   

8.
李贤东 《海外英语》2012,(4):267-268
语言表达的侧重点不同,传递的信息焦点就不同。语句的形成是处理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要使句义得体、重点突出,其很大程度上受到突显观的限制,它影响到人们对语言的选择与运用,以突显观为理论基础,从词义结构、特殊句式两方面来分析它对英语句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对英语存在句作了初步的分析。首先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部分理论来分析英语存在句结构中NP突显的特征,然后运用语法化的理论分析英语存在句中“there”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Mazurkewich研究的反思,指出了其研究理论和实验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分析被试没有产生过度泛化的原因时,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根本因素——感知突显。未来有关与格转换习得的研究,应充分结合标记性理论和感知突显因素。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中的焦点/背景理论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体现了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通过对分裂句的认知分析,证明分裂句的生成符合认知语言学的突显原则,焦点/背景理论对于英语分裂句的语言信息组织方式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自《中国现代语法》第一次提出“被动句”概念以后,有关“被”字句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别,两种语言在被动格式等语法特点方面也存在着不同,如果从乔姆斯基的转换规则出发,束分析英语被动句与汉语被动句的异同,可以使人们能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被动句。  相似文献   

13.
荀琳 《英语广场》2020,(13):49-51
无灵主语句是英语中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体现了中英思维方式以及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关于英语无灵主语的系统分类研究,主要涉及环境类、动作类和工具类等无灵名词,目前几乎没有对心理类抽象名词的系统分析研究。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突显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语言现象,分析英语中以心理类抽象名词作主语的无灵主语句的形成原因,探究该类无灵主语的来源并总结句中动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认知的视角下,话语的线性结构既映射出人们感知和认知事物的模式,也反映了人们对同一事体不同的识解方式和不同的突显侧面。从认知的视域分析影响话语线性结构排列的因素,有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人的认知意蕴。  相似文献   

15.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理解句子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理解句子的过程,概括起来就是语言感知,形象再造,入境动情这样一个心理过程。语言感知:读懂句子的字面意思是感知语言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抓住句子所说的对象(主语)概括其内容大意,使之在头脑里初步感知其语言内容。例如,读“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这一句,先指导学生从“寒冬腊月”、“深夜”、“单军衣”、“薄毯子”等词语入手,弄清这句的字面  相似文献   

16.
在认知的视角下,话语的线性结构既映射出人们感知和认知事物的模式,也反映了人们对同一事体不同的识解方式和不同的突显侧面。从认知的视域分析影响话语线性结构排列的因素,有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人的认知意蕴。  相似文献   

17.
陈波的语言哲学研究不仅系统批判了克里普克的直接指称论,而且提出以语言建构论为代表的新理论.不论是对旧理论的批判还是对新理论的建构,陈波都围绕着组合性原则这个中心,其语言研究的哲学意义也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呈现出来.从语法角度,陈波突显了思维实践在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之间的关联作用;从语义角度,他突显了认知实践在语言结构与世界结构之间的关联作用;从语用角度,他突显了社会实践在语言交流与意图表达之间的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的高度,在感知与存在的关系上强调诗歌语言的作用,是杨炼和于坚诗歌语言观的共同特征,但二人诗歌语言的具体操作,却是大相径庭的。本文分析了二人诗歌语言上的具体差异,进而揭示这种差异背后折射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种不同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9.
英语否定倒装结构有着不同于其他倒装结构的特点,因而,作为一种部分倒装结构,否定倒装结构在语篇层面表现出其特有的功能,即小句突显功能、主位突显与调核突显融合功能和固有对比功能.这些功能共同体现了否定倒装结构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图形-背景理论可以用来阐释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不同语言现象。本文概括了图形与背景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汉法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对简单句和复杂句的汉法互译进行分析,旨在打开汉法互译的一种新思路。图形是指信息值高的突显信息;背景指信息值较低的参考信息为了衬托图形而存在。法语中主句具有图形的特征,从句及其他限定性短语具有背景的特征;汉语中的图形和背景比较隐匿,读者在理解后才能识别。因此,在汉法互译中根据信息的突显等级和信息值来选择和布局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