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幅”、“副”和“服”都可以作量词使用,但它们之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幅”读作“fú”,作量词时常用于形容布帛穴bó雪、尼绒及图画等,如:“一幅金绫穴líng雪装裱穴biǎo雪的纵幅国画”、“一幅绣了字的锦旗”、“用两幅布做一幅床单”等等。“副”和“服”作量词时都念作“fù”。“副”,原指成套的东西,如“一副象棋”、“一副碗筷”等。后来,发展成为专指成双成对的东西,如“一副手套”、“一副对联”等。现在,表述面部表情也多用“副”,如“一副迷人的笑容”、“一副严肃的面孔”等等。“服”则用于中药,中药一剂或煎…  相似文献   

2.
“连接”、联结”、“链接”三个词的意思和用法有相同的地方,又有某些方面的差异,不太好掌握,容易混淆。本文对“连接”、“联结”、“链接”的用法作一些辨析,以期能够进一步明晰它们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4.
“与”在古汉语中当介词“和”、“同”讲,但在有的句子中却说不通,而解释为“带”、“带领”则文从字顺。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很不少,其它先秦两汉的古藉中也不乏其例。只要句中主语是地位高、权力大或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而“与”后边的人是主语发出“赴”、“驰”或“入”、“归”等动作行为时所带领的对象,这“与”就可以释为“带领”。有的古文译著者在译文中有时也把“与”译为“带”、“带领”,但这好像是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义项来诠释。“与”有“带领”义是“与”、“以”通假所致。“与”、“以”同属余纽,“以”有“带领”义,也有介词的“和”、“同”义。  相似文献   

5.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林海》)这里的“美丽”与“漂亮”是相通的,都表示“好看”的意思,但两个词之间也有区别。1郾“漂亮”有“出众、精彩”的意思,“美丽”则没有。如我们观看篮球比赛,可以说成“漂亮的盖帽”,而不说“美丽的盖帽”。2郾“美丽”有“崇高、美好”的意思,“漂亮”则没有。如我们可以说“美丽的灵魂”,而“漂亮的灵魂”的说法显然讲不通。3郾“美丽”一词多用于书面语,“漂亮”则在口语中运用得更多。4郾“漂亮”一词有“AABB”式的重叠格式,而“美丽”却没有。所以,我们通常会说“漂…  相似文献   

6.
“峒”“硖”“孽”三字小考张守基,张崇文1993年,华山管理局决定给华山的主要景点立碑介绍。碑文草就后,约我们前去华山下与碑文作者们一起讨论定稿。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通常写作“千尺”,“百尺峡”、“椽”中的“”、“峡”、“”三字有问题。经过考索,觉...  相似文献   

7.
“再”“重”“复”都可作副词,都有“重复、再次”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又有细微差别,各有一些固定搭配,因此有必要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8.
“宣”,有疏通、排解的意思,所以有“宣泄”一词,如“宣泄”一下郁闷的情感。而“渲”,绘画时用笔蘸水化开先前涂在纸上的颜料,使色彩浓淡适宜,这种动作称之为“渲”。“渲染”便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它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可显出物象的明暗向背和墨彩的浓淡深浅。所以“宣”、“渲”两字虽声韵相同,但声调不同,字义更是各异,不可将“宣泄”写成“渲泄”。  相似文献   

9.
乙白莲 《教学随笔》2014,(10):48-48
“二”和“两”这两个数词从意义上说几乎相同,但用法不全一样。“二”表示次序,是序数,如“二月”、“二妹”、“第二”;“二”有时也是基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二尺”、“二斤”。“两”除了“两点钟”外只是基数。  相似文献   

10.
安沙沙 《语文知识》2009,(3):90-91,93
“窃”、“盗”、“偷”是表示“偷盗,盗窃”义的一组同义词,先秦口语一般用“窃”、“盗”,以“窃”为多;两汉时期“窃”、“盗”、“偷”三者同时使用,“盗”占优势;魏晋时期“偷”的使用超过其余两者,并沿用至今。“窃”、“盗”、“偷”的历时更替,反映了这组常用词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查慎行的仕宦诗,记录了诗人十年间的仕宦人生历程,抒发了诗人对宦海风波的切身体验和深刻感受,同时也对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进行了艺术的纪实性的描述;艺术上笔法老辣,含蓄蕴藉,意境高远,语言精炼而贴切生动,是清诗研究中不应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吕潜是我国明末清初遂宁籍著名文人,时人称其“诗书画三绝”。本文对其诗歌、书法、绘画三方面的创作进行了介绍,着重探析了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追求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清中期“山左”名贤卢见曾诗歌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清初“山左”诗歌的承继者,卢见曾论诗反对门户之见,主张抒写自己的“性情遭际”,把传达人的性情作为诗歌创作的极致,在清中前期诗坛别具一格;其诗基本内容是写官宦生涯的迎来送往、和贺赠答,以及触物伤怀、故土之思、友朋之爱、风土人情和“康乾盛世”的良辰美景。情感真挚,诗风多样而有意境;其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所体现的特点,具有对清代中前期诗歌创作总结和鼎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唐宋诗学论争中,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初学"长庆体",其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代。其诗歌创作以宗唐诗学为主,初始以云间诗派的宗唐诗学渊源为基础,并博采唐人众家之长,形成自己力传大雅的唐音之作;在具体诗歌创作中,以"史外传心之史"创作手法对宗唐诗学开创发展;最后以才思、性情、学识开创了宗唐诗学理论,其理论与创作实践均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因曾屈节仕清,其后半生都处于深深的忏悔之中。为找回自己失去的人格尊严,重建为自己不光采的行为所破坏的道德信仰与价值观念,他作了艰苦的挣扎与努力,即用发愤著书的方式来鞭挞和解剖自己卑琐懦弱的灵魂,以此获得心理良心的救赎。他的诗歌《王郎曲》就是这种心灵轨迹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黄金元 《德州学院学报》2004,20(1):57-59,64
田雯诗歌的魅力源于诗人独特的诗学观.田雯主张学诗要融合唐宋,宜分体学习,探求源流正变,重视诗人的才力,崇尚奇丽之美,并力求自成一家,充分体现出清初诗歌在全面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17.
"城南诗社"是清代康熙年间苏州地区的一个著名诗社,其在创始人沈德潜的年谱中保留了该诗社的一些资料。其作为一个规模成熟、风格稳定、影响深远的诗社,颇具研究价值,同时对于认识清代苏州地区结社情况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士镇的诗歌以“神韵”说为指导,强调言外之意,含蓄蕴藉,深得诗之本旨和艺术创造的真缔,并与清初变化了的社会心理合拍,受到皇权的关注和眷遇。其神韵诗追求文外之美,冲和淡远,风致清新,继承王、孟一派的家数,含情绵渺而纡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音节流利跌宕,词句明隽圆润,令人回味遐想,把我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张扬到极致,在诗歌史上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取法于杜",基于自身对杜诗的体验和学杜经验,在"杜诗"阐释论、"学杜"方法论、"杜诗学"批评论三个方面进行了颇有创见的阐释和评论.细读朱庭珍的评杜文本,把握朱庭珍"杜诗学"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入体会杜甫诗歌的艺术真谛,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朱庭珍独具美学蕴涵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徐枋是清初著名的遗民诗人。徐枋诗善赋长篇,其长迭一千四百字的《怀旧篇》,集中地描绘了明季遗民群像,诗意地展示了明季遗民的内心情怀,显示出深厚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怀旧篇》又很好地实践了徐枋的诗学主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及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