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侗戏是我国少数民族剧种之一种,流行于贵州黎平、榕江、从江,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南部侗族方言区,对白和演唱皆用侗语,其唱腔多为侗族民歌所衍变,基本上属民歌联套体式。侗戏的唱腔一般分为戏腔、哭腔、歌腔、客家腔、小调五种,其中戏胜为主要唱腔,侗族戏曲若无此腔,则不能称侗戏。戏腔,因侗戏最早使用[平腔]这一曲调而得名。平腔流行于各地,分别称为[平腔]、[平调]、[平板]、[普通腔]、[胡琴腔]。这一曲调在侗戏中用得最早,时间最长,派生发展的曲调较多,已有[老生腔]、[旦腔]、[丑腔]、[哭腔]、[…  相似文献   

2.
定州秧歌戏,又称"稻秧歌"、"苏秧歌"、"大锣腔"、"干板秧歌戏"等,是发祥于定州黑龙泉一带,并流传于河北省及周边县市的乡土戏曲形式。它那独特的唱腔风格、诙谐的唱词、风趣的化妆无不渗透着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及民间文化,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固定传播方式。文章从定州秧歌戏的音乐本体入手进行分析和讨论,为进一步探讨、研究这种独特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雷雨》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作为动人的戏,教学要指导学生"观戏";作为优秀文本,教学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以下简称"解文")."韩军《雷雨》课"(下简称"韩课")以"周"字贯穿教学,梳理情节,阐述人物,描绘命运,概括主旨,终抵"神秘"."韩课"较为恰当地处理了戏剧教学"观戏"和"解文"的关系,其课堂所蕴藏的"观戏与解文"相统一的教学形态是值得借鉴、学习和思索的.  相似文献   

4.
湖北的黄梅采茶戏传至安徽变化发展为"黄梅调",新中国成立后"黄梅调"更名为"黄梅戏",并得到快速发展。黄梅戏男腔跟随着黄梅戏的脚步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本文从黄梅戏发展的三个阶段出发,以每个阶段的代表唱段为基础,从音乐本体上探寻其男腔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历史上尽管有过"跟腔托唱"的历史,但那并不是真正的弦乐伴奏。黄梅戏第一代弦乐过门的内在骨架借用了各种锣鼓点的节奏,旋律则来自于黄梅戏传统音乐唱腔中某些典型性音调。弦乐伴奏与锣鼓伴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共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弦乐伴唱的地位最终得到完全的确立。  相似文献   

6.
辰河高腔是流行于湖南沅水流域的一种地方戏,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原始的神秘色彩和浓郁的意识流表现手法,被誉为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活化石"。辰河高腔的"开台"与"扫台"是辰河高腔演出前后举行的宗教祭祀仪式,起着驱邪镇鬼的作用。同时,在辰河高腔演出中有"打彩头"的风俗。辰河高腔台风规范,不主动"讨彩",而是兴"打彩头",也就是当地士绅、各堂口堂主为了比气势,往往要求主动送礼,而且礼也送得重,这便是"打彩头"。辰河高腔的表演形式体现了中国地方传统戏曲的文化特质,剧中的"戏"与"教"(宗教仪式)的结合,均呈现出辰河高腔内容上的世俗化倾向。辰河高腔是宗教、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当前"四证合一"临床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硕士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临床专业硕士普遍存在科研能力、时间、方法、平台不足。针对临床专业硕士以上科研短板,提出企业资产与高校资源结合、企业研发与高校科研结合、实践基地与创新基地结合三合共建实验平台(即"3")以及"互联网+科研"交流平台(即"1")临床实验平台的建设,为培养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提出有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由单音节形容词"多/少/早/晩/快/慢"(简称为"形")、数量成分(简称为"量")以及动词(简称为"动")三者所构成的三种结构,即"形+动+量""形+量+动"及"动+形+量"结构。本文通过描写这三种结构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考察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9.
"套用"--虚而不真、呆而不活、华而不实,是作文文风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导致学生的作文"带着镣铐跳舞".作文教学要从人出发再回归到人,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作文的真实,应该定位于思想(理性的"我")、个性(独特的"我")、大气(人文的"我")和诗意(唯美的"我").  相似文献   

10.
南朝宋人虞龢《论书表》中言"遂失五卷,多是戏学"。此处"戏"为"弄笔",即任意挥洒作品;"学"为"练笔",即刻意临摹作品。虞氏此处之意在于当时内府收藏的二王作品多为"戏学"作品,然不乏有很多经典之作。文章就"戏学"展开论述,从书法学习注重传承、"戏笔"往往是书法之最高境界及"戏笔"须以真书为基础三方面论述虞氏的"戏学"观。  相似文献   

11.
《太原大学学报》2020,(5):99-103
<正>一、关于治学传统治学即做学问,这里主要讲的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学问。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长河滔滔滚滚,文化传统代代传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学术文化就大放异彩,辉耀于世界的东方。百家蜂起,诸子并出,各逞其说,争辉斗艳。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农家、杂家(即所谓"九流",加上不入流的"小说家"即所谓"十家")为代表的学术流派,活跃于思想、政治、文化、外交领域,  相似文献   

12.
婺源徽剧旧称徽戏、徽调,是我国的古老剧种之一。其声腔以弋阳腔、高拨子为底子,吸收了目连戏的下江调,并融合了江西地方戏曲饶河戏(今称赣剧)的弹腔及婺源民间小调,形成了有别于"安庆"徽剧的婺源徽剧。在对婺源徽剧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对婺源徽剧的形成、艺术特征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正>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成立于2006年,隶属于国内500强的天津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能源集团")。能源集团在"十三五"战略发展规划中,将学院定位于"创新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人才成长"、"开展多层次培训、提升集团各级人员综合素质能力和水平"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受降镇中心小学位于浙江省富阳市受降镇。受降,得名于历史的渊源,1945年9月,国民政府第三战区第二指挥所接受日本侵略者的投降仪式(即"受降")在此举行,受降镇因此得名。学校以一流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巴陵戏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岳阳市辖各县及周边地区。它用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湘北方言为其舞台语言;以弹腔为主,兼有昆腔、杂腔、小调;剧目以反映历代政治、军事题材为主;表演粗犷朴实,雅俗共赏,是洞庭湖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剧种。  相似文献   

16.
倘若把一堂思想政治课比作一出戏剧的话,课堂导入即戏之序幕,课堂小结即戏之落幕,二者同是一出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戏剧与好文章一样,要求"豹头凤尾"。所谓"豹头",就是戏之序幕要短小精悍,引人入胜;所谓"凤尾",就是戏之落幕要立意深刻,余味无穷。一、戏之序幕,"引人入胜"否?——对本课导入的反思本节课,我从学生所作的《课前播报》中提取出两个关键词:国家和国际组织,然后直接进入本节课课  相似文献   

17.
关中影戏中的碗碗腔、老腔、弦板腔等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田野调查结果,关中影戏的演出种类有庙会戏、还愿戏、驱邪戏、平安戏、山神戏、祈雨戏、丧戏、寿戏、满月戏,等;演出程序有奠酒、本戏、捎戏,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对新型"被X"结构的特点和意义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其生成机制及构式图解。"被X"构式在仿拟和引申了传统被动句的基础上,借助转喻机制,表述"事件直接当事人在非自愿或不知情的情况下遭遇X事件"的构式意义,即该事件行为或状态是被强迫、被谎称的。该构式中的"X"突破了传统被动句中需连接及物动词的限制,也可以连接不及物动词(如"自杀")、名词(如"高铁")、形容词(如"幸福")以及数字等各类词语。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小说对戏剧的影响更为显明,不少传奇、杂剧的题材都来源于小说,尤其是四大古典名著。相较而言,戏曲改编《红楼梦》小说有一个更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文学价值:小说中精妙的细节描写、风格各异的诗词歌赋等,都可以成为剧本创作的原材料。当然,能否在尊重原著美好意旨并保留其原有神韵的基础上做到"因体而异,量体裁衣",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我们不妨对《红楼梦》中的《红楼梦曲》在清代《红楼梦》戏曲(以下简称"清代‘红楼戏’")中的改编、化用情况加以探究,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口述史和艺人演唱音响形态为材料基础分析,认为一曲多戏的沙女沟秧歌戏最早形成于清中叶,晚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属于秧歌戏在传承中变化较少的秧歌戏初期形态,为今人研究秧歌戏提供了最初历史形态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