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也谈古今字与通假字之辨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运用文字学、逻辑学的相关知识,重新审察古今字与通假字,透过音形义方面的异同表象,提出以是否是新造调为标准,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中非古今字部分;以是否是“本有其字”为标准,区分通假字与古个字中非通假字部分的理论主张。最后,肯定“古今通用”现象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知识是复杂而深奥的,了解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有关知识,分清初中课本中的古今字与通假字,对将来进入高一级学校及其今后的学习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很多人对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一些通假字古今字注释有异议,有人认为他把有的古今字注成了通假字,通假字注成了古今字。在此拟通过广泛的资料查询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来源、定义,找出王力和其他学者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字在注释上的分歧,并加以商榷。  相似文献   

4.
古今字四题     
本文认为古今字的实质是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实际上就是区别字。古今字与古今语,一是文字问题,一是词汇问题,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异体字中的一部分与古今字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不应该将它们混为一谈。古今字和通假字可以加以区别:古今字属于文字孳乳问题,古字和今字意义上有关联,历时;通假字是单纯用字问题,通假字和本字意义上无必然联系,共时。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比较古今字与通假字产生的原因、途径和形体特点,文章得出结论: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一般含有共同构件;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一般不含共同构件.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六种通行的《诗经》注释版本中整理出四类误释通假字的情况:误将借字当作本字;误将异体字当作通假字;误将古今字当作通假字;误将词义引申当作假借。另外还须将通假字与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甚至词义引申严格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7.
马君花 《文教资料》2010,(31):22-24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本质不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不能正确区分二者。本文建议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入古今字的概念,同时注意规范界定与表述用语。  相似文献   

8.
一、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琐辨 陆锡兴在《通假字管见》一文中指出:与通假字相对的字是正字。那么,什么是正字呢?我们可根据《说文解字》确立的以形定义、汉字分工的体制,用“专字专用”为准绳来衡量,符合一千八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宇词合一用字规范的、是正字;否则,是通假字。 而古今字,则是先后出现的,记载同一个词义的,在形体上有差异的一组文字。古今字中有一部是区别字。在区别字中,后起的今字,常常是正字;古字往往是与此字相对的通假字。陆文在论及通假字、古今字关系时,也正是持这种观点的。他说: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详加辨析,指出:古今字与同源字是部分重叠关系;与假借字有交叉的地方但颇有差别;与通假字在理论上没有关系,在实践上有纠葛但可以分辨清楚;与异体字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中将通假字、古今字混为一谈,注释体例混乱,不仅不利于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而且导致中学文言中的汉字基础知识与高校古汉语中的通论知识脱节.建议规范语文教材古诗文中通假字、古今字的注释体例,使用前后统一、约定俗成的训释术语,在教材的附录之中对这类文言文中常见的不规范用字现象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1.
许多中国学者从政治、经济、医学、教育、人类学、宗教等具体学科以及从中西方的时空观、生死观、爱情观等等抽象层面的不同表现来分析探讨“中西文化异质性”问题。那么国人为什么热衰于谈论这个话题呢?其一,中西文化客观上存在差异;其二,中国学者带有主观愿望。研究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讨论“中西文化异质性”,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由平面有等距离a(a〉0)的一组平行线,推广到平面有等距离a,b(a〉0,a〉o)的两组互相垂直的平行线Ⅰ和平行线Ⅱ;投掷物由一维的针推广到二维三角形、正方形,重新得到相应的Buffon投针问题概率结果。  相似文献   

13.
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潜移默化的至深影响。从某种意义上,中国园林也就成为充分地表达这些哲学观念的载体,即成为一种儒道互补思想观照下的艺术形式。在计成造园著作《园冶》中,渗透和蕴含着强烈的儒道互补的价值观,同时也包含着计成以及当时居于主流的士大夫造园主人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儒家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和“利”二者对立起来;而墨子则认为,“义”和“利”二者是统一的。他把是否合乎天下之公利作为立言的法仪,由此出发,提出了有财相分、兴利、除害等一系列政治主张。不仅如此,墨子还亲身实践其思想主张,终其一生“利天下为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周易>有关理论,阐释了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天人合中"的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6.
在王安忆小说中,许多人物对外无力抗争,于是将矛头指向内部,发泄怨气,产生了严重的窝里老、窝里斗现象。在艰难环境中,不去尽心呵护温情,同渡难关,而是将折磨他人和自己作为生存的精神支撑,最后两败俱伤。这严重破坏了融洽的氛围,摧毁了真挚的情感依靠,心灵的沟通更无从谈起。国人的这一人性弱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醒。  相似文献   

17.
关于西汉衡山太子刘爽获罪原因,《史记》与《汉书》记载不同。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认识汉代“不道”与“不孝”的关系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歌用韵研究在汉语语音史研究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根据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二人的诗歌用韵情况,可以考察汉语语音在晚唐的变化以及皮陆二人诗歌用韵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提高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兴趣,巧用激励,授以方法,引导学生互改互评,以改促写,让写作成为学生的期待。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对批评态度的重视和研究始于魏晋时期的曹丕,其著作《典论*论文》首先提出了批评态度问题,其核心是提出对"文人相轻"的批评,从而引起人们对批评态度的重视和研究,构成了中国古代批评态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