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又锋 《青年记者》2008,(10):17-18
民间舆论场VS官方舆论场 互联网促生的草根新闻,虽然是新生事物,但笔者认为,它与传统新闻的关系其实是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在互联网时代的最新表现形式。因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自古至今始终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官方极力营造(主要通过新闻媒体)的舆论场,可以称之为官方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街谈巷议的口头舆论场,可以称之为民间舆论场。  相似文献   

2.
王又锋 《青年记者》2008,(15):17-18
民间舆论场VS官方舆论场 互联网促生的草根新闻,虽然是新生事物,但笔者认为,它与传统新闻的关系其实是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在互联网时代的最新表现形式.因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自古至今始终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官方极力营造(主要通过新闻媒体)的舆论场,可以称之为官方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街谈巷议的口头舆论场,可以称之为民间舆论场.  相似文献   

3.
两个舆论场 "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最早由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提出.他很早就注意到,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即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都市报特别是互联网构成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社会矛盾在互联网中尤为凸显,舆情事件经过堆积发酵,构成舆论,形成舆论场。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行业逐渐形成了具有行业特点的三个舆论场,即官方舆论场,民间舆论场及电力职工舆论场。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一直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舆论场",以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为主要力量;另一个是"民间舆论场",以基于互联网之上的博客、QQ、微博、微信等为主要力量。"主流媒体舆论场"如何让自己的"磁场"变得更强大?这是在互联网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党报需要研究的课题。地方党报作为地方主流舆论的引导者,如何在办报过程中传递主  相似文献   

6.
"民间舆论场"和"主流舆论场"在互联网时代,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打通"两个舆论场"。以期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既是媒体的责任,也是媒体赢得受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曾提出,两个舆论场在中国是客观存在的。一个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另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自媒体的"民间舆论场"。1研究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对峙对于两个舆论场的融合、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凝聚正能量,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官方媒体的公信力与话语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胡小川 《传媒》2016,(5):60-62
随着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爆炸性扩张,以大众传播为主导迅速向人际传播为主导的社会舆论格局转变.社会舆论实际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一个是由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组成的主流舆论场,一个是由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成的民间舆论场.  相似文献   

9.
<正>当下中国,客观上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舆论场",按照党的新闻政策,传播着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个是依托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借助微博、博客、微信等工具议论时事、品评政府、社会,其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微博传播的巨大潜力不仅在改变中国互联网格局,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据人民网发布的报告称,官员  相似文献   

10.
<正>当下中国,客观上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舆论场",按照党的新闻政策,传播着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个是依托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借助微博、博客、微信等工具议论时事、品评政府、社会,其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微博传播的巨大潜力不仅在改变中国互联网格局,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据人民网发布的报告称,官员  相似文献   

11.
王浩 《新闻世界》2014,(1):12-14
中国现在存在两个舆论场即"民间舆论场"和"主流舆论场"。党报作为"主流舆论场"的重要角色之一,积极促进"两个舆论场"的融合以期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这既是党报的责任,也是党报在互联网时代提升自身公信力的关键所在,而"走转改"为党报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路径和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2.
唐伊娜 《东南传播》2015,(12):54-56
中国的两个舆论场由来已久,官方媒体曾长期占据舆论场舞台,一枝独秀的格局直到互联网的普及才被逐渐改变。这一变化体现在新闻传播现象中,浅层的是传统媒体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更深层次的表现在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之间的互动。本文将以"夏俊峰案"为案例,梳理案件从发生到落幕的四年多时间里,两个舆论场的互动过程和各自观点的转变,以探索两个舆论场未来的离合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两个舆论场”的讨论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日渐暴露,但是官方及官方媒体尚未跟上变革的步伐,“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说法出现,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网络舆论场。碎片化的网络舆论场一方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互联网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个体借助自媒体发声,民间舆论场形成。个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关于“两个舆论场”的讨论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日渐暴露,但是官方及官方媒体尚未跟上变革的步伐,“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说法出现,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网络舆论场。碎片化的网络舆论场一方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互联网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个体借助自媒体发声,民间舆论场形成。个  相似文献   

15.
纵观目前的媒介环境中,有两个"舆论场"客观存在,一个是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主要是以党报党刊、通讯社、出版社为主。还有一个则是以新兴媒体为主的舆论场,其主要是以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兴的互联网媒体为基础。尽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个舆论场客观存在,甚至此消彼长,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还将会是中国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面对这样的局面,寻求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是当务之急。好在近几年来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官方媒体出版单位与以微博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公益活动领域找到了交集,并且以公益的平台开始了良性的合作。本文通过研究官方与民间舆论场在公益出版传播实践中的互动情况和模式,分析它们的互动动因和互动关系,探讨互动面对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刘荣 《新闻世界》2016,(1):55-57
"两个舆论场"现象产生于大众传媒主导的传统媒介生态之下。在社会转型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网络社会初步成型。"两个舆论场"被吸收、融合,形成主体多元、场域统一的网络社会舆论场。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多元力量在新舆论场中意图通过改变公众的心理场,即物理事实、社会事实和概念事实来争夺话语权,以占据社会资源分配的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17.
"两个舆论场"现象产生于大众传媒主导的传统媒介生态之下。在社会转型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网络社会初步成型。"两个舆论场"被吸收、融合,形成主体多元、场域统一的网络社会舆论场。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多元力量在新舆论场中意图通过改变公众的心理场,即物理事实、社会事实和概念事实来争夺话语权,以占据社会资源分配的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18.
短短的一二十年间,互联网发展迅猛,并通过它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场.笔者将舆论场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新闻舆论部分,由新闻媒体发布自采新闻或转发新闻;二是网络舆论部分,网民通过互联网所建立起的平台,自我发布和传播各种信息.二者之间联系紧密,互相交织.  相似文献   

19.
周海燕  谭超 《新闻记者》2012,(10):56-58
缺少正常的沟通才特别危险问():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最早提出两个"舆论场"的观点。最近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祝华新在一次会议上再次提出,在中国的舆论界客观上存在两个"舆论场",即以党报为代表构建的一个舆论场和相对而言以微博、博客及网上论坛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你曾经是新浪网  相似文献   

20.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越来越与世界融为一体。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国际国内两个舆论场越来越密不可分,互联网抹平了各国的疆界,把世界变成了平的,使舆论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