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白 《学语文》2005,(5):1-1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相似文献   

2.
打开唐诗,我们会发现有一批“访××不遇”题材的诗歌,很有名的就有孟浩然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王维的《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益的《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  相似文献   

3.
我曾经论证:(一)李白隐居读书之“岷山之阳”指青城山;(二)杜甫《不见》有“匡山读书处”之句,匡山即庐山;(三)李白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戴天山乃青城群峰之一“成都戴天山”;(四)所谓《别匡山》诗决非李白作品.前两个问题前人多已论及,而我则进行了详细论证.第三个问题是我率先提出并加以论证的.对第四个问题的探究旨在辨别真伪,防止谬种流传.详见我的《李白与青城山》、《杜诗<不见>辨疑》、《“匡山读书处”与<别匡山>诗析疑》、《李白为什么要隐读于青城山》等文.在此期间,蒋志先生发表了《李白未隐青城辨》,后改作《<李白与青城山>质疑》重新发表,后又写《李白与大匡山》自署’中国李白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后改作《岷山之阳·戴天山·匡山——李白隐居读书处》发表.这几篇“蒋文”都对我的某些学术观点进行了辩驳.我认为,欲论证李、杜作品中某些词句的涵义,特别是涉及他们行踪的某些地名的指向,当以发掘和运用唐代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倡导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渗透.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举例如下: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王维 为什么没有见到人,能听到人的声音呢?原来是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涉及物理知识气体传声. 2.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前句诗水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是液体传声.后句诗中"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正>假期的时候,有了一次欧游的经历,在阿尔卑斯群山环抱的湖水边静坐,不觉有了一种惬意的怅惘——这大概就是人类这种生物有意思的地方,从道理上说,这"惬意"与"惆怅"是不相容的,但实际上却又偏偏纠合在了一起,让我在那一片宁谧的山水之间沉醉。不知怎么,就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相似文献   

6.
李白这几天真忙得要命。第一天《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便《夜宿山寺》、《独坐敬亭山》、又在《月下独酌》,念着《越女词》,唱着《峨眉山月歌》、《赠汪伦》。第二天,去《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便和他的弟子《山中问答》、《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第三天,《登金陵凤凰台》在《金陵酒肆留别》《送友人》《军行》,然后又赶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四天,《早发白帝城》。李白诗名大拼盘$广东汕头市澄海区港口小学五年级一班@郭妍琳  相似文献   

7.
据笔者所知,最早将“三百六十日”写入诗中的是诗仙李白。其《赠内》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前两句写自己饮酒无度,“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后两句借用“太常妻”这一典故向妻子表示歉意。据《后汉书·周泽传》记载,东汉的周泽担任掌管皇家祭祀礼仪的太常,因病睡在宗庙里,其妻不放心去探望他,他竟认为妻子违犯禁令,将她投入监狱。当时有人同情他妻子,编歌谣说:“生世不谐,做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后遂以“太常妻”指虽有丈夫而常独守空房的人。李白在诗中称妻子“何异太常妻”,说明他对自己烂醉如泥的状况是深感愧疚的。  相似文献   

8.
粼王我们以前教学李白的绝句《早发白帝城》,谈到诗中表达的欢快喜悦之情时,往往作这样的背景介绍:“李白参加永王李的军队,兵败获罪流放夜郎,途中遇赦,立即返回,这首诗正是写他重获自由时的特殊心情……”学生对此虽有所理解,但总感到不那么真切。如何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换了一种教法,即“引进→比较→悟解”。这样教学,学生在比较中悟解,效果颇佳。引进。教学古诗,介绍背景,解析意蕴,固然无可非议,但毕竟是就诗论诗,缺少比较,有所局限。怎么办呢?我翻检李白诗歌,找到了他遇赦前不久写的一首诗歌《上三峡》,反映了与…  相似文献   

9.
十二(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  相似文献   

10.
一、整句考查考查形式是要求写出完整的一句或两句,考查角度有以下一些: 1.从提供论据的角度考查。例如: 写以下作文,请你从荀子《劝学》中依次写出可做论据的语句。①《学习重在积累》②《学习重在有恒心》③《学习重在专心》  相似文献   

11.
李白与杜甫二人的遇合同游及别后情形,历来的记述语焉不详,错讹亦多。经过详细考证,李杜的两次遇合是天宝三载(公元七四四年)之秋的梁宋游和天宝四载(公元七四五年)之秋的齐鲁游;李杜分别后,李白赠有杜甫两首诗,而杜甫怀赠太白及追忆故人旧游的诗作则有十八篇,其中单独怀赠李白的诗作就有十篇。由此易见二公交情乃李疏旷而杜剀切,两次遇合同游对杜甫影响较大而对李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正>天末怀李白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李白因为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工作。因而得罪唐肃宗而被捕入狱,后来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在押解之下从洞庭到巫山,还没有赶到夜郎就遇赦放还。作为李白的好友,杜甫当时远在秦州,还未得知李白遇赦的消息。所以时时担忧好友李白的安危。在写了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对刘恺《“李白在万县”问题之我见》(载本刊1996年第2期)一文的答辩。文章主要就李白长流夜郎途中是否到过万州、涪州和渝州并留有作品这一问题摆证据。述观点,发表不同意见。作者不同意前人“巫山遇赦”之说,对李白的有关作品进行了新的探究,得出了“渝州遇赦”的结论。作者认为,李白三到万州南浦县(今万县市)并留有作品这一事实是难以否定的。  相似文献   

14.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李白因为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工作,因而得罪唐肃宗而被捕入狱,后来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在押解之下从洞庭到巫山,还没有赶到夜郎就遇赦放还。作为李白的好友,杜甫当时远在秦州,还未得知李白遇赦的消息,所以时时担忧好友李白的安危。在写了《梦李白二首》之后,又作此诗,以表达对友人真挚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5.
由说到写说写具体──第七册"基础训练5"第六题难点突破四川吴明伟一、难点及分析第七册"基础训练5"第六题共有三句话,重在后二句。说清楚"参加活动的时间、地点,有哪些人,进行了什么活动",这个不难,按问组句即可。说清楚"自己的收获",这个也不难。难的是...  相似文献   

16.
在诗歌意境的创设中,有一种矛盾意境值得玩味。如李白《秋登宣城谢跳北楼》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同是写登楼所见,前两句写得明丽多彩,令人神情大悦;而后两句在色调上则显得灰暗低沉,令人感到了秋寒苍老之意。前后两句所创设的意境大相径庭,看上去似乎很不协调。我把这种情形称之为矛盾意境。这种意境,孤立地看,是不够一致的,但通读全诗,我们则又感其恰到好处,妙设天成。《秋登宣城谢跳北楼》是写登楼远眺,怀念谢跳的,全诗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刺赌诗摭谈     
清朝末年,广州赌风甚炽,大街上的麻将馆比比皆是,甚至朝廷官员也混迹其中。有人看不过眼,就改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的四句以讽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比较“与其A,不如B”句式和“宁可A,也(不)B”句式的预设情况,可归纳出这两个句式的语义特征:二者都有强烈的针对性,但“宁可”句重在对B的否定,“与其”句重在对AB的优劣比较。因此作为选择复句的小类,“宁可”句应归为否定选择句,“与其”句应归为比较选择句。  相似文献   

19.
贵刊发表了施华君的《评李白〈赠汪伦〉诗》一文,对李诗提出了新的看法:李白诗中的“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描述不合事实,也不能和第三四句相照应。概括起来,理由有两点:其一,汪伦不会在李白离别时让他独自去乘船,然后再去送行,退一步说如果因事耽搁也应当是快步疾走,而不会一路唱着歌、踏着节拍前去送行。其二,苗族的踏歌并非专作送行之用的,而且“踏歌声”三字也表达不出汪伦对李白的情谊。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理解李诗应把握住以下三点。首先,“忽闻”是理解本诗的关键。诗中所写的是李白和汪伦告别以后的事。诗的  相似文献   

20.
<正>【考点聚焦】仿写也叫仿句,是中考常见的考点之一,是指考生按照题目给出的语句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写重在考查考生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与提炼能力,也考查对语言、语法修辞的积累与运用,涉及语法结构、修辞手法、语意连贯、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分值一般为4~6分。模仿例句看似简单,但从中考阅卷情况来看,仿写题的得分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考生对这类开放性试题重视不够,不了解仿写题的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