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教材简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初中阶段的"图形的运动"恰恰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苏教版教材对此部分的教学,就以生活中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从运动中感受点、线、面、体的关系,接下来认识图形运动的几种基本方式(平移、翻折、旋转).在这一部分,教材采用观察——思考——探究——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图形运动的变化,理解通过旋转、平移、对称等方式来产  相似文献   

2.
<正>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成复杂图形的过程。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得到的图形。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发现简单基本图形在旋转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自己动手将简单的基本图形围绕一点按一定的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4.
空间想象能力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数学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对图形的直接观察、形象操作、体验感悟基础之上。小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形成仍需借助直观进行转化提升。现以教学“图形的旋转”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把握旋转真义,提升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6.
教学实录 一、直观感知。寻找特征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三角形,但是我能很快把它变换成漂亮的图案,想看看吗? 师:(指图2和图3)谁发现了这两个漂亮的图案是怎样得到的? 生:旋转。 师:说得再具体点,按什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图2是顺时针旋转,图3是逆时针旋转。 师:再观察观察,这两个图案是由哪个基本图形旋转得到的?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1页。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利用方格纸探索并经历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知图形求面积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观察、转化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34页。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9.
权松爱 《考试周刊》2011,(20):229-22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学生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2.经历运用对称的知识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3.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叙图形的变换过程。  相似文献   

10.
数学实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猜想、发现、验证所学习的内容;空间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中一个重要元素,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以苏科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图形的运动"为例,创设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使学生经历体验和数学化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多媒体集声、像、动画于一体,能将图形进行旋转、平移、拼剪,以不同的角度形象地进行演示,使抽象的几何问题动态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它能强化学生的视听效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感悟图形的特征,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2.
平移、旋转和对称是《图形的运动》部分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学习这些内容,能给学生一种数学的眼光,促使学生在探索和理解“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形成空间观念,积累几何活动经验。结合《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时的两次教学设计及其反思,探寻《图形的运动》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图形旋转的本质,通过不同的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预设时尽量为学生创造了一些极富趣味性的环节.例如,引入时的幸福转盘,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旋转的要素!因为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但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通过简单的你说我转的游戏简单解决了旋转问题.通过让学生亲自拨动指针还隐藏了旋转角度的问题,为后面的教学环节降低了难度.  相似文献   

15.
学习"空间与图形"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逻辑能力.但是,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在学习初中数学的"空间与图形"时,很多学生都觉得非常难学.本人认为难学的原因是:由"数"转入"形",学生很难适应;概念抽象而又集中,学生很难理解;推理论证逻辑性比较强,学生不知道该怎样下手.导致学生不知道该怎样画几何图形,不能通过对题意进行分析而得到解题途径,  相似文献   

16.
曾德花 《湖南教育》2002,(13):28-28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标准》)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对“空间与图形”的要求是:“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具体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标准》在“数学思考”目标中的要求为:“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依据这些要求,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充分让学生看图形“横看成…  相似文献   

17.
一、背景介绍平移和旋转两个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小学阶段学生之所以要学习这部分内容,是因为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很容易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出图形变换的现象.了解这些现象的基本特征、体验变换的整体特征,对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与欣赏图形美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图形变换在新课程标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具有极强的考查作用.本文分析了旋转题型的特点,阐述了几何旋转题型在教学中应该由浅入深,逐渐增加综合性和变化,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1 教材分析1.1 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的内容在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被安排在八年级(下)第二十章,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及其性质、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及其性质、简单图案的设计与欣赏.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与图形的初步认识、相交线  相似文献   

20.
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作为实验教材中出现的新内容,在三年级下册教材的第12——15页,是“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单元的第一节。本单元把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而“对称图形”这一课时,主要是结合观察、欣赏民间剪纸作品,展开操作活动,初步感知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左右对称)。认识并能找到其对称轴,体验左右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对称图形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