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6世纪以来,美洲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辣椒、烟草等品种相继传人我国,其影响重大深远。笔者从中外食事交流史的视域展开,通过文献考订讨论了番薯与古甘薯、番薯传人中国的时间、途径及在黑龙江地区的引种栽培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我国农作物种植中的重要作物.在现代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对食品的安全以及食品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玉米无公害栽培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我国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开发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就玉米种植中的无公害栽培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试题研究     
<正>一、热点一:农业区位分析(西南地区种植马铃薯的区位分析)(一)背景材料: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讨会"上表示,今后要通过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力争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单产水平、总产量和主粮化产品在马铃薯总消费量中的比重均有显著提升,让马铃薯逐渐成为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二)试题设计:2016年2月23日,我国农业部正式发布《关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代,济南地区的粮食种植格局不断完善,从美洲引进的作物玉米、甘薯等,逐步推广开来,农作物的时、空布局日趋合理。这一时期,虽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们热衷于"大而全"的经营模式,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农产品商业化进程加速,雇工经营日益普遍,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在得到不断强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总之,明清济南农业可以用"继承发展、推陈出新"八个字概括。  相似文献   

5.
要是没有哥伦布,或许没有这么多的四川人。明代中期,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尤以玉米为最,凡高山峻岭,斜坡陡崖,"但得薄土,即可播种",外来移民不惟入居盆地、谷地,也开始占据较干旱的丘陵地带和山区,繁衍生息。四川(含直辖前的重庆)人口由此持续上升,而为人口之大省。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 ,研究了胡敏酸、腐殖酸、黄腐酸等腐殖酸类物质对小麦、玉米、马铃薯等 3种作物的增产机理和增产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 :各类腐殖酸施用后 ,增产效果明显 ,3种作物的平均亩产分别增加4 6.59kg( 14 .6% )、60 0 .0 0 kg( 17.2 2 % )和 16.80 kg( 2 .15% ) ;抗旱作用明显 ,能提高水分利用率 ;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增加、提高土壤营养水平 ,是低成本、高效益的天然肥料 .通过综合比较胡敏酸、腐殖酸、黄腐酸等 3种酸对小麦、马铃薯、玉米等 3种作物的产量、根、杆的增产效果以及抗旱、提前出苗等作用 ,综合效果的评价为 :胡敏酸 >腐殖酸 >黄腐酸 ;对作物效应来看 ,小麦 >马铃薯 >玉米  相似文献   

7.
地膜马铃薯套种糯玉米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马铃薯套种糯玉米是一种高效的立体种植模式,充分发挥了两种作物对光热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率,是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地膜马铃薯套种糯玉米的栽培技术及要点,即品种选择、种植带型、地膜马铃薯栽培技术、糯玉米高效栽培技术等,对增加农民收入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种植业是农业的中心产业,全国耕地的90%种植的是农作物。农作物的丰歉对我国农业乃至国经济的发展关系重大。而作物栽培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作物栽培学是我国竿百年来作物种植实践之结晶,经过了不断发展与创新,面对种类繁多的作物及其复杂的生长环境,人们越来越感到作物栽培学面广,辩证性强,是一门既难都又难学的学科。  相似文献   

9.
清晨日头刚起,85岁的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戴上草帽,穿上白大褂,依次往兜里装好育种袋、材料标签和试验记录本,一头钻进玉米地。正值新春佳节,三亚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跟程相文一样,全国各地的育种工作者“追赶阳光”来到这里,放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守在田间地头,只为不负春光,投身于南繁育种科研。  相似文献   

10.
象山县常年种植甘薯1900hm^2左右,但当地农民偏施氮肥现象普遍,甘薯产量一直不高、效益较低。增施钾肥可提高甘薯产量,由于甘薯是喜钾忌氯作物,而市场上供应的含钾紊化肥大多数为含氯元素的KCl,过量偏施KCl不利於甘薯的正常生长,为此,我们从1994年开始连续三年在甘薯地上进行了KCl用量试验,以探讨KCl最佳施用量,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间作模式对农田土壤及作物行间大气温湿度的影响,研究了马铃薯-玉米间作和马铃薯单作两种模式下,马铃薯行间土壤和空气温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0—2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水分间作较单作大20%以上,而且间作0—60 cm土层的温度标准偏差不超过2.5℃,而单作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表现为较大的突变.马铃薯单作模式下大气温度高于马铃薯和玉米间作模式,特别是在降雨较少时影响更为显著,如在8月17日,单作模式大气温度较间作平均高6.4%,在9月3日田间湿度间作比单作高12.27%,说明在降雨量不足时,间作种植模式能提高田间湿度.间作模式可以在降温时达到土壤增温、保温与双向动态调控的效果,对温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缓冲效应;间作种植模式还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消耗量,且更好地吸收和利用深层土壤水分,从而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中的水稻和园艺作物中的果树、蔬菜在我国南方广泛种植,在化学防治过程中极易发生药害,不同的作物应选择不同的化学药剂,防治不当会产生不同症状药害,对作物产量造成损失甚至绝收,本文介绍了农作物和园艺作物的药害症状,总结了其补救措施,并提出了防止药害的措施,以期为作物药害的防止及补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世界历史上因种植单一品种作物而造成的最大悲剧,可能是发生在1845年-1848年的爱尔兰。当时爱尔兰的农业都依赖这个马铃薯品种:卢姆伯。它有种种优点:易管理、高产、口味好等等,只可惜不能抵御马铃薯枯萎病。从1845年起,枯萎病的孢子开始在爱尔兰传播,只几天工夫,一片绿地就变成一片烂泥,空气中弥漫着腐烂马铃薯的臭气。3年之间,每8人就有一个饿死,一共死了100万人。  相似文献   

14.
肖永利 《考试周刊》2014,(96):195-195
玉米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种植,它作为一种十分普遍的作物,是较好的饲料。玉米的种植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类型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且相应地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为玉米的种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世界玉米生产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一种喜温作物,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58度到南纬35~40度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占世界近一半,其次为亚洲(占1/5)、欧洲(占1/7)、拉丁美洲和非洲。世界玉米集中在三大地带:一是美国中部玉米带,生产了世界2/5以上的玉米。二是中国的华北平原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49-2007年的甘州区粮食生产长时间序列统计数据,分析了近60年来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并从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业生产条件、复种指数等方面对粮食总产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耕地增幅较小、人口增幅大的背景之下,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均增大。主要原因在于:1粮食单产持续的增加;2玉米大面积种植且高产;3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等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4复种指数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钾是作物必需的营养物质,作物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钾。钾的抗病虫害的作用随作物种类、品种的不同而有差异。钾肥施用适当时,可减水稻胡麻斑病、条叶枯病、稻瘟病,麦类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小麦锈病,玉米黑粉病,甘薯疮痂病,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大豆霉病,马铃薯黑斑病和茎腐病等。钾能增加作物茎杆的抗倒伏能力,加厚禾谷类作物的角质层,增强其抗霉菌和其他侵染的能力;还可使植物细胞膨胀压增加,使其难于在雨后感染病害,有助于减少作物萎缩、霉坏的发生。钾还能部分消除施用过量氯肥和磷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平衡氮、磷营养。所…  相似文献   

18.
作物育种同异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作物育种中的新理论--同异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介绍了该理论在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豆、谷子、绿豆、芸豆、马铃薯、甘蔗、葡萄等11种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指出了该理论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方向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高产作物,既可作蔬菜,又可作粮食、饲料,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农村中的稻草有很大一部分直接烧掉,冬闲的田又是一片一片的,如何利用冬闲田和稻草种植马铃薯而又尽量减少工时和成本呢?去年我校科技小组15名学生进行了一次稻草全程覆盖种植马铃薯的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东农303种薯20公斤,猪栏肥100公斤,山东  相似文献   

20.
梁宏军 《初中生》2012,(22):47-49
今天,土豆(也称马铃薯、洋芋等)是全球第五大作物,名次排在小麦、玉米、稻谷和甘蔗之后。18世纪时,土豆对欧洲人来说还是一种新东西。法国王室规劝农夫种植土豆,规劝法国人多吃这种奇异的新物种。美丽的土豆花一度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非常喜欢土豆花,她把它们戴在头上。法国贵族把土豆茎叶挂在衣服上招摇过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