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连读变调的方向性是指作用在两字组的连读变调规律,在应用于三字组或三字以上结构时,其运用顺序或方向会出现不统一的现象。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天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变调方向上的差异实际上是对标记性结构修复模式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声调稳定性与声调异化制约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串行优选论弥补了经典优选论的不足,从而能够描述和分析天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调查,对湖南省安化县界牌村话的音系、单字调和连读变调进行了描写.界牌话的连读变调一般是后字变调,前字不变调,并通过语音实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变调是每一种有声调语言普遍存在的音变现象,是语言里最主要的音变。北流白话属粤方言,变调主要有高升变调、阴平变调、阳去变调和非固定变调,高升变调是语法变调,阴平变调、阳去变调和非固定变调是连读变调,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起语法作用的高升变调。该文把北流白话有普遍性的变调现象进行分类介绍,作出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4.
变调是每一种有声调语言普遍存在的音变现象,是语言里最主要的音变.北流白话属粤方言,变调主要有高升变调、阴平变调、阳去变调和非固定变调,高升变调是语法变调,阴平变调、阳去变调和非固定变调是连读变调,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起语法作用的高升变调.该文把北流白话有普遍性的变调现象进行分类介绍,作出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5.
南京方言声调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方言的两字组有五种常见的连读变调现象 ;上声字儿化以后声调读如阳平 ,“菊花脑”读如“菊花劳”之类现象可能是儿化变调的残迹 ;修饰亲属称谓名词的单数人称代词定语有读如阳平的变调情况 ;轻声与有些连读变调、声调组合会出现较多的交叉音位现象 ;南京话的入声的特色是“高”和“紧” ,南京话在稳定地保持着入声这一调类的同时也具有向普通话靠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林华(1998)的调素说和边缘调素脱落与异化理论对于理解或解释汉语语流变调现象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本文通过对天津话、保定话、深州话和吴江话变调现象的考察,认为(1)连读中异化变调的范围不限于低调,也可以发生在中调上;(2)异化可以是由低调变为高调,也可由高调变为低调,调型一般不变;(3)异化虽可发生,但不是必然发生.另外,考察中还发现,变调不限于前宇,亦见于后宇.在对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现代汉语的轻读、轻声现象,似可视为后字变调伴随尾素脱落的一种历时性音变.  相似文献   

7.
黄海英 《文教资料》2014,(34):17-19
甘肃甘谷话共有4个单字调,分别为阴平312,阳平12,上声51和去声443。4个单字调两两组合可以得到16组双字调。声学实验可以客观地揭示出甘谷话双字组中每个声调处于不同位置时的音高情况。甘谷话双字调共存在10组语音型的连读变调,都属于前字变调。甘谷话双字调的连读变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简化型、异化型和中和型。  相似文献   

8.
山东乐陵话属官话方言冀鲁官话区沧(州)惠(民)片的黄(骅)乐(陵)小片.乐陵话声母25个,韵母38个,声调4个,在连读变调方面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乐陵话的连读变调,包括一般性的两字组连调、"一七八不铁"的变调、三字组连调、轻声及轻声前字的变调等.总结乐陵话的连读变调规律,可以体现其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9.
古田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古田话和福州话同系统,但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二字组连读变调方面,与福州话前字变调后字不变调不同的是,古田话呈现出前后字不变调、前字变调后字不变调和前后字都变调的特点,连读还引发了后字声母的类化。  相似文献   

10.
去去连读变调规则:社会语言学变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话中的四条连读变调规律一直被认为是音系上的要求,在没有轻声和重读的情况下,规则一般都会体现。而天津话是不断变化的。在天津市河东区随机调查中以分类取样的方式抽取出104人的录音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去去变调的运用与说话人的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性别都有密切的联系,天津话中的去去变调已成为一个社会语言学变项。这一变化的原因与普通话的影响和社会进步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临惠 《中国语文》2012,(1):68-76,96
文章讨论天津方言阴平调值的演变过程,认为天津方言今阴平调值与周围方言不同是山东方言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其原调值应是现在被认为变调的213,而现在的31调则是变调代替本调的结果。天津方言演变过程中受到周边方言的影响,具有过渡性特点,它的底层是早期通行在这一区域的冀鲁官话,不是移民方言。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比较20名5岁健听儿童与20名5岁听障儿童声调发音的声学参数,探求听障儿童声调的发音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听障儿童较容易掌握一声调,其一声的起点、终点、斜率与健听儿童无显著差异;(2)听障儿童二声调发音存在异常,其起点显著大于健听儿童,斜率显著小于健听儿童;(3)三声调对于听障儿童的发音难度相当大,35%的听障儿童用平调或降调的形式代替三声调,其他听障儿童三声调起点、终点、折点显著大于健听儿童,听障儿童的三声调斜率k升显著小于健听儿童;(4)听障儿童四声调发音存在异常,其四声调终点、斜率显著大于健听儿童。研究认为从发声层面,听障儿童之所以不能正确掌握二、三、四声调,是因为在声调的关键点不能将基频降低到合适水平。  相似文献   

13.
对北京话单字调和双字调的语音实验证明,折度打磨说提供了对声调曲拱特征量化研究的一种简捷易行的方法。折度打磨说的基础概念是调型折度、调式折度和折度打磨。调式衔接折度是折度打磨说的重要支柱,有隐性和显性两类。调型折度决定声调是否变调,调式衔接折度决定调式是否打磨折度以及如何打磨。  相似文献   

14.
前人学者对莆仙方言单字声调的调类归并与调值描写存在各种观点。采用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研究相结合,探讨莆仙方言单字声调,进一步描写莆仙方言的时长特征,与传统调值进行对比分析。本次实验所得莆仙方言共有7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单字调调值分别为533、334、331、51、31、41、3。  相似文献   

15.
笔者运用语音实验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大连方言声调新、老两派的单字调和双字调在调长方面的声学特征。得出大连方言单字调调长与调型有关,上声曲折调的调长最长,两个降调阴平和去声的调长最短。并且阴平和去声的调长差别随着发音人的年轻化而越来越小。对于双字组调长的考察也显示出新老两派的不同特点,反映了声调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不同年龄段的8位天津人所发的136个轻声词的听辨分析,发现在北京话中读为轻声的一些词在天津话中常不被读为轻声,并对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房青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3):125-126
优选论是近二十年来出现的极富活力的音系理论,采用这一理论对湘潭方言的声调变化进行分析。新派湘潭方言单字调只有五个音调:阴平33、阳平12、上声42、阴去55、阳去21,入声24在单字调发音时归入阳平12;但在二字组中,入声仍呈现它的底层调24;湘潭方言二字组存在连读变调:T3+T→T4+T;用优选论对湘潭方言的连读变调进行分析,不仅能得到正确的描写,而且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无声调语言非汉语母语者和声调语言非汉语母语者为研究对象,以汉语母语者为参照,利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纵向考察了被试的汉语双字组声调的动态发展。研究发现,无声调语言母语者和声调语言母语者五项声调特征和四类声调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类型存在着种种差异。同时,非汉语母语者由于受到普遍认知发展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类似的发展特点。另外,声调所处的前后字位置对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的影响也不同。文章还提出造成双字组声调发展非线性和复杂性最重要的原因是非汉语母语者汉语声调的学习方式,即非汉语母语者通过调节不同声调特征的权重来学习汉语双字组声调。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前人研究,以采录的云南建塘藏语单音节词为依据,通过计算机声调实验分析,确定建塘藏语的调型、调值和调类。同时对其历史来源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