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世纪俄文学家在塑造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时,"多余人"在爱情矛盾冲突中的性格特征是塑造其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多余人"在爱情生活中退缩、消极应对,甚至逃避时,俄罗斯女性对爱情追求的坚强决心和果敢行动也愈发与"多余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凸现了俄罗斯女性的光辉形象,体现了作家的道德理想及时代对"新人"的期待和呼唤。  相似文献   

2.
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坛女性作家的群体崛起缔造了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的繁华盛景,其作品本身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和深厚的时代精神,对其后的俄罗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性作家的创作是俄罗斯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白银时代女性作家群体崛起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那一时代的女性作家的创作及地位,而且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把握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的全貌。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作家群星璀璨,为世界贡献了许多杰出之作。在跨文化背景下,在俄罗斯文学的教学中要注意俄罗斯特有的文化语境与民族特质,例如俄罗斯作家作为社会的良心常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进行创作,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带有圣索菲亚崇拜的特点,而且笔下的人物还效仿基督甘愿去受难,对苦难有特别的审美。为了更好地理解俄罗斯文学作品,还可以根据文学与绘画互文性的特点,通过对绘画的欣赏来诠释某些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4.
黄蕊 《林区教学》2011,(4):52-53
俄罗斯知识分子作为俄罗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俄罗斯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其本身就蕴含着俄罗斯文化深层结构的内在矛盾的深刻烙印。这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宗教等几个方面。从俄罗斯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宗教这几个方面来阐释俄罗斯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矛盾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这是六月的最后一天.在周围一千俄里之内,便是俄罗斯--我的故乡.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熟语在过去和现在一直都是俄语语言研究的主题,在俄语的熟语中,包含了丰富的谚语、俗语、格言、成语等,反映了俄罗斯最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及独特的语言交流形式。俄罗斯熟语成为俄语语言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了研究俄语的外国学者的特别关注。现在通过词汇学的角度将女性称呼进行归类和分析研究,可以给出女性称呼在不同情况下的特定含义。  相似文献   

7.
福富 《教师博览》2014,(10):22-23
大大咧咧的俄罗斯人 2010年,因为公司要和俄罗斯方面合作一个项目,我和几个同事被分配到俄岁斯工作三年。  相似文献   

8.
我们是夜里到达莫斯科的,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大雪。好在大雪在我生活的天津也不常见。第二天上午,雪还在下,俄罗斯作家协会的朋友却领我们先来到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并说让我们先通过死人来认识这座城市。我不免心头一惊,不远万里冒雪来到俄罗斯,竟要先看他们的坟地,难道这片坟地有什么惊人之处,是来到莫斯科所不能忽略的?  相似文献   

9.
我爱好阅读文学作品,不久前我在一个同学的家里看到一本新出版的《母亲的心》,精美的封面和金色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于是,我不管那位朋友是否正在阅读,硬是把这本书借了回来。捧读这本书,起初我还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为书中描述的清冽峻美的俄罗斯风光所吸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教育变革活动不应只是应对现实需要的问题,更是一种信仰、理念或精神的投射.依此,本文对前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教育变革进行了精神源流的分析,指出"大俄罗斯主义"理念是俄罗斯历史形成的一种强势国家与民族的信仰,正是它们以一种行动的精神支撑引发和导向着当前俄罗斯教育的变革,从而使整个俄罗斯教育变革都浸透着大俄罗斯主义所蕴涵的"强国精神"和"国家权威思想"而这正是俄罗斯教育强劲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1.
教材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深刻影响着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对国家观念的正确认知。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一直积极探索如何在苏联解体的废墟上重构新的国家形象,并在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俄罗斯中小学最新系列文学教材《祖国俄罗斯文学》与俄罗斯新型爱国主义教育战略紧密结合,围绕“俄罗斯——我的祖国”这一核心主题,借助科学的理论框架、丰富的内容编选和创新的方法路径,从地理形象、民族形象、文化形象等不同维度成功建构了俄罗斯国家形象,有效抵御了西方污名化对俄罗斯青少年思想的影响,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和教材改革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女子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发展,在数量、比例、专业、层次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就。苏联解体以来,女性对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变化具备了一定的适应性,所选专业主要分布在人文和社科领域,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女性人数与比例逐渐减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就业方面。  相似文献   

13.
孙清素 《中学俄语》2007,(10):57-58
2007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我作为中俄文化的友好使者,在2006年9月,去俄罗斯哈巴边区比金市支教一年。在这段日子里,我亲身经历了很多俄罗斯的节日,其中印象最深,至今难以忘怀的是“最后的铃声”节(Последний звоно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卡拉马佐夫气质"是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性格"题材诸多"性格"类型中的一种,它是俄罗斯民族性格在文学中的审美提炼,具有"所多玛的灵魂"、"阴郁的怀疑"、"迷失后的皈依"和"历久弥坚的信仰"等复杂的文化构成。它是俄罗斯深邃的宗教文化与原始自然力和欧洲文明疾患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在社会转型期间的价值危机和精神困惑。对于它的学理辨析将有助于理解俄罗斯文学所透露出的宗教精神以及俄罗斯灵魂所蕴藏的复杂质素。  相似文献   

15.
欧亚战略集中体现了俄罗斯精英阶层的时代观和国际政治观,这构成了当代俄罗斯国家身份认同的基础。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放缓,是普京政府顺利实施欧亚战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只有在较为全面地理解俄罗斯欧亚战略的基础上,才能在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以及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即将成立的背景下,以及当前国际新形势下更好地审视中俄关系所面临的问题及前景。  相似文献   

16.
我与乡村     
我在俄罗斯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刻意寻找夏加尔,一些很有权威的美术馆往往没有夏加尔的痕迹。有的只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或许才会出现一点蛛丝马迹。种种迹象表明,夏加尔在俄罗斯至今没有和列宾、苏里柯夫平起平坐,虽然历史早已给夏加尔所遭受的那些不公正待遇平了反,地球人也早就给夏加尔作了定位:他无疑应属于那些百年不遇的大师级。  相似文献   

17.
国内的4月已是草长莺飞,而此时的俄罗斯还是风兼残雪、河带断冰的时节。那年就是这个季节到的圣彼得堡,并在那里生活了近一年。这一年的访学,让我对这座美丽的城市多年无法忘却。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我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在莫斯科的亲属已提前给我安排了春节俄罗斯之旅,在莫斯科、圣彼得堡两地拜访名师、感受艺术氛围。最初对俄罗斯的印象并不好,当来到了这片土地,在求师过程中我才发现,我对这个国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是横跨欧亚幅员辽阔的大国,然而它的文化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却远远落后于其他欧洲发达国家。19世纪初农奴制才解体。1861年沙皇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才使生产方式从落后的封建转入资本主义。而俄国的教育发展与其政治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之后短短一百年,井喷式的文学艺术发展,群星闪耀的各领域艺术大师与成果,使俄罗斯的文化艺术一跃而领先于世界,独步于艺林。五年的留学经历,使我有幸近距离的体验、观察到俄罗斯艺术教育这个独特体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俄罗斯高等音乐院校学术联盟"这一艺术教育现象。笔者围绕组成这个联盟的三所资深院校:圣彼得堡、莫斯科、格涅辛音乐学院谈起。  相似文献   

20.
我一个朋友的女儿10岁起在俄罗斯上学,因为朋友需要在国内照顾老人,就托我监护小女孩儿。俄罗斯的中小学教育是11年制义务教育,也就是说,家长不用花一分钱,也没有小升初考试和择校的烦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