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梦英  刘青松  毛志雄 《体育科学》2012,32(10):33-38,49
对健康行动过程取向(HAPA)理论的结构和阶段的假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了检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久坐少动的中国城市成年人的锻炼参与。采用结构公式模型对336名成年人的样本数据(年龄:28.77±6.10岁)进行了基于HAPA理论的结构检验;采用事后对比分析和多项式趋势分析对HAPA理论的非连续性模式和非线性趋势进行了检验,即对此理论阶段的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的主要结论:1)HAPA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释中国文化背景下成年人的锻炼行为;2)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HAPA理论为阶段理论模型。建议在后续的研究中需加大样本量对HAPA理论模型的结构及阶段的假设进一步验证;并采取纵向的研究设计基于HAPA对人们的锻炼行为进行干预。建议,促进个体规律地参与身体锻炼,需强调锻炼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相似文献   

2.
德国学者SCHWAZER于1992年提出了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HAPA),该理论同时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并将锻炼行为分为无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在无意向阶段,个体并没有要决定参加体育锻炼;在意向阶段,个体形成了参与身体锻炼的意向,但仍旧处于无运动或运动不足的状态;在行动阶段,个体进行充分的身体锻炼。前人研究已经证实,该模型可以对成年人锻炼行为进行有效预测和干预,但前人研究使用的阶段量表大多直接取材于TTM的5阶段测量方法,并不适合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3阶段模型。为了准确地测量个体所在的阶段,更好地检验HAPA模型的结构,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促进青少年锻炼行为的提高,以辽宁和湖南部分中学生为被试,编制了青少年锻炼阶段量表。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行为可以分为无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2)使用锻炼阶段量表可以进行3个阶段的划分;(3)青少年锻炼阶段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测量青少年锻炼阶段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锻炼行为阶段变化与变化过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跨理论模型为理论基础,探究锻炼阶段变化和变化过程的特点和关系,为青少年锻炼促进干预提供手段和思路。按人口统计学抽样要求,采用锻炼阶段变化和锻炼变化过程量表对899名中学生进行测查。多元方差分析、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锻炼水平有着明显的阶段特点,多数学生锻炼不足;变化过程因素存在显著的锻炼阶段特征;相邻锻炼阶段转变过程中,不同的变化过程因素预测不同锻炼阶段的转变。研究建议应根据青少年锻炼阶段采用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影响城市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的社会生态因素,该研究采用多阶段、概率与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调查了全国不同地域的10 531名城市青少年。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的构建与检验,发现影响城市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的社会生态因素具有多元性,其分别来自宏观、中观与微观社会生态系统的不同层面:(1)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青少年的年龄、抑郁水平、自身医学知识、参与不同强度身体活动的能力以及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2)中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父母的就业状况、社区安全、社区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社会交往及社区以外的社会体育活动;(3)宏观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青少年的居住城市,而政策尚未成为影响我国城市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在于,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干预方面的政策和文件,要明显滞后于学校体育领域的政策和法规等。基于此,该研究建议未来应把社区作为我国城市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干预的重要场所,将城市青少年的校外身体活动干预与个体的心理评估相结合,并以政府、社区与家庭为依托,在优化相关社会生态因素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青少年的校外身体活动实施多维干预。  相似文献   

5.
建成环境作为影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其相关的核心成果在指导后续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支持性建成环境研究,以及改善、优化儿童青少年个体的身体活动环境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梳理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领域的核心成果,发现社区、学校、家庭的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个体的身体活动是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儿童保育机构与不同国家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支持性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的构建、评估与优化,以及如何利用建成环境对残疾、超重、肥胖等弱势儿童青少年个体进行身体活动干预,将是未来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领域相关研究者的首要关注点。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干预主要体现在:不同场域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水平的关联性分析,国外身体活动指南与评价标准、体系的系统阐释,量化探讨建成环境对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以及如何构建与完善身体活动健康促进框架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的相关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尝试从研究方法、研究设计、测量指标与试验控制等维度,提出未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发文量、高载文期刊、影响因子、高频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中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热点。方法:研究选择WOS数据库与CNKI数据库,分别检索2010—2021年收录的有关文献为11926篇与364篇。使用Vosviewer可视化图谱对中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在学术成果及其论文质量上美国显著高于中国。国内研究仍然处于起步发展时期。国内研究热点集中于社会生态学模型、测量评价、校园体育、动作技能发展、肥胖与健康促进等;美国研究热点集中于身体活动指标的量化、疾病预防与认知、社会生态模型。结论:要进一步强化实证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综合干预体系的形成、建立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评价体系、促进多社会组织综合干预、探究多样化研究测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80%以上的青少年学生没有达到相关部门建议的每天身体活动1小时的标准。初中生在校时间长,作业量大,课业压力重,离开学校之后很难再有参与身体活动的时间。文章基于社会生态模型在身体活动研究领域的现状分析,针对模型中的个体水平、人际间水平、组织水平,探讨各水平影响因素对初中生参与校内课外身体活动可能存在的影响,为未来制定针促进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综合干预策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以下几方面详细介绍一项为期3年(2009-2011)的中德合作科研课题——"健康行为和健康资源的身体活动:阶段、决定因素和效益"。(1)阐述"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4步骤(FIT)模型"的理论建构。(2)以FIT模型为基础,检验中文版和德文版"成年人身体活动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水平。(3)以中德成年人为研究被试,考查FIT模型的效度。研究结果表明:FIT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述中德两国成年人身体活动变化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该模型的阶段算法效度、诊断功能及服务干预的功能均得到初步验证,为未来进行基于FIT模型的阶段匹配干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9.
通过方便抽样法选取浙江省5所高校704名大学生为研究参与者,采用横向调查设计和结构公式建模方法,检验跨理论模型各结构之间及其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和变化阶段在变化过程与身体活动之间扮演着完全中介角色。该结果与自我效能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结果相一致。变化过程可经由3条路径对身体活动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第1条路径为变化过程→自我效能→身体活动,这条路径的中介强度最大,约占总效应的一半;第2条路径为变化过程→自我效能→变化阶段→身体活动,此路径的中介强度为28.3%;第3条路径为变化过程→变化阶段→身体活动,该路径的中介强度为19.7%。这一结果提示跨理论模型各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共同组成了跨理论的整体模式,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研究不仅要考虑到模型内部各结构之间的关系,也要将整个模式作为干预的目标,只有这样才可能对跨理论模型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做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10.
身体素养作为促进身体活动的一种新理念,引起体育教育部门、竞技运动组织和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积极探索评价身体素养的方法。综述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测评工具研究现状,结果显示,测评工具共6套,其中加拿大8~12岁儿童的测评工具较为完整,其他工具多是建立测量指标理论模型;测评维度主要包括身体能力、行为、认知、心理和社会5个子域;测评方法多采用自我报告和他评的主观测评。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测评工具的研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细化、验证和应用已有测评模型,研制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身体状况的儿童青少年测评工具。我国需要结合国内教育背景、儿童青少年身心特点及身体活动现状,研制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测评工具,进而为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的现状提供调查工具,为评价身体素养的干预效果提供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