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适用范围: 小学低年级美术课中"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并适合在两节美术连堂课中适用。 选择课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第二册《漂亮的瓶子》、《童话城堡》,二年级第三册《大树的故事》。 内容分析: 小学低年级美术教材的"造型·表现"课是儿童学习美术的最基础的学习活动,所接触的  相似文献   

2.
每次在教授story time这一课时时,都觉得学生们特别感兴趣,整个课堂气氛也特别轻松有趣.比如在三上第三单元的story time教学中,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道具:flowers,ticket.因此在表演这个story的时候学生们都能很快地理解故事得意图,同时也能结合这些道具把故事很生动的表现出来.特别是当扮演zip的同学很认真地开出罚单,并一本正经地对zoom说:"Here is your ticket."的时候和zoom非常沮丧地大叫:"Oh,no!"的时候引来了一阵阵哄堂大笑.甚至有些学生为表现出十分愤怒的心情,把罚单揉成一团,狠狠地扔到了地上.这时我就会教育全班学生花朵固然美丽,但是我们不能随意采摘.  相似文献   

3.
本课为“人美版”美术教材第9册第7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的中国画课。在以前的美术课当中,同学们对中国画(彩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动物脸部的特征,用彩墨的形式来表现,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画这种古老的创作方法的理解。同时这节课的内容比较适合开展生命教育(环保教育)。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了解,进而升华到对动物和大自然的喜爱、保护,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4.
本节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美术》教材第十三册。造型与表现”部分的内容。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手绘线条图像”是指直接通过手绘(像用钢笔写字一样地用笔来画图形)的方式描绘物像,被称为除了语言、文字之外,人类的“第三语言”。  相似文献   

5.
教材内容: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四册第四课(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孩子们从小就和妈妈在一起,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母子之间的亲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都接触过彩泥塑型的学习,对人物、动物的造型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课在作业的难度上略有提高,既要表现出动物的特点,又要  相似文献   

6.
好看的线条     
《好看的线条》是人美版小学美术试验教材第二册中的第三课。本课是一节想象创造课,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条,并且表现它,从而使他们较容易地运用线条去进行画面的创作活动,体验线条造型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多年的思品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课堂上的说教学生不爱听,教学效果也不佳。在教学中适当讲述一两个故事,既能打动学生的心,也便于学生掌握课内容。故事启迪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包含相应道德知识的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寓于故事中的道德知识和行为要求。但课堂上一味讲故事也不行,一味讲故事,只能喧宾夺主,那么如何妙用故事呢?其基本要求是:  相似文献   

8.
钟维斌 《湖北教育》2005,(11):54-55
《猜猜我是谁》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七册中的第六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它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对人的认识,发现人物背面的美;在观察、分析出人物发型、头饰、服装的特征后,运用线描的技法进行绘画表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及动手能力等。  相似文献   

9.
《斧子的故事》教学谈南京市浦口实验小学朱秀云《斧子的故事》(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二册第34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它以浅显的故事揭示了“诚实”的内涵,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教学这篇课文,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这是一篇阅读教材,应该从学生的自...  相似文献   

10.
孙宇 《河北教育》2007,(7):84-86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冀教版第七册第七课,六年级第一学期适用。本课课型为故事课,只需要学生理解故事大意。1.定义:故事课其实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学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11.
故事和语文教育表面看来似乎没有多大的联系,学生听故事固然津津有味,听完后往往觉得只是一时之快并无多大收获。所以语文教师在课上讲故事,往往被认为是夸夸其谈、不务正业。但由于祖国语言负载着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行文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它既包括语言和文字本身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赵健 《山东教育》2004,(16):17-17
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我经常在课前或课堂中讲一些短小精悍的故事。有时候讲的故事和课堂内容无关,只是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有时讲的故事和课文内容有关,我就用在导课上。讲故事确实为课堂增色不少,同学们也因此而喜欢上我的课。我很为掌握这一“法宝”并运用得得心应手而沾沾自喜。  相似文献   

13.
张展 《江苏教育》2004,(12B):34-34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美术第三册中的《风来了》,是一堂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它在立足于本学科的基础上,牵手自然、科学学科,通过观察、思考、认识,表现、欣赏风的千姿百态,最终展开有效的作品评价,使每位学生的艺术创作在评价中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4.
【设计理念】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成长的故事》。在这一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给学生以启迪。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  相似文献   

15.
蔡金花 《福建教育》2007,(11):33-33
创设语言情境。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绘声绘色的描述,抑扬顿挫的声调,惟妙惟肖的语言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教师可以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让学生猜谜语,可以讲述日常见闻。看似漫不经心的语言导入,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狐狸和乌鸦》一课,上课伊始,我用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一只乌鸦在一棵大树上做了个窝,一只狐狸就住在这棵树下的树洞里,它们俩成了邻居。在它们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简单的几句话,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故事情境之中。  相似文献   

16.
插花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教给学生基本的插花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但插花并不等于美育,插花是通过立意、选材、造型、色彩来表现美,而美育则要求按照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育人过程,来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作为插花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插花课的美育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于浩 《文教资料》2006,(35):103-105
色彩课是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色彩课应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重视色彩的造型步骤、强调色彩的整体观察和表现,使教学特色化,突出学科特点,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8.
当我翻开二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时,《咚咚仓》这一单元主题马上映入了我的眼帘。这是一节典型的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的表现创造课。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敲一敲”是演奏打击乐器,侧重在表现;而第二部分是创编音乐故事“风雨雷电的故事”,侧重在创造。目的是让学生探索打击乐器的声响,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对乐器的声响产生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呢?第一步:“感受、体验”。这一步是通过“听”和“看”来实现的。“听”是指先不给出画面只听“风雨雷电”的声响,要求学生认真…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表现在造型类美术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堂优秀的"造型·表现"课,审美和表现二者间将会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是在具体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往往处理不好二者间的关系,使审美与表现之间失去了平衡,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中很多教师都非常注重对教材内容表现性的引导,注重作品的技能技法的讲解,注重对作品材料材质的分析,注重学生作品呈现的方式和形式等等.  相似文献   

20.
钱的故事     
汪燕 《教育艺术》2006,(12):7-7
收钱对中小学班主任来说是一项常规性工作,大家都不想收钱.因为不过是个过路财神,弄不好,还会收个假钱,找错了钱,或者学生把钱弄丢了,惹出不尽的麻烦。要说关于钱的故事,真是说不完,这里,就讲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