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9月3日—8日,《编辑之友》编辑部在太原召开了全国中青年编辑座谈会,来自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的中青年编辑欢聚一堂,畅叙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青年编辑应当如何担负起历史使命。这次座谈,是在1991年12月《编辑之友》编辑部与湖北人民出版社于武汉共同进行的“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专题座谈(其内容刊载于《编辑之友》杂志1992年第2期),以及其后围绕这一专题在刊物上开展笔谈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心议题是“改革开放与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编辑之友》开展以“编辑工作的改革”为中心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好主意。我祝愿这个讨论在编辑工作者、出版工作者以及《编辑之友》的广大读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获致令人满意的成功。去年,《出版工作》月刊开辟了出版“改革笔谈”专栏,《编辑之友》杂志开辟了以“编辑工作的改革”为中心议题的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贴心的朋友能灵犀相通”。提起《编辑之友》,我就有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友爱和默契的感觉。在众多出版业务或学术刊物中,我似乎特别喜欢《编辑之友》,喜欢读它的文章,也喜欢给它写文章。局收发室的同志,因我常常来问《编辑之友》到了没有,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编辑之友》一到,就首先给了我……  相似文献   

4.
读了《新华文摘》编辑部李连科在《编辑之友》1987年第5期上发表的《编辑是精神产品的质量检验员》一文,颇有感触。将编辑比作质量检验员,有合适之处,似于也有欠周之虑。编辑与物质产品质量检验员的相同之处,李文已有全面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我以为其中欠周之  相似文献   

5.
编辑概念必须同一──答张洪玲同志叶向荣长沙张洪玲同志《从〈著作权法〉谈编辑的两重含义》一文(见《编辑之友》1996年第4期)对我的《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见编辑之友》1995年第5期,一文的基本论点、论据提出了否定意见。我见了感到非常高兴,因为《...  相似文献   

6.
江西教育社《初中生之友》编辑部1997年度编辑作者笔会于5月27日至6月1日在玉山县  相似文献   

7.
杜厚勤 《出版史料》2012,(3):119-124
正我们这个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人民出版社,曾经长期办有一份在全国出版界颇有影响力的杂志——《编辑之友》。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这份杂志的正式公开出版,以及此前作为其前身的内部刊物《编创之友》的印发,还曾陆续出版过一大套"编辑丛书"。  相似文献   

8.
同志为友     
六年前,偶尔从《光明日报》上看到《编创之友》改名《编辑之友》并公开发行的一期的“要目”,出版单位是山西人民出版社(后另立书海出版社)。这信息使我振奋和惊异:全国共有多少编辑人员,不得而知,估计人数总是很可观的吧!然而,几十年来,以编辑为读者对象的刊物,恕我孤陋寡闻, 却是少见得很,这《编辑之友》或者可算是第一家。而这《编辑之友》的出版编辑处,却是山西,我想,一定有一批热衷于编辑学研究的同志结集于斯,志在为中国编辑学的研究与发展进行筚路蓝缕的工作了。其魄力和胆略,自然令我钦敬。我是搞中国现代文艺研究的,对编辑工作也有兴趣,所以,对这《编辑之友》顿生好感,于是写成两篇谈二、三十年代有功于现代文学的两位编辑家的短文,取名“书与人漫  相似文献   

9.
任火 《编辑之友》2010,(2):25-26
1995年8月,炎热的夏天。我写完了《寻找支点》,把它投进了路边的邮箱后,对身边的朋友说:《编辑之友》一定会发表的。那时,我刚进入编辑界不久,就听大家时不时地议论《编辑之友》,说在  相似文献   

10.
《编辑之友》杂志从2002年年初改刊,至今已整整一年半了,靠着广大作者与读者朋友的支持,《编辑之友》在整个新闻出版界的影响日益扩大,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发行研究》、《中国编辑研究》、《出版年鉴》等多次摘编和转摘本刊文章,进一步提高了本刊的知名度,对此,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编辑之友》杂志说到底只是一个舞台,我们的职责是请一流作者到舞台上表演,让热心的读者能欣赏到最精彩的表演。现在,我们就请2002年第1期至2003年第3期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摘编、转摘文章的作者再一次在本刊亮相,希望能唤起读者朋友的回忆,加深读者朋友的记忆。我们真诚地希望以下作者能成为我刊的核心作者,我们郑重地承诺,凡是我刊的核心作者都具有优先在我刊发表作品和推荐别人作品的权利。为了表示我们的谢意,我们将向以下作者免费赠送1995年至2002年合订本,如果有作者没有收到,我们将免费再寄一套。  相似文献   

11.
《编辑之友》1985年公开出版至今25年了,一直以倡导编辑科学研究、探索编辑工作规律、提高编辑队伍素质、促进出版事业发展为宗旨,努力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兼具实用性。《编辑之友》是我爱读的编辑出版专业期  相似文献   

12.
十周年感言     
面对着眼前高盈尺、近50期、约800万字的《编创之友》——《编辑之友》,不知有多少话要说。对它的评价,我想,社会的实践早已作出了回答。作为它的一个读者,也自有感受。正当我1981年春重回编辑岗位时,头脑中总有一种空虚感(大概是与“文革”中离开编辑岗位9年,加之“文革”后拨乱反正的任务还尚未完成有关吧),就在这时,《编辑之友》的前身《编创之友》创刊了。10年来,我与它朝夕相伴,奉之为我不可缺少的朋友。是它,使我学到了前所未闻未学的东西。通过它,沟通着与编辑同行的思想;通过它,我似乎听  相似文献   

13.
因为忙于出版社的杂事,之前我很少有时间对自己从事的出版工作进行研究。确切地说,真正在外省的出版科研刊物上发表文章,是从《编辑之友》开始的。记得在《编辑之友》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在北京一次论坛上的讲  相似文献   

14.
从《著作权法》谈编辑的两重含义张洪玲【北京】“编辑”一词的含义应如何界定,至今仍在争论之中,《编辑之友》也刊登了一系列的文章介绍各种观点。在1995年第5期上有叶向荣同志的文章《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我很想就其观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相似文献   

15.
由于《编辑之友》的专业特色和编辑风格,从它创刊时候起,我就成为它的忠实的读者。当它将临十周年之际,我又全部纵览了这份刊物,观其发展的过程和历史,思其所提出和研究的问题,论其弥补编辑学空白的意义,讲其对编辑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及对精神产品生产的推进,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创办者的眼光和功绩。《编辑之友》是1981年创刊的,最初名为《编创之友》(季刊,内部发行),原由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5年改为现名  相似文献   

16.
此生注定要和书刊结缘。早在上初中时,我就萌生当编辑的梦想,如今回想起来,似乎还能体会到那时候看到《读者文摘》、《辽宁青年》等杂志或一本好书时的满心欢喜。在我年幼的心灵中,日后能成为编辑,编一份像《读者文摘》那样的杂志,或者开一家书店,守一屋好书,和爱书人分享好书带来的快乐,都是很惬意的人生选择。没想到事隔多年,我真成了编辑,有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赵航 《出版科学》2000,(2):59-60
南开大学中文系赵航教授写了一篇长篇纪实文章《啊,我的编辑老师们》,抒发了他对编辑的敬佩之情,也反映了他受命兴办我国第一个编辑专业的艰难历程。全文将由《编辑之友》发表。经征得《编辑之友》同意,本期摘发了其中的第三部分。题名系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8.
冤良 《编辑之友》1999,(1):44-46
郭殿忱同志的《“硬伤”自探兼论“读书三难”》(载《编辑之友》杂志1997年第5期)分析了在编辑工作中遇到的一些误例及其造成的原因,对此我颇有同感。联系自己在出版社多年返聘工作中所碰到的不少意外的奇特事例,也确实感到读书之难。这里把新近发现的三个例子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陆续读到各地出版的一些有关编辑工作专业的书刊,如北京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编辑杂谈》(一、二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编辑工作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除出版不定期的丛刊《编创之友》外,还于1983年开始编辑出版一套《编创丛书》,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的《编辑的道德与修养》。据悉,知识出版社即将出版《编辑的修养》。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的《编辑学论丛》(1)。这些为着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捎来特别的鼓励编辑同志:不久前,我意外地收到一份四川省的《新闻界》杂志,我并没有订阅,怎么回事呢?按图索骥,一个电话追问到《新闻界》编辑部,回答说:“涪陵日报社为部分通讯员订的。”写新闻两年多来,我偶有“豆腐干”贴在“报屁股”;虽涉足过消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