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农灌过程中,再生水的连续供给和作物的非连续性灌溉是矛盾并同时存在的,需要由储存塘调节。为确保再生水在储存塘储存期间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该文研究了梅厂镇污水处理厂9月份出水在2007.9~2008.8储存期间,再生水质的时间动态变化规律,并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我国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以及国外相关标准,对储存塘再生水进行稳定性和安全性评价。最后,提出了保持并改善再生水水质的有效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马文军  宇振荣 《资源科学》2013,35(3):585-593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动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因管理水平而异,实验站与农户管理水平间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专家与农户间的知识差,促进合理灌溉措施的推广.该文基于农户田间试验和农户调查,分析了农户管理水平下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动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对比实验站研究结果,讨论了实验站和农户管理水平下微咸水灌溉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农户管理水平下,微咸水灌溉可能主要影响0~80cm土层的土壤饱和电导率;土壤盐分向下淋洗是盐分运动的主要趋势,很难形成上行运动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相对于淡水灌溉,微咸水灌溉的冬小麦相对产量为45.38%~83.33%,夏玉米相对产量为42.86%~58.57%;无论是实验站还是农户管理水平,微咸水灌溉均对土壤饱和电导率产生显著影响,实验站管理水平下的灌溉制度比农户管理水平下的更加合理,农户管理水平下微咸水灌溉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比实验站管理水平要严重;需要多角度采取措施提高农户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再生水主要用于河湖补水,但再生水中污染物本底值较高,对周边水体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基于2015—2017年北京潮白河顺义段再生水、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监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水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再生水长期补给河道后周边水体的特征。结果表明:①受再生水水质影响,再生水补给河道的地表水总氮在所有监测点均出现超标;河道沿程氮、磷含量降低,pH值升高,夏季更为显著,与藻类光合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等因素有关。②周边浅层地下水水位稳定,仅存在季节变化;水化学类型以HCO3·Cl-Na·Ca型为主,与再生水相似;140个水样中120个符合地下水Ⅳ类及以上标准,沿地下水流向水质有变好趋势;19个水样氨氮超标,主要出现在河南村橡胶坝附近,氮素可能来源于周边农、林地土壤氮素和灌溉施肥输入。③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主要水化学组分存在差异,与入渗过程中发生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和混合作用有关;河流渗漏影响到了距离河道中心约425 m的浅层地下水水质。本文可为进一步改善潮白河及其周边地下水水质和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中国农业生产安全的主要瓶颈,提高用水效率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测度不同轮作模式、灌溉方式下的水稻灌溉用水效率,对于合理安排种植结构、选择节水模式、完善灌溉用水政策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西南地区797份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构建DEA-Tobit模型,测度和分析农户灌溉用水效率,探讨不同水旱轮作模式、灌溉方式对水稻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并对变量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解决。结果表明:总体上水稻灌溉用水效率平均为0.1378,规模效率平均为0.5498,纯技术效率平均为0.2745,水资源利用改进空间较大;轮作作物经济收益大致与水稻灌溉用水效率呈显著性负相关,轮作方式节水效果与灌溉用水效率呈显著性正相关;水资源禀赋程度将水旱轮作模式对水稻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系数提高了0.10%,将灌溉方式的影响系数拉低了2.04%。提出因地制宜合理引导和安排"水旱轮作-灌溉方式"组合模式;平原地区强调规模化种植和区域性灌溉,山区注重集约化、精细化灌溉;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合理安排灌溉用水行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糠醛废水对茅草进行灌溉,研究其对茅草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对照茅草的生长,如株高,茎粗和叶面积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灌溉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有所增加,但是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糠醛废水可以为作物提供营养元素,促进作物生长,但是需要注意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情况。  相似文献   

6.
郭玲霞  张勃  封建民  董莉丽 《资源科学》2014,36(10):2194-2202
通过对甘肃省黑河流域中游下段的高台县60个村578户农业户进行参与式调查,采用决策树分类和空间分析方法,探索干旱区农户作物选择的影响机制,模拟不同水资源供应情景下的作物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影响作物选择的首要因素是作物所需的灌溉次数,其次是预期收入、预期成本以及灌区;2作物种植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水资源相对充足的灌区种植结构单一,以收益较高的制种玉米为主,山区及灌溉用水不足的灌区,以低耗水作物和套种模式为主;沿黑河干流向下游套种比例逐渐增多,高耗水作物逐渐减小;3情景模拟结果显示,若水资源供给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比例将会下降,中、低耗水的作物种植比例将会增加;大田种植减少,套种模式增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参阅,得出当前水资源短缺条件下,通过分析水分对作物根系以及生理生态条件的影响,得出了作物高效用水的出路在于生理调控、精良灌溉和水肥调控利用。  相似文献   

8.
地下滴灌技术作为干旱以及半干旱地区作物种植中应用的一种主要灌溉方式,在种植作物的生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以紫花苜蓿的种植为例,以试验方式对于地下滴灌技术在该作物种植和生长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以实现地下滴灌技术在紫花苜蓿种植上的应用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宁蒙灌区灌溉定额偏高成因及节水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宁蒙灌区灌溉定额是关中地区的6倍左右,因而常常遭受各方面的批评。但宁蒙灌区定额高并非完全不合理的大水漫灌溉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有其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宁蒙灌区的作物需水量、净灌溉定额本来就要比关中地区高很多。如果不改变目前的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宁蒙灌区较高的灌溉定额60%左右是合理的,只有40%左右是不合理 的。这既说明了宁蒙灌区节水的巨大潜力,只要达到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有效利用系数0.5,就可以减少引水40%左右,减少灌区耗水的30%左右;同时也说明了宁蒙区节水的限度:在目前的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下,.宁蒙灌区的灌溉定额不可能降低到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同的水平。仍将维持在关中地区目前灌溉定额(2700m3hm-2左右)的3倍以上。要想进一步降低宁蒙灌区的灌溉用水,只有在改变灌溉方式(如改普通地面灌为喷灌、滴灌)以降低作物需水量、或改种需水量小的作物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0.
作物需水量是制定灌溉用水计划和水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了解其历史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对预测农作物用水走势并据此制定合理决策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辽西北地区9个气象站1964—2013年的气象及土壤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与充分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密度函数法获得春玉米不同生育期需水量,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对辽西北春玉米净灌溉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4—2013年近50年辽西北春玉米需水量基本呈现不显著下降趋势,空间分布规律为自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递增;净灌溉需水量多年平均值为402.44mm,灌溉需求指数多年平均值为0.67;从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的净灌溉需水量来看,国内或区域内资源(A2)情景与区域可持续发展(B2)情景在未来30a距平增长率依次降低。本文研究可为辽西北春玉米种植的农业用水以及合理灌溉提供依据,对缓解本地区日益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再生水逐渐成为城市的第二水源,但由于其水质较复杂,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安全问题,民众对再生水的使用存在疑虑,从而制约了再生水的推广和使用。文章阐述了不同用途的再生水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性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如何保障再生水的使用安全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2.
根据灌溉试验,测得不同氮肥条件下的大豆需水量。根据气象资料利用FAO推荐使用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需水量,从而确定不同氮肥条件下的大豆的作物系数Kc。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大豆各生育期作物系数的影响,来分析肥力条件与大豆作物系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线性回归方法与向量自回归模型,首先分析西安市再生水项目投入会产生的环境效果,之后研究这部分环境效果与西安市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加大对再生水项目的投入,可以更好地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产生良好的环境效果,这部分环境效果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对再生水项目环境效果指标的预测方差贡献较大,再生水项目对经济发展的预测方差贡献较小。建议采用合理的经济补贴与政策组合,鼓励技术创新,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促进再生水项目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判断作物需水量并确定合适的灌溉策略,实现作物自动,实时、适量的灌溉,本系统设计根据灌溉对象是一个大惯性、非线性和纯滞后的特点,采用模糊控制策略来进行控制的,以土壤湿度误差和其变化率作为输入,以灌溉时间长度为输出,通过对输入变量的离散化、模糊化,模糊推理和模糊判断,获得输出量;其使用PLC为控制器硬件结构,其模糊控制算法写到PLC程序中,有效地实现了自动节水灌溉控制。  相似文献   

15.
平安县白沈沟流域综合灌溉定额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玉萍 《青海科技》2011,(4):98-101
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计算求出白沈沟流域各灌溉分区不同作物历年变动灌溉定额,选取灌溉保证率为75%的典型年设计各灌溉分区固定灌溉定额,并对变动灌溉定额与固定灌溉定额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李鹤 《中国科技纵横》2014,(20):267-268
本文针对缺水区的生态条件,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以大田试验为支撑,系统研究了覆膜条件下玉米发育过程和形成规律及水分对其影响,并探讨其生理原因,进一步挖掘节水玉米的产量潜力,实现节水高效并提供理论依据;探索覆膜条件下玉米产量与不同阶段土壤水分和灌水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寻求出了以提高水分利用率为目标的节水、优质、高产的作物较佳灌溉模式,为较优调控水-土-作物-环境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文在试验区的试验对寻找一套合理灌溉方式和灌水量指导当地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区域间作物合理灌溉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海江  王波 《科技通报》2001,17(2):48-52
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IS)在区域间进行作物合理灌溉的模型,并且论述了该模型的设计思想、模型结构及应用范围。该模型具有操作灵活、适用性强的特点,为解决资源合理利用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种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控制核心的模糊控制灌溉系统,采用模糊控制技术实现对作物灌溉过程进行控制。此系统能够根据作物缺水信息实施精量控制灌溉,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减轻人力灌溉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灌溉生产效益。此外,使用PLC对该系统进行控制,使系统的环境适应能力、抗干扰能力够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种植技术。采用灌溉施肥技术,可按照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全生育期需求设计,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  相似文献   

20.
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防渗渠道衬砌技术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扩大,满足了人们对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供水需求。其中,农田水利灌溉技术对水利工程建设影响重大,通过水利灌溉保持土壤中的水分,让作物健康成长。因此,要引进农田灌溉防渗渠道衬砌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