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现实与超越之间保持张力——关于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困境与出路的思考方锡球近三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对知识分子问题又重视了起来。在文人自己创造的人文理性失落,文人丧失信心而精神失据的背景下,提出这一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又不能不说理性的准则少,而感性...  相似文献   

2.
在哈贝马斯的理性类型学中传统理性观是一种追求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理性,它的范式缺陷是远离生活世界,脱离人的言行和具体的社会生活,属于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理性。哈贝马斯对此理性观的批判建立在他的回归生活世界的范式转换之上。回归生活世界是他的哲学范式的"源头活水"和对传统理性观批判的范式尺度。然而,若与马克思的回归社会现实相比较,哈贝马斯的回归却是一种普遍语用学的回归,他的交往理性的根须并没有扎进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土壤之中。他的"范式自觉"帮助他在语言哲学主体间性的范式轨道上推进了理性,但他的范式的形式主义停留使他的理性重建仍然属于马克思所批判的观念革命。  相似文献   

3.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以人性论为核心,显示出伦理批评的鲜明特质.其批评理论与实践注重文学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效用,强调文学对人性的提升和完善.他倡导文人有行,但是在他与鲁迅的争论中,他的言行又呈现出对文人有行的僭越.他对古典主义极力推崇,反对除此以外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对理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开明封建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发现了近代报刊能够传递民情、宣扬思想等重要功能与影响,因而主张学习西方办报经验为当时富国强国所用。这个时期,一批文人知识分子所办报刊在"开风气、开民智"的社会思想启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以政论参政议政。关于传媒理应承担社会责任,晚清报人并未有明确的认知与系统的论述,但已经认识到传媒的职能与所能承担的任务,因此,在客观上承担了启蒙社会思想,并集中于"开风气、开民智"的社会责任,其特点是立足于文人抱负责任,报人个体责任观念直接影响报刊的社会责任实践。  相似文献   

5.
小说广告负载着晚清民初小说家的创作理念和批评意识,它记载了小说创作的原始资料,也为探究当下文人心态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窗口。小说广告的宣传,刺激了晚清民初小说的繁荣,也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小说自身艺术的文体特质,构成了晚清民初小说艺术生命贫乏的现实症结。小说报人的广告宣传策略与传播受众的消费效应形成互动,在传播实践的得失进退中谱写了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进程的多重变奏。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报人观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推崇报人的社会地位,赋予其救国救民的重大责任;竭力倡导报人的职业道德,要求报人要立论以公,杜绝党争;十分看重报人的业务才能,要求报人应具备向导国民,匡扶政治之能力;政治家的特殊身份非常明显地表现在他的新闻思想中,强调报人与政治家、新闻与政治的通约性、交互性,对于报人的要求,不唯从报人职业的角度考虑,而是始终徘徊于报人与政治家之间。  相似文献   

7.
在纷乱动荡的社会现实中,孔子以理性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切入点寻求济世良方,然而理性仅是其手段而非终极追求,孔子希望通过理性进入大同社会,达到更高程度的自由与和谐,他的终极理想美好而浪漫.孔子的理性倡导和言行中同样渗透着浪漫主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文明修身是传统中国文人的重要议题,亦是当今国民素质提升必然路径。张国启所著《秩序理性与自由个性:现代文明修身的话语体系与实践机制研究》,即是对现代文明的回应与展望。该著作立足“现代”,为现实服务,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着眼“修身”,从现代文明修身切入问题,研究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强调“资源”意识,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不愧是当代文明修身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汉学家商伟教授在他的专著《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中对《儒林外史》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对这部思想性很强的小说进行诠释;将《儒林外史》定位为文人小说,讨论它作为文人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创新,探讨其对正史权威叙述的反驳、无情的自我质疑、强烈的自我意识,重释了文人小说。  相似文献   

10.
"赤诚与愚昧"是传统解读法对<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性格的普遍认同.从中国文人依附政治的奴性情结出发,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当时的社会现实,马二先生是人性在现实中的本真表现,也是文人"集体无意识"下人格的一种极致表现,还是作者历史理性回声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1.
张慎言是晚明上党地区的一位文人学子,他一生正直敢言,几经磨难,在文学上颇有建树.文章对其诗作进行了简要分析,主要包括对诗的认识、抒发性灵、揭露现实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苏轼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人政治”的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苏轼的特殊人格,即他对现实的超越与执的生活态度,不做“散人”,也不做“拘人”,对于“兼济”和“独善”两种人生方式,却不从主观上要求外在社会准则的认同,而是建立在心理主义基础上,成为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两种手段。这种审美人生给苏轼的学创作带来了重大影响,本即分析探寻这种审美人生与学创作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傅山是明清之际著名的爱国学者、启蒙思想家、诗文作家,同时又是远离南方文人创作集团的廖若晨星的北方知名剧作家之一,这种独特的身份赋予他的剧作许多不同流俗的特点,值得我们研究。傅山的剧作《齐人乞食》属案头讽刺剧,旨在讽刺清初汉族理学士人的变节作官,抒发自己由民族气节而发的激愤之情。《八仙庆寿》的体例属当时民间流行的别具一格的敬酒祝寿剧,具有一定的可上演性,作者在阐述养生之道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救时讽世、愤激避世之想。  相似文献   

14.
从个人生活经历上看,金庸明显具有双重身份:作为成功报人、政论家的查良镛与作为武侠小说家的金庸。这也决定了金庸不仅仅把武侠小说当做历史和文学故事来写,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其小说创作中宣泄他作为政论家的政治热情,表现其内心的政治思考和抱负。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正是其前者身份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政治情结,对其武侠小说创作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著名报人王韬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上书太平军,游历英法,主持《循环日报》——一张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他是其报言论的灵魂,风行一时。王韬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理论与新闻思想,是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6.
反思性实践:一种职业教育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技术理性认识论的影响,当前职业教育过多地关注技能培养,忽视职业情境和学生主体.美国教育学者舍恩提出了"反思(反映)性实践"的概念,替代技术理性的实践认识论.这一概念也可作为以应用和实践为特征的职业教育的认识论,因为本体意义才是实践的根本属性,而反思作为学生主体建构经验的思维品格.最能使职业教育回归其人本关怀的旨趣.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学者阿·格拉林在《中国移民在俄罗斯:历史与现实》中运用档案文献与实际调查相结畲的研究方法,对150年来俄罗斯的中国人群体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和疑虑。  相似文献   

18.
梁实秋是卓有成就的学和散家。他力主“崇真实、尚个性、贵简单”的散观;他的散或嘲讽针砭,或宽厚温和,或恋故土,恋亲朋,恋雅舍,均是他中西合璧式的人生理想的追求,也是他学养丰瞻的艺术再现;他旁征博引,收纵自如,幽默轻松,闲适雅致,具有丰厚的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帮闲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在我国由来已久。艾衲居士在他的《豆棚闲话》中专门用一则的笔墨展示出帮闲们可悲可耻的生活状态。生活于苏州虎丘山一带寄身在古迹名胜,依附于游山玩水之人的白赏们,只有帮闲之志却已无帮闲之才,心安理得地靠着厚脸皮厮混。借助对苏白赏们种种丑态的活脱描摹、对世态人情的尖刻抨击,艾衲居士力图挽救世道人心,希望那些“自知之而自迷之”的游民帮闲们能尽快“返浮而朴,反伪为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