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作为一部史传文学巨著,《史记》主要是通过记载历史人物及其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而司马迁世界观的进步性也由此得到了鲜明的展现。 具体来说,司马迁世界观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想感情,很好地表现了司马迁的"一家之言",体现出很高的思想感情表露艺术。阅读《史记》应该细心领会和理解司马迁对笔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想感情,以加深对司马迁和《史记》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卓敏敏 《文教资料》2007,(14):81-83
“李陵之祸”是司马迁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本文从汉武帝器重司马迁、司马迁“举李陵”、司马迁犯“诬罔”罪及“李陵之祸”对司马迁人生道路的影响整个过程,来探讨这一重要事件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4.
千百年来,人们对史学巨匠司马迁所受的“李陵之祸”莫不扼腕叹息,却很少有人分析司马迁的主体局限在李陵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司马迁缺乏军旅生涯积累的社会生活经验,极大地影响了他对于李陵事件的认知和反应.由于对军事的隔膜,他漠视李陵战败投降触犯汉律的投降罪、有亏于国家大节这一事实,为之苦苦辩解,对此事件作出有失偏颇的判断.司马迁的李陵事件警示我们,历史认识过程中不可忽视主体因素的作用,从而重视加强主体修养.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作《史记》,其宗旨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他在《太史公自序》篇末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其行事……”这可谓是他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根本方法。那么司马迁对他们作人格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李长之先生在《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84年版)一书中早巳指出,司马迁在人格方面,是追慕孔子的。“司马迁彻头彻尾的反功利精神,反现实精神,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态度,都有深深的孔子的影子。”(见该书第三章)孔子的理想人格,也就是司马迁的理想人格。他正是以这个尺度来衡量他笔下多样各色的历史人物,或褒扬、或鞭挞、或讥刺、或同情,无不带有他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里仅就《李斯列传》从这一角度略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6.
最近,王俊清同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观其文章,想见人德》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了司马迁所遭的“李陵之祸”.王俊清同志说:“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祸受刑,这是历史上一件冤狱.”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这是因为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是有其原因和理由的”.司马迁“与李陵俱官‘侍中’”,“对李陵之为人还是深有了解的”,李陵“‘事亲孝,与士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以来,随着对司马迁和《史记》研究的不断深入,亦不乏专门探讨司马迁伦理观的著述,本文仅就这一专题的研究状况,择其有代表性的意见,综述于下.一种意见认为,司马迁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各种人物和社会问题时,“反映出司马迁抑恶扬善,坚持真理和正义的进步的伦理观”.司马迁的伟大人格及其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非凡的道德意志和毅力,也一直给人以鼓舞力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吕宁 《华章》2012,(35)
司马迁的历史观是循环论与变化发展观的二元统一.在司马迁看来,历史发展的外在形态是循环的,而每一个循环阶段又是变化发展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是受《周易》、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以及董仲舒的三统循环论综合影响的结果.五德终始说与三统循环论作为汉王朝为自身立法的理论依据,已成为汉人的思维模式,司马迁借用了这两种思想的现成模式构建了自己的循环理论.《周易》给司马迁提供了通变思想,“变”的眼光成了司马迁解读历史的武器.司马迁着重关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并试图通过对“变”的过程、“变”条件以及各种“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考察来达到“通古今之变”的目的,于是又形成了其历史循环论大框架下的变化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自宋人真德秀倡司马迁师承董仲舒说以来,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陈桐生在《司马迁师承董仲舒说质疑》一文中从司马迁博引古籍,不一定接闻于董生、《史记》《汉书》不载司马迁师承董仲舒之事、司马迁与董仲舒同居茂陵说不可靠、《史记》对董仲舒的评价远不及《汉书》、司马迁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官中第一位具有自觉历史意识的伟大史学家。《史记》的问世及其所取得的成就,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史宗旨的体现与必然结果。“成一家之言”表现了司马迁的著史动机与历史意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思想。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通过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力求从前代治乱盛衰中阐述成败兴亡之理,以通古今之变,垂法于后世。作为一个独特思想家的司马迁,《史记》实际上是他通过历史来发表自己“一家之言”的哲学著作。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方式进行文化总结和文化创造,终“成一家之言”,超越了前人并达到了时代的最高度。  相似文献   

11.
纪传体是将人物事迹与时间结合而成的文学有机体,用来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体例是由司马迁首创,但却不是凭空而来,很大程度与司马迁所据的材料——尤其是战国文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鸿门宴》所写,是楚汉相争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中,曹无伤、项伯、张良、樊哙四人在这场历史事件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历来人们对他们的评价都具较为单一,本文尝试从古今学者对《史记》的评价和司马迁对人物描写的特点来分析,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史学著作中独树一帜,首创纪传体,将人物作为历史核心,重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司马迁这种卓越的历史观源自于其深藏于内心的平民意识,这是一种包含民本思想、侠义精神和深刻悲剧意识的先进意识。司马迁将之贯穿于史作创作之中,用一种平民的心态和角度去塑造人物,使历史真实可信,人物亲和真切。  相似文献   

14.
历史叙事不只是对于曾经发生了的事件的再现.还饱含着叙事主体的评述立场,这就使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总具有着或隐或显的主观倾向性.司马迁的<史记·孝景本纪>是一个很典型的个案,从对<孝景本纪>与班固<汉书·景帝纪>及其他相关典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司马迁冷峻的笔法后面,隐藏着严肃的对于汉景帝事功的道德评判.这种道德评判倾向,有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概而言之,与时代精神和作者为吏之动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出来人才学思想是丰富的。他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记叙和评论中,不断阐发他对人才使用的观点。文章以大量篇幅考察了司马迁所记载的因人成事和因人失事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司马迁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6.
历史叙事不只是对于曾经发生了的事件的再现,还饱含着叙事主体的评述立场,这就使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总具有着或隐或显的主观倾向性。司马迁的《史记&#183;孝景本纪》是一个很典型的个案,从对《孝景本纪》与班固《汉书&#183;景帝纪》及其他相关典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司马迁冷峻的笔法后面,隐藏着严肃的对于汉景帝事功的道德评判。这种道德评判倾向,有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概而言之,与时代精神和作者为史之动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作为一代“史圣”,他的历史观自然是首先需要探讨的大问题。可惜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尽人意。据《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论著专题索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统计,1994年10月以前国内外此类论文仅18篇,且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品不多,所发表刊物的级别也不高。因此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组织召开“司马迁历史观”的学术研讨会,的确很及时也很有必要。一般说来,历史观指人们对历史总的看法。这里,首先遇到一个如何理解“历史”的问题。按通常的解释,历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社会史和自然…  相似文献   

18.
《史记》虽记载了许许多多的悲剧英雄人物,但作为一部史学著作,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一种必然之下的偶合.从司马迁的著述目的、司马迁的思想及其历史观等方面考察分析可知,"《史记》的悲剧性"这一提法是不科学和不严肃的.  相似文献   

19.
<正>“折中于夫子”一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是司马迁在对孔子一生的主要事迹和言论作了较为详尽的历史考察之后,发出的肺腑之言,并在撰述《史记》时将其作为选择和解释历史材料,说明历史进程、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所写,是楚汉相争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中,曹无伤、项伯、张良、樊哙四人在这场历史事件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历来人们对他们的评价都具较为单一,本文尝试从古今学者对《史记》的评价和司马迁对人物描写的特点来分析,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