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莉丽 《教育》2006,(6):32-33
“择差”教育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警示:是不是这样的‘择差’学校足够的多就解决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很多走上歧途的学生在回顾自己历程的时候,总会说上一句:如果那时老师再鼓励一下我,可能……  相似文献   

2.
王云建  张越 《教育》2006,(6):24-27
“择差”学校的出现是合理的吗?或有人会引用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来证明其合理性: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都是现实的。既然现实的生活已经出现了“择差”学校。而且不止一所两所,可见其出现有其合理性。但是,他们忘记了恩格斯在引用黑格尔这句话时还指出:“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绝非无条件地现实的。” 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去讨论哲学问题。“择差”教育是现象,也是存在。合理否?这是一个现实的哲学命题。 在庐山择差教育中心举办的一个论坛上,“差生”这一叫法就曾受到来自国内的六位教育专家的一致批评,甚至被认为是“反教育”的。 自从“择差”一词的出现,人们就提出疑问:何谓差?差之标准?差之界限与界定?差之源?等等。“择差”教育,是合伦理,还是合法理?是合人之常情之理,还是合教育规律之理?再者,“择差”教育之手段与目的之统一何在?——是钱,是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诸如此类的问题,既拷问生活,也拷问生活中的人。 带着“拷问”之重负,我们记者造访了学者、专家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如是说——[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教师对学生“嫌差爱优”实在是不可避免,大家也都理解。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机构,学校管理者一定严格要求教师正确对待“差生”,学校更不能“嫌差爱优”。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校“嫌差爱优”相当严重,招生竞争也相当混乱。20世纪末,我国出现了一种专收“差生”的学校,谓之“择差”学校。“择差”学校是教育竞争的必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差生”及其家长的要求。然而,“择差”教育的效率却有悖于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择差”学校的出现也给了公立中小学校背离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行为提供了借口。家长送孩子进“择差”学校是一种“用脚投票”的行为,实属无奈。  相似文献   

4.
后进生转化是一个已经被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所重视,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又没有能够真正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所谓的“择差教育”理念被提了出来,并付诸了教育实践。不少实行择差教育的机构以“行走学校”等名目出现,形式各样,水准不齐,但总体上看它们属于同一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得到了媒介的吹捧,甚至被称之为“一种教育阳光”。那么,开展择差教育真的是一种能够拯救后进生的教育制度安排吗?  相似文献   

5.
“择差”学校的出现是合理的妈?或有人会引用黑格尔这个命题来证明其合理性: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既然现实的生活已经出现了“择差”学校,而且不止一所两所,可见其出现有其合理性。但是,他们忘记了恩格斯在引用黑格尔这句话时还指出:“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绝非无条件地现实的。”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去讨论哲学问题。“择差”教育是现象,也是存在。合理否?这是一个现实的哲学命题。在庐山择差教育中心举办的一个论坛上,“差生”这一叫法就曾受到来自国内六位教育专家的一致批评,甚至被认为是“反教育”的。自从“择差”一词的出现,人们就提出疑问:何谓差?差之标准?差之界限与界定?差之源?等等。“择差”救育,是合伦理,还是合法理?是合人之常情之理,还是合教育规律之理?再者,“择差”教育之手段与目的之统一,何在?——是钱,是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诸如此类的问题,既拷问生活,也拷问生活中的人。带着“拷问”之重负,我们记者造访了学者、专家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如是说——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出现了专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江西九江择差教育中心宣称,专收“普通中小学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他们从最基本的叠被、洗衣服教起,教育内容涉及沟通交流、尊重孝敬父母、挫折训练以及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亲和力训练,学生进入良好状态后开始学科学习,为重返普通学校做准备。 一时间,“择差”教育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成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所谓的“择差”教育,其背后演绎着什么?是教育革新,还是商业运作?是极端个案的躁动,还是教育主流的潮涌?也许,人们会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回答。究竟如何看待“择差”教育? 本刊为此展开了专题调查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择差”教育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警示:是不是这样的‘择差’学校足够的多就解决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很多走上歧途的学生在回顾自己历程的时候,总会说上一句:如果那时老师再鼓励一下我,可能……是啊,老师的一句鼓励,有时就会成为一个孩子一生的转折点。未雨绸缪,让学生在还没有变成所谓“差生”的时候就回归正常了,这是所有人的愿望,这当然需要老师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学生足够的耐心。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教育领域出现了新的事物——“择差学校”,这种学校招入的都是一般学校不愿要、管不了的“后进生”。2005年初,江西九江庐山脚下成立了一所“择差教育”中心,不到一年就已接收来自除海南、西藏外的内地29个省(区、市)的102名学生。这样的“择差学校”还有湖南邵阳市的青少年教育训练学校、江苏徐州市东郊的阳光教育培训中心、湖北宜昌市的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第三分部、河北石家庄市的向阳教育训练华北营、吉林松原市的首家“择差教育”学校……时下,这种专门转化“后进生”的民办学校,正在迅速增加。这些学校对学生进行军体等方面的训练,如穿插强行军、劳动实践以及学习技巧训练等。学校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个性化培养,实行小班制教学,师生比例一般控制在1:8以内,学校要求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还公开采用戒尺教育,对顽劣的学生予以惩治。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强调“先做人、再成才”,教师从最基本的叠被、洗衣服教起,教育内容涉及沟通交流、尊重孝敬父母、挫折训练以及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亲和力的培养训练。学生进入良好状态后才开始学习文化知识,为重返普通学校做准备。  相似文献   

9.
《广东教育》2006,(7):104-105
事件:在升学率考核体系下,普通中小学校几乎无法做到不“嫌差爱优”。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却纷纷出现专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去年年初,江西九江庐山脚下成立了一所择差教育中心,专收“普通中小学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同年,湖南邵阳成立同样以择差教育为目标的青少年教育训练学校;湖北宜昌也设立了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第三分部……  相似文献   

10.
“差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考试分数低的学生。以升学率、考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优劣的根本指标,就无法不产生“差生”。社会力量热办择差教育的现象对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警示:教育就该有教无类,教育的字典里不应有“差生”二字。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06,(9)
在升学率考核体系下,普通中小学校一般都是“嫌差爱优”。但一段时间以来,江西、湖南等地却出现了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形成了颇具气候和规模的“择差教育”。说到底,“择差教育”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市场,还是因为普通中小学太“嫌差爱优”了。而那些以“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尽管贴着“差生”标签,但他们懂得怎样保护“差生”的自尊心。比如,过去经常打架、多次出走的云南姑娘王奇(化名)进入九江择差教育中心后,学校一方面褒扬并发挥她的音乐特长,一方面以高强度的军训生活磨炼她的意志。一个月后,过去一天…  相似文献   

12.
《广东教育》2006,(7):105-105
作为教师,我不关心“择差教育”是不是填补了教育空白,我更关心它对未成年人的精神救助和真诚爱戴。在优质学校、传统教育评价将他们一棍子打死、无可救药的时候,“择差教育”作为一种教育阳光,唤醒他们沉睡的人生进取价值。  相似文献   

13.
“择差教育”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字眼。单从表述层面来讲,许多专家和教育人士认为,单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提法就值得推敲。但是,争议归争议,这并没有太大地影响这种教育模式的生发,在江苏、河北、江西、湖南等许多地方,“择差教育”大旗高举。“择差”到底是在哪种理念、何种方式下进行,它的生存状况到底如何?为了不再雾里看花,记者为此南下江西九江,  相似文献   

14.
教育动态     
焦点“择城”现象悄悄出现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面临一个新问题:继“择校”之后,一种“择城”现象似乎悄悄出现。据报道,河北离北京比较近的村镇都不办学校了,当地人认为,“反正年轻人都会到北京打工,孩子自然会带到北京去,那里的学校比村里的学校不知好多少倍”。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中“数学差生”的形成因素有内、外之分,内部因素有:生理、人格、学习迁移、动机、学习策略等,外部因素有:校长教育观、教师教学观、学校机制、教材等.徐向洋“择差教育”的成功给高师数学教育很多启示:要正确认识数学差生和转差工作、转差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差工作要采取正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是中国第一所“择差教育”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行走学校”。学校专收“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教师难教,家长难管的“差生”。学校以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让孩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针对“问题学生”而开设的“择差教育”训练中心和“问题学校”日益增多,它们以准军事化的管理、独特的教育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某种角度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对青少年“磨难”教育的需求。应当承认,磨难教育的积极意义是很大的,它曾是多少身处逆境者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的动力,也成就了许多伟人和伟大的事业。但这种高强度、超负荷、军事化的“磨难教育”形式是否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是否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呢?  相似文献   

18.
“六辆卡车做校舍,万里征途是课堂,专择‘差生’录取,敢于对学生体罚”,这就是被称为“中国第一所行走学校”——淮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行走学校的特色。这所特殊的学校没有教室,没有课桌,没有宿舍,学生不分年级,老师被称为“管带”,吃住都在车上。正是由于它的“另类”,才引起了人们的颇多争议。而在我眼中,“行走学校”有着其他学校所没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娱乐逗秀场     
迟 到老师:“豆豆,你为什么每天上学都迟到?”豆豆:“因为我每次走到学校门口时,都会看到一块指示牌,上面写着‘学校——慢行!’”六六大顺老师:“六乘以六等于多少?”豆豆:“大顺!”老师:“为什么?”豆豆:“大人们都说六六大顺!”七嘴八舌小明:“什么是七嘴八舌?”豆豆:“七嘴八舌就是十五个人说话。”水平太差儿子:“我们的语文老师水平太差了!”爸爸:“怎么个差法?”儿子:“她常常上课问我们问题。”◎供稿/黄潇雪广西百色市八一希望学校六(3)班(533000)●一对夫妇去巴黎旅游,要求导游带他们去一些总能看…  相似文献   

20.
眼下,社会上悄然出现一批专门招收后进生的“择差学校”,这种学校大多采用全封闭军事化管理,收取的都是一般学校不愿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