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得益于黑色人的助力,《铸剑》中复仇者眉间尺迅速成长为勇敢果决的战斗者。这一历程有力地阐发着鲁迅对孩子人格的拯救意识,也是鲁迅为了"救救孩子"而呐喊的进一步发展。眉间尺内在的精神气质与战士相通,决定着孩子的人格能够得到拯救,同时,也反映了鲁迅对战士成长的期待与肯定。  相似文献   

2.
《我的失恋》并非主要传达鲁迅对部分青年的失望,对一种消极现象的不满;也非讽刺"诗哲"徐志摩。鲁迅在该诗中运用的"猫头鹰"等"不常见的名词",在语义指趋上与"百蝶巾"等造成奇特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而且这些"不常见的名词"有冷然、怪异、鬼灵、荒诞甚至于为世俗所讨厌憎恶这一共同特点。在四节诗中的每一节都反复出现的"从此翻脸不理我"等句式,在俏皮新异之下也具有一种"反讽式"的意趣。这都表明:鲁迅的审美理想发生了迁移和变化,一种与典雅、对称、和谐、中庸和崇高的古典审美理想迥异且具有现代特性的新的审美理想出现,昭示着在美学观念上从古典向现代的某种转换。这种新的审美原则在《野草》中已经作为一种主导倾向而存在着。《野草》的写作,起因于鲁迅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全面认识,是其思想处在大搏斗大分裂的冲突状态下,寻求一种新的大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艰难痛苦的关于自我的审视和寻找过程中,由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所构成的现实关系始终是鲁迅关注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现实关系在鲁迅此时的意识观念中又具有了一种崭新的形态,它与自我始终处在一个互为制约、互相冲突的关系中。《立论》并非对某些思想意识的批判,而是鲁迅对这一现实关系重新观察的产物,是鲁迅再次观照自我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试验和探索,在其中深蕴鲁迅悲苦沉厚的人生体味和感受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重父权的特点,使以"父子冲突"为主的代际关系呈现"主奴关系"的实质,其间充满了守秩序与争自由两种诉求的背反张力,特定的社会人格的形成,需要家庭这一社会细胞的认同和涵养,在代际关系中表现为代表秩序一方的"严父"的督责,现代社会却视追求"自由"为个人的天赋权利,这种矛盾在《三十而立》中有细致入微的展现,沿小说叙事的脉络,可以深入剖析矛盾的文化渊源,揭示了现代个体健全人格确立的真正含义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蔡桂真  祝刚 《中学教育》2011,(5):58-62,91
教学中存在着和谐与冲突两种状态的二元悖论,主要表征为:"教学冲突"的缺席将教学矮化为控制与规训,教学和谐的过分膨胀造成教学的"浅表化"和"形式化",教学中和谐与冲突的割裂造成教学缺乏动力。本文在界定教学冲突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学冲突具有促进教师个体发展和教学群体发展的教育意蕴,同时认为教学和谐与冲突应保持必要的张力和双向...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鲁迅的散文诗《风筝》,不应该是他"心灵的忏悔"或严于自剖高贵品质的体现。联系鲁迅早期的"立人"主义和在五四新文化退潮后绝望的心境,梳理了《风筝》中"我"的情感逻辑,认为《风筝》旨在揭示鲁迅关于天性丧失或难以存续的绝望心理。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鲁迅小说《离婚》中的"拆灶"情节进行民俗学解读,揭示其象征意义与历史渊源,从而对《鲁迅全集》中关于"拆灶"的注释做一疏证;认为绍兴等地农村旧时的"拆灶"与河北保定乡下的"砸锅"行为,都是古代殡葬礼俗中"人死而毁其灶"的变相残留。  相似文献   

7.
出于友谊和同情,鲁迅于1933年1月下旬开始为黎烈文主编的《申报》副刊《自由谈》投稿。其时,热河战役爆发,各种言论层出不穷,鲁迅在对一些文人的错误言行进行批判的同时,转弯抹角地批判了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邵洵美却在《文人无行》中说当时的文人是"没有职业才做文人的",并且"这般东西便永远在文坛里胡闹"。对于邵洵美这种为国民党"帮闲"的行为,鲁迅作《各种捐班》《登龙术拾遗》进行还击:骂邵洵美为"捐班文人"、"盛家赘婿"。结合鲁迅骂邵洵美可以知道,鲁迅骂人具有以下特点:(一)奋起还击,(二)并不主张"扑灭‘漫骂’",(三)"砭锢弊常取类型",(四)"以一击制敌人的死命"。为了正确地理解、评价鲁迅的这类骂人杂文,我们有必要采取业余和专业两种读法。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时代代与代之间的公平与和谐问题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笔者试图从传统文化视角探讨代际公平与和谐,寻求代际公平与和谐的人性基础。警示人们关注代际公平,化解代际伦理冲突,追求人类社会的终极和谐与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文章在梳理近百年以来学界对《孔乙己》主题归纳的基础上,将其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通过揭示《孔乙己》的主旨在于揭露抨击"看客吃人"的现象,得出"看客"扮演着悲情刽子手的角色,进而深入探讨其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并具体分析其"看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骨》是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在对待中美文化差异的问题上,老一辈华人与下一代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产生各种代际冲突,形成了巨大代沟。基于此,本文从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代际冲突理论出发,通过对代际冲突产生的内在根源和外在显现两方面剖析,阐述第一代在美"时间上的移民"与第二代在美"空间上的移民"之间的代际冲突问题,对其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力图再现早期华裔移民在美的艰难生存处境和奋斗历程,从而为代际冲突的解决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更充分地挖掘小说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娟 《考试周刊》2009,(7):239-240
代际道德冲突是现代社会非常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代际道德冲突的原因解析是化解亲子冲突的重要前提。导致代际道德冲突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角色不同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二)价值观冲突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三)利益冲突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四)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五)文化反哺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六)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加剧了代际道德冲突。只有找到代际道德冲突的原因,才能在代际道德冲突中利用教育学原理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化解代际冲突,发展孩子的道德水平,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刘伟林的《秘密》是篇很有意味的小说。《秘密》的真正意味并不在"秘密"本身,而是"秘密"背后的女性心理。母亲和姐姐的冲突,并非简单的家庭伦理冲突,而是隐含着特殊的女性心理。作者讲述母亲的"秘密"是假,真正的用意恰恰在于表现姐姐心理的成长过程,而这个过程既是独特的,又富有一般性意义,因此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汪晖近期鲁迅思想研究涵摄了启蒙、文学、革命这三个在20世纪具有根本性的议题。其思路既延续着《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又与早年著作《反抗绝望》遥相呼应。通过对"正信"、"本根"、"心声"、"内曜"以及联系这些名词对鲁迅文学的解读,汪晖触探到了鲁迅思想坚实的内核,发掘出了内在于中国历史的现代性主体。现代性主体的展开最终呈现为"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悖论姿态。  相似文献   

14.
邬姝丽  张璐 《海外英语》2014,(13):255-256
代际冲突是指两代人因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差异而结成的矛盾关系,俗称为"代沟"。该文基于Rahim提出的冲突管理办法中五种经典模式,以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中所出现的代际冲突为例,分析集体主义文化下五对父子如何解决冲突并做到有效沟通。该文分析不仅体现如何有效解决代际冲突,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5.
散文诗《野草》集中浓缩着鲁迅的哲学思想,与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思维的律动上有着某种"对话性",但其中更不乏鲁迅式"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通过对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作整体性的回顾与阐释后,不难从中找到它与鲁迅思想模式下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共通性——人类存在的"虚无—价值"命题。而《野草》正是从体认虚无、搏击虚无、超越虚无三个方面对鲁迅思想模式下的存在主义哲学进行了含蓄而深刻的阐释。在这一思维律动过程中,挖掘出属于鲁迅式的"存在主义哲学因子",从而完成对鲁迅《野草》哲学审美的巡礼过程。  相似文献   

16.
张晓梅 《文教资料》2010,(19):15-17
《祝福》是鲁迅进入"彷徨"时期创作的第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意义被人们对祥林嫂命运的热情阐释所遮蔽。鲁迅通过"我"回答祥林嫂"疑惑"的心理细致描绘,解剖了现代启蒙者灵魂的矛盾与痛楚,揭示了"真诚"存在的不可能和"谎言"存在的必然,由此对"说"产生了道德恐惧。  相似文献   

17.
鲁迅杂文的部分篇什或驳斥"厌女文化",为女性辩诬和正名,或揭示对女性身体和精神的"规训"机制,呈现出与当代女性主义立场一定程度的契合;而鲁迅小说中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承载负面意义的女性形象则渗透着父权文化的评判标准,提示着鲁迅小说与女性主义立场的分殊和在审美方面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王尧  杨俊国 《林区教学》2010,(12):27-28
《乐记》是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经典之作。《乐记》凝结着中国先哲的智慧,它丰富的内涵,穿越时空隧道,在当代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乐记》的内在灵魂就是"和"。中国先哲强调三种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乐记》中所揭示的音乐的社会功能、和谐的内涵与步入和谐的路径,对我们当今弘扬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民国成立后的共和危机下,鲁迅开始"呐喊"。1924年开始的"彷徨",并没有阻止其重新以精神之"诚"展开对"伪士"的批判。《肥皂》是鲁迅1924年小说创作的封笔之作,也是本年四篇小说中创作后惟一在北京发表且发表最快的一篇。它以国粹家提倡"孝道"这一国粹为中心,通过对其精神状态的全知透视,揭示所谓"孝道"的实际和"伪士"的假面,提供了鲁迅以精神之"诚"改造国民精神以"立人"的执着追求轨迹。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反抗哲学"与佛文化"勇猛精进"精神的关系体现在:"慈悲"并不排斥反抗,"精进"包含着斗争。鲁迅的"反抗哲学"包括:反抗专制,反抗苦难,反抗庸众,反抗虚无。鲁迅的"反抗哲学"具有下列鲜明特征:在立场上,坚定、鲜明;在感情上,真挚强烈,爱憎分明;在态度上,坚决果敢,是非清楚,旗帜鲜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