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四川话的“拿给”兼表给予、使役、被动,因句式演变发生了语法化,经历了给予→使役→被动的语法化过程.而普通话“拿给”却没有发生语法化.本文主要探究普通话和四川话的“拿给”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从四川话“拿给”的语法化机制入手,运用历时择一原理对这一差异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性”和“X性”的历时平面的考察和共时平面的分析发现:(1)“性”的语法化路线为:实词→实语素→准后缀,焦点标记;(2)发现“X性”是一种融词汇单位、语法形式于一身的特殊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3.
如同的语法化经过了如……同→如同的发展过程,句法结构和语义的改变是如同语法化的主要因素,如同语法化的过程还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双音化趋势、语言省力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4.
汉语语法系统中,不同的语法形式之间往往表现出语法化程度的差异,有些语法形式已充分语法化,有些则呈现为不足语法化。通过“X着”的词汇化和“V得/不C”句式的语法化的过程,可以分析语法化的动因、重要特征、进程和前景。  相似文献   

5.
近代汉语被动标记“吃”与“被”、“叫”、“让”、“给”等被动标记语音发展方向迥异,汉语方言和人类语言被动标记的共性也表明了“吃”在清代突然消失存在某种语音动因,这种语音动因体现了语音在语法化过程中的制约和选择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语言的形式和内容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语言大多有一定的词汇、结构及规则,即“词汇和语法规则”。不同的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有不同的特点,有的甚至大相径庭。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的差异即是如此。但是,如果我们仅从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差异这一角度来从事英语教学,就无法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英语的实质,从而很难达到熟练运用的水平。这是因为,词汇和语法结构只是语言的外部显性特征,是语言的形式,而语法的内容实质在于它是人类社会文化、思想情感等意识形态的载体。“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具有社会性,它从各个方…  相似文献   

7.
情态的语法标记形式具有跨语言上的不同,情态化手段也具有跨语言的差异。以情态概念的语义核心"可能性"为基础基于英汉跨语言差异对汉语的隐性情态化手段进行分析,可以显示英汉情态翻译和语言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情态表达系统差异,为情态范畴的跨语言共通提供了语义上的连接纽带。  相似文献   

8.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汉语词汇语法化的演变使汉语中产生了一批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虚词。“不成”是近代汉语中新兴的一个语言成分,其最初由偏正词组演变为表反诘的副词,又进一步演变为语气助词。①本文拟就其由词汇成分演变为语法成分这一语法化现象作一些考察和探讨。一、第一次语法化——由偏正词组到反诘副词  虚词一般是由实词转变来的,复音虚词的形成也多与实词的虚化有密切的关系。从汉语典籍记载的语言事实来看,“不成”在唐代以前尚是一个松散的偏正结构,表示各种否定的动作和状态。如:…  相似文献   

9.
动词“使劲”原本是个动词,表示“用较大的力气”,它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语法化,表示多种副词意义。与“使劲”同义的动词“用力”和“用劲”也曾不同程度地发生类似的变化,它们具有相同的语法化过程、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0.
语法化顺序和二语习得顺序都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语法化的研究成果来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文章以“所”字的语法化为例,试图说明语法化研究成果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价值。文章首先回顾了“所”字研究的历史,分析了“所”字的语法化过程,然后进一步探讨了语法化研究成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文章提出:语法化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语法项目排序的合理化,使语法要点的解释更加清晰,而且还有利于打通古今,使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教学相互连接,从而最终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比分析了"有"与"have"的语法化进程,发现"有"与"have"作为完成体标记的语法化具有跨语言意义的共性发展规律,即从领有动词到完成体标记的语法化。通过对汉英"有"与"have"的对比,发现由于其语言类型的不同表现出了语法化程度和范围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通过对反义复合词“横竖”的语法化阐述,推导出其语法化的路径,弄清其认知机制。主要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角度来观察该词的语法化。副词“横竖”已基本完成了其语法化过程,已进入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中,隐喻和转喻在该词的词汇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副词“马上”的产生与古代通信的发展关系密切,可能的发展过程是:马上(马背上)→马上差人+VP(差遣人员骑在马上传递信息)→马上(差人)+VP→马上+VP→马上飞递→马上(时间副词)。“马上”由方位词组演变为副词的语法化过程可以说是→个词组特性不断弱化以至最终消失的过程。同时,通过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把副词“马上”的产生时间由元代推后到清朝中后期,纠正了前人和某些大型语文工具书的失误。  相似文献   

14.
“师”的语法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对“教师”的构词方式,历来有不同的观点。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由于语法化的程度不同,“教师”一词在连接“传授专门知识的人”与“掌握某种专门技艺的人”之间起着重要作用于。因此,“教师”的构词方式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15.
趋向动词“起来”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语法化过程,从一个实词逐渐虚化为现代汉语中表示动词或形容词时体的重要标记。“起来”的语法化既是实词虚化的过程,也是“起来”与其它语言单位组合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语言具有象征性特征”和“语法结构是基于使用的模型”是认知语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认知语法形成了与主流语言学完全不同的语言观:一、语法和语义是不可分割的;二、词汇和语法构成一个连续统;三、语言知识来自于语言的实际运用,不存在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语法化世界词库》一书总结了数百条语法化路径,以此揭示不同文化背后人类行为模式的共性。文章主要从汉语角度就《语法化世界词库》一书中总结的数词"one、two、three"的语法化路径进行讨论,广泛搜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有关数词语法化的语例,来检验汉语数词是否有符合人类语言演变的特征。通过各种语料表明,汉语中的数词语法化有符合人类语言演变的共性特性,而作为分析型语言的汉语也有其自身的类型特征。  相似文献   

18.
Chomsky的“普遍语法”假说认为人一生下来头脑中就存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语言学习机制(LAD)即“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人类语言的通则,它规定了人类语言可能的范围。“普遍语法”有一定的认知心理学基础,认知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论,原型说和图式理论证实了“普遍语法”的先天性和普遍性。然而“普遍语法”的“语言能力”先天预成等观点却与认知心理学思想相违背。  相似文献   

19.
反语是语用语法化和反语语用认知机制结相互作用的结果.文章旨在探究语法化和反语语用认知机制.并用它们来分析反语的产生的动因.反语的语法化是一种很难具体化的语法化现象,它更不能像常规语法化那样固化为一定的表现形式.因为反语语法化受很多动态变量的制约,这里有语言变量,也有非语言变量.这一切都是人类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表达过程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和”类虚词的语法化研究是个热点.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解释了“跟”语法化的动因:“跟”的句法条件和语义特征为其语法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但诱发“跟”发生语法化的动因是一个概念实体邻近另一个概念实体而产生的语义联想,在联想的过程中,人类的认知工具——转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