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简牍时代,“尺牍”本指书写的物质材料和形制,并非一种文体概念。它是纵长为秦汉一尺(约23公分)左右、以木质薄片为主的牍版,适于书写连续几行、有一定篇幅的内容。作为秦汉时期常见易得的书写用具,尺牍被广泛用于官方行政和士民生活,书写各种文书等大量日常文献,以及私人书信。尺牍书信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比较自由、随意的书写风格,在后来文人的频繁使用中,文辞与书写艺术相结合,使之成为与文书实用书写相对的书法演化线索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共环县县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近来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文件起草、阅签、书写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在文件的起草、阅签中一律使用碳素或蓝黑墨水,严禁使用铅笔、红笔、纯蓝笔、圆珠笔等书写阅签文件,对于书写不规范的文件材料,要予以补改,重新归档,有效地规范了文件材料的书写工作,确保了归档案卷质量。环县重视文件起草、阅签、书写工作@牛九堂  相似文献   

3.
在以竹筒木牍为书写材料的千百年间,我国人民不断摸索总结,既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要求的编联、书写道路,又对后世书籍的剪切、排版、印刷、装订以及文章体裁、行文规则等等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还是我们今天从事图书资料工作的同仁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知识之一。“杀青”或以为用火炙干简牍,或以为文章书籍写定收笔不再改易。秦汉简牍实物所载文字字体有篆书、隶书、草书、古文。木牍书写前似曾用一种特殊液体涂抹,用以防潮、易于受墨而不致晕染。  相似文献   

4.
历史题材是文艺创作喜好的题材,影视艺术创作也不例外。当下历史题材纪录片与电视节目的火热,是一百多年以来历史影像书写发展的必然结果。审视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影像书写发展历程,可发现其在观念、媒介、方法三个方面都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5.
武俊叶 《中国广播》2013,(11):70-72
新闻战线在深化“走转改”中,追求短、实、新,力避假、长、空。把“短”浓缩在“走转改”的精华中,把“实”凝结在“走转改”的主干上;把“新’’书写在“走转改”的大道上。在“走转改”中体现“短、实、新”,在“短、实、新”中深化“走转改”。  相似文献   

6.
晚清之际,从书籍到报刊的媒介转型开启了文人书写语言的雅俗转型,并对后世的文人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漫长的典籍媒介时代,中国文人在书写实践中形成了“趋雅避俗”的价值观念,且一直规范指导着文人群体的日常书写行为,然而报章媒介的崛起催生了“去文返质”的通俗白话书写。为了改变典雅书写的惯习,坚持通俗化书写的文人群体以“信息传递观”为文人的典雅化书写祛魅,同时将通俗化白话语言与民众启蒙、开启文明等理念相勾连,为通俗化书写正名,推动了书写观念的转型和价值信仰的革命。本文采用文化心理学方法,剖析晚清文人在媒介转型和雅俗之辩中的书写选择、身心阵痛,并尝试对人类历史中媒介、语言与文人之关系作出诠释性理解。  相似文献   

7.
中国台湾电影正处于类型突破与创新的阶段,而疾病书写在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台湾爱情片中逐渐凸显。其一,疾病书写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既是情节推进的动因又促进了中国台湾爱情片“悲喜两极”情动模式的形成;其二,疾病作为一种身体表征,完成病痛体验的视觉化描绘的同时,也进行了身体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其三,疾病作为一种容器,既表现情感与欲望的畸变心理,又承载着对社会文化的质询。总之,疾病书写为中国台湾爱情片的类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张颖 《大观周刊》2012,(35):201-201
早期阅读是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其中包括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愿意阅读图书和辨认文字,掌握一定的阅读和书写的准备技能等。因此说,早期阅读是幼儿语言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部分,对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那么如何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其阅读能力呢?在几年的幼教实践和探索中,谈谈本人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8,(2)
随着新闻业生产实践与传播生态的变革,事实真相迷离下的新闻从业者书写权力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54位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发现,在充满不确定性、主观性的后真相语境中,新闻实践中的书写主体、书写规则、书写话语等逐渐突破传统新闻生产惯习,书写权力成为争夺焦点并主导着新闻生产传播。新闻业边界的模糊带来新闻书写主体的多元化,新闻从业者与公众共同参与新闻实践;媒介组织的社会化对传统新闻选择与编辑标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新闻生产中的书写规则被不断改写;随着新闻视觉化表达的兴起,颠覆了组织化新闻生产中新闻话语的独白式、单一同质性,新闻书写话语逐渐呈现出互动交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清末到五四时期国内外的各种政治、文化和文学派别,出于不同的目的,主要通过纸媒描绘与书写了正面的与负面的两大类中国形象,并传播和扩散开来。在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剧烈的时代,这些中国国家形象的书写与传播构成了中国语境的一部分,并极大影响了社会与文化的变革,从总体上激发了民族国家关怀和以救亡与启蒙为表征的民族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1.
柏振平  张桂华 《传媒》2024,(7):40-42+44
生态纪录片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领域探索历程和发展成就的“展演场”,影像化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理念与价值取向。我国纪录片的生态书写范式转向既与生态观念变迁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也是回应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话语权和价值观传播等方面的时代呼唤,表现为客观影像叙事、主观情感投射和大国形象建构的逻辑范式。探索新时代我国纪录片生态书写的内在逻辑范式,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理念阐释与实践成果展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末到五四时期国内外的各种政治、文化和文学派别,出于不同的目的,主要通过纸媒描绘与书写了正面的与负面的两大类中国形象,并传播和扩散开来.在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剧烈的时代,这些中国国家形象的书写与传播构成了中国语境的一部分,并极大影响了社会与文化的变革,从总体上激发了民族国家关怀和以救亡与启蒙为表征的民族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3.
我们通常不觉得,从发出不同的声音到书写各种标示,再到各种表情和动作,所有的信息传播都必须依赖这些符号。大家认同某种符号代表什么意思,才可能进行信息的传播和理解。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这些是传播学研究的基础。本文讨论的便是这些问题。以前这些只是语言学研究的,我们现在的研究角度不同,是从信息传播的角度,于是符号必须与意义相联,语言的发展与传播的关系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4.
袁正明  苏春梅 《编辑学报》2002,14(6):451-453
针对目前中国人姓名书写、拼写、著录方式混乱的问题,阐明制定<中国人名书写及汉语拼音拼写规则>国家标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面对中国人名姓前名后书写顺序受到的挑战、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的规定受到的冲击、国家现行的有关中国人名拼写的规范及综合标准存在的不足,为维护国家的尊严,结束目前中国人名书写、拼写、著录方式的混乱局面,应尽快制定<中国人名书写及汉语拼音拼写规则>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5.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是近年来由著名学者、文学史专家杨义先生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是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写文学史”讨论之后,又一次意义重大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史书写的反思和探索,也是中国文学研究界对“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过程的重新梳理和认知,以及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文学研究者面对世纪之初“全球化”潮流的沉着、睿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我国正式有了微电影广告,从此,这种新型的广告营销方式在互联网上走红。微电影广告书写着青年亚文化,本文从书写主题、书写缘由、书写影响等三个方面阐述这个主题,从而让受众更加了解微电影广告和青年亚文化,从而达到主流文化对亚文化包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王充闾的<张学良人格图谱>,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以独特视觉,书写民族英雄、世纪老人张学良传奇一生的史学佳品.  相似文献   

18.
民族志与纪录片看似两个不相干的概念,在记录性、真实性、表达性与实践性等横向质素和理论进路的纵向发展上存在着深入的契合,以民族志的写作诉求为诉求,以纪录片的制作手段为手段,可以构成影像志的基本内核.在影像志的书写与制作过程中,影像不但充当记录工具,还作为研究方法,不但作为实践过程,还作为独立的作品呈现,在客观记录的同时,做到诚实表达,由此决定了影像在民族志书写中的功能与定位.  相似文献   

19.
以往对清朝诰命、敕命这类封赠文书的研究或较为抽象,且仅涉及相关制度在某一时间点的形态,或虽具体,却少见个案所处的历史脉络。因希望立体、生动地展示清朝的诰敕,故以世祖、圣祖、世宗三朝为时限,既研究诰敕制度的变迁,又呈现诰敕授予的趋势。由此发现,多民族的清朝有意以多种语言书写诰敕;在政局紧张时大量颁发以笼络人心,局势缓和后则修改制度、少量颁给以减少拥有者,以使诰敕珍贵;诰敕是清朝重要的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20.
骆华伟 《大观周刊》2012,(2):150-150,147
目前中学生书写水平在不断下降,书写不规范,潦草丑陋现象比较严重。书写教学开始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初中语文教材中也体现了阶段性的书写教学点。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却形式化,有的做了很多,但收效甚微。如何把书写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如何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本文试图从目前师生的书写现状入手,以作者近年的实践,探讨书写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注意点,希望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