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网络技术已对社会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在网络文化形成过程中,人们依托网络平台进行思想交流,在焦点事件刺激下逐渐形成差异化的社会认同和处世心态。在这些变化里也透显出一定程度的群体心理极化趋势。根据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这种由群体心理极化增加的文化风险,形成了新的文化安全问题。本文以一种检视的视角审视流行的"屌丝文化",通过分析极化心理的表征及文化形成中的媒介环境影响,试图找寻疏解极化心理的路径,进而解决文化风险引发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
读者来信     
《网络传播》2007,(7):4-5
法制与公民意识是健康网络文化的基石 作为文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沈杰先生曾经这样定义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中,进行工作、交往、学习、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  相似文献   

3.
张坤 《东南传播》2011,(2):49-51
本文以"小月月事件"为案例,分析了网络受众在此类网络低俗文化传播中所呈现出的心理状态.文章认为,网络自身的低门槛准入特点为网络低俗文化在网上广为传播提供便利.网络受众的多样性致使不同心理状态的出现,具体呈现为:网络受众的猎奇心理、求真参与心理以及从众空虚心理.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大众使用新媒体提供了诸多方便。作为新媒体传播衍生品的网络流行语随之也愈发盛行,它不仅反映了当下大众的传播动机与传播心态,更折射出大众的信息需求类型。本文以网络空间较为火爆的流行语"主要看气质"为例,分析人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5.
基于网络匿名的判断,大学生上网时易呈现出攻击心理、从众心理和狂欢心理等匿名心态。网络实名制的推广能有效地规避这些上网心态,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具体来看,网络实名制可以实现对于大学生网络自律的技术补充;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言行;促进大学生网络传播行为的现实化回归。  相似文献   

6.
网络流行体特指在网络交际中出现的,具有特定词汇、句式或韵律特征,并表现出特定风格的网络语言形式。它是近年来网络语言中兴起的新的语言现象。网络流行体作为网民娱乐大众、宣泄情绪、表达意见的一种网络语言形式,势必会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契合。本文主要就网络流行体的"调侃"功能进行分析,并进而透视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上网人数的增加使得网络社交的方式更加多元。表情包因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在网络人际交流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些年"佛系"网络热词借助表情包迅速传播的现象也蔚然成风,其流行原因是个体性格、社交媒介与心态转变等因素作用的结果。当下的网民愈发倾向于用非语言的形式来抒发情感,也印证了其是网民的心态表征。此外,该现象在传播的过程中,亦发生了诸多"转义"现象,而透视其背后的社交使用与社会文化,可对这一现象起到辩证分析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林纲 《传媒观察》2021,(2):62-67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促使网络称谓语也得以快速更迭.近日,网络新兴称谓语"打工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既有空位又有骨架的词语模槽"XX人"."XX人"往往产生于某种具体事件中,突出群体性特征.受语言模因传播机制和网络社会文化心理影响,网络称谓语在原有交际定位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调侃自嘲、乐观自励、身份认同、嘲讽否定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丧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它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反映出当前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和戏虐心态。青年"丧文化"的风格符号主要包含了图文表情、网络事件和商品消费。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大众共创、游戏心态、商业塑行等新的风格转向,弱化甚至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理论倡导的"抵抗"和"收编"。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协商中逐渐发展,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协商对话,参与社会文化的版图重构,为了解当今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多元的、开放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从2013年薄熙来案在微博直播庭审,到2016年初"快播"案在各大媒体平台上的直播庭审,网络庭审直播这一新的司法实践越来越为公众所熟知。本文在梳理网络庭审直播内涵和基本呈现方式的基础上,以"快播"案的庭审直播为例分析其舆论传播的模式。继而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移动终端的普及、观者心态下的后现代文化狂欢两个角度分析其产生机制,再从主体、客体、本体、载体四个方面分析了其中舆论的特点。最后对直播庭审的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平衡做了简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王琦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136-138
小众文化作为一种普遍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文化结构中必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众文化的产生发展由来已久,但是在互联网主宰的今天,网络成为其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环境下的小众文化,其形成发展受网络人群分化的推动,而匿名性也在人与人的沟通、归属感的形成中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同的存在环境也使得网络上的小众文化构建了其独特的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王帆  冉华 《新闻世界》2014,(4):282-283
网络热词“女汉子”是在自媒体时代和传播娱乐化倾向日趋明显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它标志着女性意识在新兴的媒介时代的再次觉醒,具有深刻的文化语义和传播学意义。本文从分析当下的社会心态出发,发现其中暗含态度的积极表态,既彰显了该热词的传播学价值,又明言了它具有的深层次的文化心理隐忧。论题以此作为结论提供给相关研究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水军"的形成,网络环境及社会环境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在发挥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负面作用和影响也愈发堪忧.本文主要检视梳理"网络水军"的形成过程、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网络水军"问题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4.
网络影评的话语暴力及其权力运作的生产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网络影评的话语暴力,是指在当今中国较为严重的权力寻租与话语暴力氛围下,通过网络媒介得以生存和发展,并对电影作品或电影人采取僭越一般价值尺度、道德底线甚至法律基准的评判、指责甚或辱骂的各种言论。迄今为止,学术界、传媒界和网络媒体本身已经对此现象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从社会历史与文化心理的角度,深入阐发网络影评话语暴力的生产机制,揭示网络影评话语暴力沿袭"文革"破坏遗风与民间造反心理,借助瞬间感性体验与极端民族情绪得以滋生,并从根本上依附于政治与资本的双重权力运作特征,无疑对当今中国的电影批评、网络发展及媒介文化建设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当下十分流行的"网络自拍"现象进行剖析。首先对"网络文化"和"网络自拍"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从技术革新、人与网络文化的互动、心理诉求等方面分析它出现的原因,然后从隐私暴露、色情化倾向等方面分析潜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要通过不断引导来推动网络自拍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这一新兴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16.
程名 《东南传播》2012,(9):69-71
网络传播的社会本质特征是社群化。社群化传播塑造了特定网络空间的归属感并促进了后现代的"地区性"文化的形成。地区性文化塑造了网络空间结构,而网络空间的特定结构方式促进了网络民俗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2016年被称作"网络直播元年"。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互动模式,网络直播已站在了当下互联网的风口上,在2015年即达到了90亿的市场规模。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论的视角,为理解网络主播如何在直播场域中以符合当下社会情况的生存心态进行社会资本的积累,并进一步将其转化为更有效的经济资本,提供了理论解释。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未来的网络直播应走向有个人时尚分辨度、有实质,并能真正戳中网络"痛点"的内容营销模式,才能使主播更好地完成社会资本的积累及兑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助"贾君鹏事件"这一网络流行文化的典型,探析受众对网络流行文化的接收过程,从受众心理层面揭示网络流行文化的形成原因,以期能为正确引导网络文化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许可心  王彦丰 《今传媒》2020,29(3):80-82
"丧文化"是一种由新媒体平台承载传播,在当代"90后"青年中盛行的带有颓废、悲伤、绝望等情绪色彩的青年网络亚文化,它反映出一种青年人所共有的精神特质。其广泛流行的背后既隐藏着一系列现实因素,又存在着多种心理诱因。如何理性审视"丧文化"的快速生长,探求社会飞速发展下青年人心态变化的根源,积极寻找"丧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结合点,以主流引支流,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网络参与扩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它正在重新建构人们的集合形态.网络参与形成了虚拟共同体,本研究认为,网络实现了多元文化社会,实现了以"我们"为标识的虚拟政治话语,这些"我们"是以政治派系进行区分的,新的媒介技术拓展了人们的社会身份建构方式,形成网络参与的差异化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