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本中的误译案例,指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不同译者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译者认知层次的差异等是造成误译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对《道德经》复译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精准理解源语文本、灵活使用译语表达、有效再现文化意象等,以期为将来翻译《道德经》和其他中华文化典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理雅各和韦利是19世纪和20世纪英国汉学界的阶段性代表人物,标志着英国“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的历史过渡。从翻译生态伦理的综观视角,细读两位汉学家的《道德经》译本,主动把握传播中国文化的诠释权与话语权,实现典籍英译研究历史性与现代性的交互嬗变,在弥散性与散点式的翻译生态链中,促成“译者—译境—译文”的融合迭新,在新文科背景下合理拓展《道德经》英译的研究边界。  相似文献   

3.
符蓉  关昕 《现代语文》2014,(4):153-154
典籍翻译表现出明显的伦理特征。"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有着丰富深刻的哲学内涵。本文从翻译伦理视角研究《道德经》中"道"的翻译,发现译者的伦理取向对其翻译行为有重要影响。翻译伦理研究对提高典籍翻译质量和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慧芬 《考试周刊》2015,(47):21-22
在影响翻译实践的诸多因素中,翻译目的对翻译结果影响甚大。同一原文,因不同的翻译目的而形成译本的多样化。文章选取《道德经》的第一章的四个著名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译者的不同翻译目的如何影响翻译策略及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关照程度,从而最终形成《道德经》译本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廉蕊霞  蔺志渊 《海外英语》2022,(11):26-27+38
“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是生态翻译学者在翻译过程中持有的基本原则,认为翻译是译者选择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行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整体主义”生态科学角度出发,运用三维转换方法,完成对最终译文的选择和目的语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运用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选择理论,探讨在太极拳英译中,译者如何通过策略选择和方法运用,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理想翻译作品,旨在使太极文化能够在世界各国的生态文化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是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其研究注意两方面的内容,即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公示语具有显示、提示、指示、警告等功能,被誉为“城市的名片”。本文以西安市公示语翻译资料为研究素材,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具体分析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如何指导公示语英译,译者在转换过程中如何在考虑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下采用有效的翻译手段做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公示语译文。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生态和谐和伦理冲突在莫言作品中有着深刻的表现力。本文从乡土情结、隐喻中的伦理和生态翻译多角度,对比分析莫言的《丰乳肥臀》和葛浩文的译本,探析文学、语言、文化在作品中的体现及译者如何再现,以期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通过对中国先秦老子《道德经》的Aleister Crowley英译本的讨论,谈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体现在译者的取向和译者具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译者在一定程度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去传达自己的理解,综合读者接受、译入语文化需求等各方面的因素,整合自身文化修养、语言能力,将译文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9.
翻译伦理研究应该区分翻译的伦理与伦理的翻译两个概念。翻译伦理是对翻译活动本质的哲学思考。翻译的伦理与语言伦理相关联,其目标在于尊重异质的文化他者,保留原语中异的文化特征,从而在丰富目的语的同时,实现原作的重生。伦理翻译是指翻译活动中译者由于在内在伦理或社会主流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下,对文本中伦理关涉因素的"改写"。它是"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翻译策略的影响,体现的是译者的主体伦理。  相似文献   

10.
生态翻译学以“文本生命”“译者生存”“翻译生态”为内核,为译者提供了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方法论。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以二十四节气代表色为案例,对比传统色彩词汇的不同英译版本,从“三维转换”角度提出合理翻译建议,以期为色彩词英译提供不同思路。研究发现,在色彩词的英译过程中,重视语言、文化、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有助于展现源语词汇的意义及文化背景,促进目的语读者理解,从而推动文化交流传播。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民族语言的教育。京族文化传承的困境和任务呼唤京语教育的实施。作为回应,应在传承京族文化的目标下,发展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通识型和研究型并行的京语教育,培养更多能掌握京语的京族文化传承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根据献考察了中国古代论中境,境界和意境的含义,认为境与境界有时大致等同,境有时包含意境在内,但境界与意境并不就是一回事情。确立意境的基本含义颇为重要,古代常有用意境一词而言。意境仅在作品,境,境界又每在作品之外,甚至学之外。  相似文献   

13.
汉景殿考     
腾冲"汉景殿",有说祀汉景帝,有说祀蒙世隆,作者考释实祀元代大理路第九代总管段功,以《滇志》和腾冲下绮罗《汉景本末碑记》为证。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 ,中国的《三字经》曾在日本广为流传。受其影响 ,日本人也编写了以《本朝三字经》为代表的众多《三字经》仿制本。《本朝三字经》内容丰富 ,既叙述了日本的地理人文特点和历代治乱之迹 ,又歌颂了历代天皇的“文治武功” ,还对其他各类历史人物作了不同评价。因此 ,该书受到普遍欢迎 ,销路日畅 ,一版再版 ,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15.
"宜荆荆"三地地理相近、具有独特的地缘文化;人文血脉相融相亲;行政区划联系紧密;经济文化发展相似;民俗民风趋同。自古以来,三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渊源流长,具有历史文化同源的特质。拟根据考古遗存,历史文献等史料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论证"宜荆荆"三地合作的历史依据和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6.
俞樾时代的诂经精舍在延续朴学传统,造就学术人才上所起的成绩是不可否认的,但其内部发生着种种衍变。一方面书院与科举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另一方面则加重了文学色彩,词章与学术渐趋分途,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的教学与研究。前者可以从社会思想变迁史的角度来理解,后者应归因于俞樾本人对文学,对才情的一贯喜好与重视。  相似文献   

17.
《孝经》在汉代地位的上升与《孝经纬》的宣传密不可分,同时《孝经.感应章》中的"孝感"理论也为《孝经纬》的造作提供了指导思想,使其既符合汉代解经原则,又不偏离阐发孝道的宗旨。《孝经纬》对《孝经》中孝道思想的阐发,也体现了《孝经纬》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8.
望京楼是繁盛于宋代的一种建筑,它的修建是末人表达忠节的一种方式,体现出他们对君臣关系的重视。望京还与国运兴衰、民族存亡紧相关连。望京现象也反映了宋人对贬谪的惧怕,对京职的留恋,对中原化的眷恋和对落后地区的畏惧与鄙视。  相似文献   

19.
在"数量短语+竟+动"句式中,当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完成了时,"竟"介绍给数量短语的主观量为主观小量;当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未完成时,"竟"介绍给数量短语的主观量为主观大量.在"数量短语+竟+形"句式中,如果"竟"后接的形容词部分的含义为肯定正方向形容词的,则"竟"介绍给数量短语的主观量为主观小量;如果"竟"后接的形容词部分的含义为否定正方向形容词或肯定负方向形容词的,则"竟"介绍给数量短语的主观量为主观大量.  相似文献   

20.
"敬"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尤其是在宋明理学中成为心性修养的重要方法,考察其嬗变的历程有助于在坚实的历史根基上把握"敬"的思想,文章以先秦至宋明为探讨范围,通过对不同时期"敬"思想的考察和解读,从而厘清"敬"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