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刊1997年第8期刊登了劳庆元老师撰写的《为什么会出现三个不同的余数》一文,研读后受益非浅,但又觉言犹未尽。在此,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并就教于广大同仁及原作者。原题为:“植树节,校方交给三年级种树105棵,三年级共有3个班,每班选15位小朋友种树,问平均每位小朋友种树多少棵?还剩多少棵?”“劳文”列举了三种不同的解法:  相似文献   

2.
上学期,对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作了一些调查。在一所学校二年级,出了下列一组题进行测验:1.二年级同学栽了9行树苗,每行有6棵,一共栽了多少棵? 2.二年级同学栽了45棵树苗,每行有6棵,一共栽了几行? 3.一年级同学栽了26棵树苗,比3年级同学少栽20棵,二年级同学栽了多少棵? 4.二年级同学栽了9行树苗,一年级同学比二年级同学少栽6行,两个年级的同学一共栽了几行? 48名学生列式情况为:  相似文献   

3.
拜读了贵刊1997年第8期问题研究的《为什么会出现三个不同的余数》一文,颇觉有趣。为此,对刊中的三种解答方法作了如下研究。根据原文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分析可知,是一道等分而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题目是将105棵树平均分给三个班的(15×3=45位)小朋友种,即把105平均分成45份,正确的算式应是③105÷(15×3)=105÷45=2(棵)……15(棵),那么①105÷3÷15=35÷15=2(棵)……5(棵)和②105÷15÷3=7÷3=2  相似文献   

4.
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第五册40页例1 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定向探索。一、确定目标,激发兴趣。教师出示复习题: 1.口算:①今年三年级学生植树420棵,四年级学生植树500棵,两个年级的学生共植树多少棵?②商店里有电视机91台,已卖出34台,还剩多少台?③一筐苹果重25公斤,3筐苹果一共重多少公斤?  相似文献   

5.
请先看学生解题中的两个例子: 1.“四年级同学拾柴220千克,三年级同学拾柴202千克。三年级同学再拾多少千克就跟四年级同学拾的一样多?”(六年制第四册第46页第14题) 几位同学把题目看了又看,不知如何做。下课后,我把这几位同学请到面前,把问句改成“四年级同学拾柴比三年级多多少”、“三年级同学拾柴比四年级少多少”、“两个年级拾柴相差多少”,问学生会不会做,同学们不约而同回答:“会做。”2.一位老师教学两次归一应用题:“一个林场用喷雾器给树喷药,2台喷雾器4小时喷100棵。照这样计算,5台喷雾器6小时可以喷多少棵?”(六年制第九册第45页例  相似文献   

6.
一次,我听一位年轻女老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老师的教学预案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酒店门口挂着一串灯笼,依次是红、黄、蓝、红、黄、蓝……可酒店门口的一辆汽车挡住了一部分,只露出6个,小朋友猜猜,这串灯笼接下去是什么颜色,一共大约有多少个?坐在我旁边的一位男生第一个站起来说: “老师,我知道  相似文献   

7.
正人教版修订教材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学习内容由三年级上册下移到了二年级下册。二年级的学生会如何理解这一学习内容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研讨。一、研讨情况在对教材进行研读之后,我们发现,教材在编排时注意到了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的难点分散到了四个例题中。例题1是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例题2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例题3学习除法竖式;例题4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因此,我们认为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例题1,通过操作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没有问题的。如何进行教学呢?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  相似文献   

8.
乘除法简单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①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如;同学们种树,每人种5棵,7个人一共种多少棵?②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如:同学们种树,7个人种了35棵,平均每个人种了多少棵?③求把一个数按每份分几个,可以分几份(即一个数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如:同学们种了35棵树,每人种了5棵,参加种树的有几个人?这一组是乘、除法最基本的应用题,三种应用题是按照乘、除法的含义,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而定的。可以把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乘法视为原型题,两种除法应用题是原型题的变式题。第…  相似文献   

9.
一、调研试题引发对计算教学的关注 在三年级一次期末测试中,有这样一道测试题:“六一”儿童节时,王叔叔把372本书每4本捆在一起送给一位小朋友,这些书可以送给多少位小朋友?李明同学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计算的(见下图),箭头所指的“12”表示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10.
张慧玲 《辅导员》2015,(6):52-54
一、调研试题引发对计算教学的关注在三年级一次期末测试中,有这样一道测试题:“六一”儿童节时,王叔叔把372本书每4本捆在一起送给一位小朋友,这些书可以送给多少位小朋友?李明同学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计算的(见下图),箭头所指的“12”表示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11.
有位教师教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学校把栽560棵树的任务,按照五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教师提了个问题:“解这道题,能不能用560÷3?为什么?”要求学生回答:“不能用560÷3,因为这里不是把560棵树的栽种任务平均分配给三个班,而是按照三个班人数的多少,分配给各班的。”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概念理解。  相似文献   

12.
猜学号     
赫赫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她可高兴了。有一天,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学号有一个小秘密:学号是一个两位数,而且十位上的数字是个位上的数字的6倍。请小朋友猜一猜,赫赫的学号是多少?  相似文献   

13.
<正>很多教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中经常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有13个奖品(或者其他物品),每个小朋友分4个,能分给多少个小朋友?先是学生动手操作,分"模拟"奖品来理解算理,然后利用"圈一圈"活动进一步理解算理,借助"形"来理解抽象的算式中每个数与运算符号的意义,建立"形"与有余数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如下图。  相似文献   

14.
下列是两位教师在教学较复杂的平均数一课时的两个教学片断:A教师的设计一、1.出示第一题:五年级一班分两组植树,第一组植了150棵,第二组植了180棵,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2.学生试做。二、1.出示第二题:五年级一班分两组植树,第一组18人共植树43棵,第二组22人共植树77棵,  相似文献   

15.
胡耀云 《广东教育》2007,(12):149-149
教学片段一:情境创设生活化 在教学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老师听说:咱们班上有个小朋友今天生日,请这个小朋友站起来接受大家的祝福,好吗?老师有个小小的礼物送给你(卡通小图片),喜欢吗?为了庆祝这位小朋友的生日,你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相似文献   

16.
有这么一个教例,很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玩味和反思。课上,语文老师向小学生出示了一棵洋花萝卜,问道:这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小手如林。是白色的。是粉色的。这时,老师向第三位小朋友投来了赞许的目光。接着,又问第二个问题:这萝卜是长在哪儿的?从小就生活在城里的小朋友瞠目  相似文献   

17.
有些应用题,表面上看似乎缺少条件,难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其实,只要我们深挖隐含条件,找出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间的特殊联系,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例1 王老师带领五(3)班同学去种树,这些同学恰好平均分成5组。如果老师与同学每人种树的棵数相同,共种树1517棵,那么平均每人种树多少棵?  相似文献   

18.
夏天  夏晓 《良师》2004,(19)
猫咪咪遇到了一道题:有20棵树,分给一至五年级的同学去种。每个年级去两人,根据年级高低,每低一个年级依次少种一棵树,这几个年级各种多少棵树?猫咪咪左思右想不知怎样解答,只好向数学博士小兔胖胖请教。小兔胖胖看题后,画出如下线段图:接着小兔胖胖耐心地给小猫咪咪讲解:“从线段图揭示的数量关系来看,二、三、四、五这4个年级共比一年级多种1+2+3+4=10(棵),那么从20棵中减去10棵,得到的差再除以5,就是一年级种的棵数。所以一年级种(20-10)÷5=2(棵);则二年级种2+1=3(棵);三年级种3+1=4(棵);四年级种4+1=5(棵);五年级种5+1=6(棵)。”“对呀…  相似文献   

19.
小虎做一道数学题:有个正方形池塘,每边种6棵树(如图),四边一共种多少棵树?小虎想:池塘是正方形的,每边种6棵树,4边一共种树的棵数当然就是6×4=24(棵)。  相似文献   

20.
租船变造船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7页的内容是这样的: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这有关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也就是"进一法"。虽然这样的情景离我们大人生活很近,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没有太多经验可谈。然而,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所以突然让学生完成从无余数到有余数的转变,更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