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惠迪 《今传媒》2015,(4):44-46
在本次调查研究的“央视主持人口误”网络传播的样本中,至少51%的传播者身份不明.企业主办的网站是“央视主持人口误事件”的主要传播渠道.传播的偏向清晰地表现为娱乐倾向.因此,在网络和自媒体上关于“央视主持人口误”的传播,是一种传媒消费主义文化景观,是“消费主持人”的文化现象.因此,网络上关于“央视主持人口误”的传播,既不是以媒体或其从业者为对象的舆论监督,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介批判.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18):58-62
互联网媒体丰富、多元、即时的信息特点和便捷、精准、易得的获取特点,成为了主持人采编的理想场域,也赋予了主持人采编新的含义,即以互联网为平台发现信息、辨识信息、整合信息。主持人通过个性化采编,实现了互联网信息广播电视化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传播理念下,媒介与媒介融合、媒介与社会融合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王晓燕 《视听界》2007,(1):103-103
一.身份:媒体和特定群体的发言人 专业频道和节目面对的是特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这些受众有着特殊的利益需求。节目主持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观众的发言人。主持人对观众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对受众需求的尊重和满足来实现。所以,“类型化”节目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关系,突出体现的并不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对立,而是取向和利益一致基础之上的共生共荣。“类型化”节目主持人将受众的利益和需求作为自身的传播目标,能够使媒介更好地完成对受众的有效引导,实现媒介满足受众需求与履行社会责任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宫正 《出版广角》2015,(7):90-91
在以渊源学、影响学、媒介学为代表的纵向传播被美国“平行研究”打破之后,尤其是受新媒体平行话语的解构与影响,电视主持人媒介的主流文化话语体系散落为平行话语的“国民意识形态”沟通与交流。电视人,尤其是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引导、把握平行传播的话语环境,在民生类节目中把握与幸福文明生活品质,建设世界文化对话的主旋律。同时,要融入“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等“人民本位”与民生主体思想文化体系,承续传统文化的仁爱、民本观,更好地提升民生节目的文化内涵,在“平行传播”主旋律构建的文化转型中,更好地重塑自我的主体内涵与文化内涵,更好地服务于时代与大众。  相似文献   

5.
王瑞英 《新闻通讯》2013,(10):59-60
中国自古有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话足以证明,以文字为载体的新闻,是有温度的。新闻的“温度”,即为传播者的人文高度。传播“有温度”的电视新闻,就是媒体以理性的温情去传播、观照并解读新闻要素,找到与时代、与民众需求相契合的传播亮点。那么,作为电视新闻中最能传情达意的灵魂人物的播音员、主持人,该如何准确定位,“有温度”地传递新闻正能量呢?一、重构责任是传达“有温度新闻”的基础播音员、主持人是一种特殊职业,因占有媒介资源便利,从而在公共事件或私人空间拥有更多话语权与影响力。在大数据的自媒体时代,以微博为例,播音员、主持人的粉丝动辄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也不足为奇,其只字片语一呼百应、具有极大感召力。这个时候,播音员、主持人的言行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既有职业素养维度、亦有公序良俗维度。正如美国电影《蜘蛛侠》里的那句名言:能力多大,责任多大。那么,播音员、主持人该如何担负起社会责任呢?  相似文献   

6.
化定杰 《视听界》2011,(1):105-106
电视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是借助一系列的视听符号来完成传播过程的,节目主持人是电视媒介与观众之间的信息载体,是代表节目的重要符号,主持人的品牌化是节目经营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特点赢得观众的喜爱,大量有个性、传播风格“平民化”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运而生.然而有些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在“平民化”表述方面的~些做法却值得商榷。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只有理解正确的“平民化”表述方式.才能保证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是否在传播过程中使用机器媒介为划分标准, 可以把“大众传播”这一概念分为广狭两义。狭义的“大众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介必须是“机器媒介”, 而广义的“大众传播”所使用的媒介可以是“机器媒介”, 也可以是“非机器媒介”。这就扩大了现有的大众传播一词的词义, 传播史的研究范围不再仅仅是古腾堡印刷机之后的书籍、报纸、杂志等三大印刷媒介和电影、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四大电子媒介, 还可以是古腾堡印刷机以前的一切面向大众的传播形式, 这就极大程度地拓展了大众传播史研究的领域, 有利于在整体上把握人类大众传播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寻找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媒介帝国主义”理论衍生于“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 是70 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批判性研究的产物。早期的“媒介帝国主义”理论以国家主权为核心, 注重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等结构性因素的作用, 认为西方媒介对第三世界的“文化输出”具有侵略和控制等负面的影响, 是二次大战后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发展的新形式。80 年代后, 传播研究者对“媒介帝国主义”影响过程中内外因素的作用, 以及西方文化的实际传播效果, 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产生了热烈的争论, 推动了“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90 年代以来, 有关“全球化”与传播霸权的讨论, 使早期“媒介帝国主义”理论宏观性的批判研究取向, 再度引起传播研究者的重视和思考。对于“媒介帝国主义”的考量, 也已超越媒介与大众传播的领域, 是世界各国面对新的世界格局与“全球化”的挑战, 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探寻21 世纪的国际战略和竞争决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叶昌前 《声屏世界》2001,(10):45-46
化人不一定能主持节目,化素质极高的人不一定能做节目主持人,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决不是说主持人可以没有化,可以不要化,没有化对主持人来说是万万不能的。这化,不是广义上的化,而是一种符合传播规律和媒介特色的“主持化”。在许多优秀的主持人节目中,那种萌生于感觉、精致与奇警的化灵气,成为节目主持人形象的活跃元素,也成为主持传播艺术思维和直觉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的媒介形象因其可视可感而受人关注。作为节目文本中的标志性符号,主持人的媒介形象具有实现传播功能的工具性特征。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从传播关系层面和文化语境层面去认知主持人的媒介形象。从形式特征到审美内涵,尽可能丰富地认识和把握主持人的媒介形象,有利于电视节目主持人自身更好地调整传播策略,明确职业使命,以更为积极的姿态融入电视节目传播并影响当代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2.
董向慧 《传媒观察》2023,(12):80-89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夏王朝建立之前,中国存在着一个传播史上的玉器时代。玉器是史前天文观测和传播天文知识的主要媒介,后发展为神器、法器、礼器、饰器和葬器。围绕着史前玉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媒介域”。玉器“媒介域”发挥着记忆工具、权力装置和社会组织核心的功能,建构特定的时空组合。围绕着玉器这一“媒介域”,形成了中国文明特有的宇宙观、伦理观与传播观。史前玉器对华夏传播至少有三个方面深远影响:一是以“器以藏礼”的方式承载和传播礼乐文明;二是传播仪式观的思维取向成为理解华夏传播的重要线索;三是史前玉器“媒介域”使得传播权力高度集中,对于理解传播权力变迁与圣王崇拜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广播媒介功能正在经历从“满足个体信息需求的远程传输工具”到“塑造社会文化、维系公共秩序、传播特定思想的大众化媒介”的重要嬗变。这一变化映射着广播媒介“身份”的意义迁移。本文以移动互联作为社会语境,读解广播媒介的“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4.
刘倩 《中国广播》2009,(2):70-71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新闻立台”成为全国广播电视媒体的一项发展战略。与此相关,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他们以个性化的视角来解读新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关注时事。作为新闻传播中的“守门人”,新闻节目主持人将怎样发展,他们的最终趋向目标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金海宁 《视听界》2005,(5):60-61
一、非言语传播:此时无声胜有声主持人是传播者和受传播者之间的一座人物化的“桥梁”,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发挥自身的传播器官的作用,有效地传达节目内容,以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对于电视主持人来说,有声语言并不是与受众的惟一沟通方式,因为通过电视画面,主持人的眼神、表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文化核心决定了文化的基本方向,媒介品味塑造了传媒的媒介形象。本刊“组织传播”栏目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品味,增强对于碎片化、异质化、多元化的媒介文化的欣赏力与鉴别力,为读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大众文化产品。本栏目所提供的传播平台可以当作是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旨在建构“公共领域”中自由地公开和表达意见的舆论场,在“组织社会”中维护共同的“普遍利益”,发扬学术期刊的传播宗旨,促进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产出。  相似文献   

17.
高洋 《记者摇篮》2007,(5):60-60
电视谈话节目是记者主持人与被采访对象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一种节目形式。时下,电视谈话栏目火暴荧屏。虽然节目风格不  相似文献   

18.
曾素萍 《声屏世界》2003,(12):37-38
在电视传媒从节目化阶段逐渐进入栏目化阶段的今天,一档栏目的成功与否,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主持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主持人的个性,对现场的驾驭,切中要点的提问,画龙点睛式的评说,都是吸引观众目光的关键。也就是说,主持人在节目中“怎么说”和“说什么”,直接关系到电视机遥控器的点击频率和眼球的停留时间,影响着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主持人的“怎么说”“怎么说”是主持人与节目参与者及受众进行交流的直观表现形式。常听人说,某某台的节目不如某某台的好看。究其原因,主持人的“怎么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主持人在镜…  相似文献   

19.
不能不承认,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电视形态的一个组成要素,在整个电视媒介传播系统中,肩负着电视传播很重要的功能,被喻为”电视媒介的界面”。主持人对媒介界面功能的扩展,对电视传媒功能的充分发挥与延伸,则能更加促进整个电视传播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媒介即环境”的隐喻出发,分析了媒介环境学和媒介生态学在媒介本体论上的差异。在分析媒介生态学作为一种生成性媒介论的洞见与局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在波粒二象性的新实体观的指引下,应当打破传播动力学和静力学的边界,从而推进传播学科认识论的发展。在无序运动和“不可见”的媒介生态中,只有更努力捕捉作为媒介的元素、集合和模式,我们才能在不可知的逻辑中获得更多关于媒介和传播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