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核心与实质,是列宁晚年思想的重要理论特色。列宁新经济政策虽然在列宁逝世后被“斯大林模式”逐步中断了,但按列宁的本意,是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的。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邓小平称赞列宁新经济政策是个好“思路”。新经济政策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重要思想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列宁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提出,苏俄面临战争、战时共产主义和经济破坏带来的危险,还面临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资本主义因素增长而形成的危险。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提出面临脱离群众、腐败、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能力不足的危险,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胜利初,列宁持实施巴黎式的人民直接管理的思想,在以后的实践中演进为由党领导人民进行管理的思想。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他持建立"铁的政权"即强有力的政权的思想,在以后的实践中演进为加强法制和依法办事的思想。苏俄历史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后,列宁发现并批判了机关工作的官僚主义,主张"收拾"官僚主义者,他逝世前夕上述思想演进为改革和精简机关、节省开支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它是在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的尝试遭到失效后,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不断探寻而找到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新途径。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路,它的意义已远远超过新经济政策本身,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的化落后的国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战后,列宁领导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初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但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行的,于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并在晚年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本身,实际上是一种转轨经济政策。在其实施过程中,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正确地运用了市场机制、私人资本和个人利益激励的三种启动力量,同时把握住了经济命脉、收入分配、思想战线三种控制尺度,因此获得了成功。列宁逝世之后新经济政策的失控和挫折,也正是由于未能把握好启动力量和控制尺度的对立统一。这其中的历史经验及教训都值得我们汲取。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其实质是允许私人自由买卖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陈独秀认为民主革命胜利后,要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陈独秀发展资本主义思想的实质所在.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陈独秀这一思想,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合理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本身,实际上是一种转轨经济政策。在其实施过程中也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正确地运用了市场机制、私人资本和个人利益激励的三种启动力量,同时把握住了经济命脉、收入分配、思想战线三种控制尺度,因此获得了成功。列宁逝世之后新经济政策的失控和挫折,也正是由于未能把握好启动力量和控制尺度的对立统一。这其中的历史经验及教训都值得我们汲取。  相似文献   

9.
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又改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是认识到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不能从资本主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必须采用全国性的特殊的过渡办法;新经济政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一个阶段的政策,而不是建设社会主义全过程都要采取的政策,更不是建成社会主义以后还要采用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开展了对新经济政策的讨论,对它的产生、分期、实质等问题,提出了不少的新见解、新成果。笔者认为,十月革命后列宁和俄共(布)在探索新经济政策时,既没有别国的经验可以借鉴,又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战争环境,因此,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我们对这个政策的  相似文献   

11.
苏联剧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发展的不足;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足,造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薄弱,上层建筑长期处于与经济基础相脱节的状态,最后导致了上层建筑的变化--苏联剧变。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只能到苏联的“经济学”中寻找。  相似文献   

12.
赫鲁晓夫在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做出了一系列政策调整,这包括他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对外战略上的“三和路线”等。这些政策调整产生了重要的后果,无论是对当时整个世界局势、中苏关系还是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使赫鲁晓夫也成为一位富有争议性的人物。如何看待这些政策调整直接关系到对赫鲁晓夫本人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历史之谜",不同学者对苏联解体的分析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文章从苏联的"政治合法性"角度出发,就苏联的经济绩效、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危机"来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前苏联"成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友邦"。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中苏关系获得良好发展,其重要表现,就是新中国"一边倒"政策的实行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以及由此而来的前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援助,大批前苏联专家到中国工作,帮助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新疆成为这一时期前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前苏联专家活动的重点地区,人数较多,主要集中在地质矿产、水利建设、农牧业生产、疾病防治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为恢复发展新疆经济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苏联始终密切注意中国局势变动,作出许多评价。评价以1981年为界,之前批评性内容占主流,之后客观性内容逐渐增多。苏联的评价涉及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对内政策走向,对外战略变化等四个方面,总体认为中国脱离极左,在实用主义指导下和帝国主义结盟,一步步走向极右。苏联自认为掌握社会主义的根本规律,不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改革开放不可能成功,失去了借鉴中国经验的历史机遇。在苏联已经解体,中国改革开放走过而立之年时,历史警示依然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tests the assumption that state-mandated multiple-choice history exams are a cultural tool for disseminating an ‘official’ collective memory. Findings from a qualitative study of a collection of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that relate to the his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are presented. The 263 questions all come from New York State Regents exams that were administered between 1980–2010. Test questions were organized by decade, analysed for content, and then synthesized into historical narratives. These narratives were then analysed to se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changed as the Soviet Union decayed, collapsed, and then broke up into new nation states. Particular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period that begins with the Cold War and ends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post-Soviet Russia.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despite great upheavals in the his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changes in New York State standards and testing policies, the narrative that exists on these exam questions largely remains the same. This suggests that official narratives are slow to change. Further research should look at the extent to which test-taker knowledge and acceptance of official narratives affect performance on multiple-choice history items.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政治的重在事件,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其原因在致有如下为1.长期推行僵化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2.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民主和法制不健全;3.苏共建设上存在严重问题,4.国内的民族矛盾;5.“8.19”事件;6.戈尔巴夫的个人因素。社会主义国家应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1.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2.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4.坚定  相似文献   

18.
1941年延安处境艰难,但党报《解放日报》对美国极为关注。对该现象的解读可以发掘这一阶段对中共与美国关系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事关美国的消息社论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共对美政策变化及策略的形成与运用,苏联影响、领袖的政治远见和解放区被边缘化的焦虑是关注美国动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苏联驻德军管机构、苏联驻朝军管机构,是二战结束后初期苏联对德国、朝鲜占领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它始于反法西斯战争中对欧亚大陆两大战略要地的军事占领,成长于依照苏联模式对当地战后重建的经济、政治改造之中。由此,确立了苏联对两地深刻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精神实质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俄国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实践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崩溃的历史经验表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形成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只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个别模式,它的崩溃和失败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它的失败只是意味着一种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模式应该寻求新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