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德会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228-228,211
五四文学,是对传统的挑战,但它摆脱不了传统文化的浸染与熏陶。屈原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他的死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灵魂。五四时期的中国在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下,爱国主义又一次掀起了大潮。屈原的死在干年之后得到了情感的共鸣与契合。  相似文献   

2.
在百年的苦难历史中,现代中国的知识学基础,已经渐次脱离了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从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到“五四”时期激烈地反传统文化运动的兴起,至世纪末中国本土和海外华人中重新兴起的所谓新文化保守主义,其间的文化选择与取向,一直紧密关涉中国文化的近...  相似文献   

3.
班彦美 《科教文汇》2007,(12X):206-207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社会思想的大变革时期。随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核心的道德成为当时人们讨论的焦点,作为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要代表之一杜亚泉,在此时表现出明显的“道德本位”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主要表现在强调道德的普遍性、目的性和本题性三个方面。杜亚泉的这种“道德本位”的思想倾向,虽然有时过分夸大了道德的作用,但他在当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不仅在主张彻底废除中国传统旧道德的五四时期有着纠正时弊的作用,还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精神,对于我们今天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社会思想的大变革时期.随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核心的道德成为当时人们讨论的焦点,作为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要代表之一杜亚泉,在此时表现出明显的"道德本位"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主要表现在强调道德的普遍性、目的性和本题性三个方面.杜亚泉的这种"道德本位"的思想倾向,虽然有时过分夸大了道德的作用,但他在当时时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不仅在主张彻底废除中国传统旧道德的五四时期有着纠正时弊的作用,还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精神,对于我们今天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五四科学精神价值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科学精神即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的现代性思维方式,其价值体现在先驱们试图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科学方法的传播,改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使民族精神理性化,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新文化运动后,因受制于社会政治条件,五四科学精神失落,反科学、非理性思潮不时泛滥,造成了不少严重的历史失误.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继承五四科学精神,完成先驱者们改造思维方式的未竞事业,抓好文化心理结构的转换,建构理性的新世纪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绵长的历史,从明清开始尤其是"五四"以后,整个中国兴起了"传统"与"现代"的论争,其结果是片面地把传统固定化,人为地割裂了传统;传统是具有时间性的,在与过去、现在、未来的碰撞与融合中而不断地获得新生,断裂是传统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王娟 《科教文汇》2007,(3S):158-158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绵长的历史,从明清开始尤其是“五四”以后,整个中国兴起了“传统”与“现代”的论争.其结果是片面地把传统固定化,人为地割裂了传统;传统是具有时间性的,在与过去、现在、未来的碰撞与融合中而不断地获得新生,断裂是传统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薛晓霞 《知识窗》2011,(2X):4-6
高长虹,作为"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国文坛上较为活跃的文学人之一,他倡导的"狂飙运动"和"狂飙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对当时乃至之后的文坛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以高长虹"狂飙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从"五四"新文化、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化三个方面揭示其思想背后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渊源,试图恢复现代文坛一个真实的高长虹,为之后的系列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美文化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审视了美国的文化模式及其特点,再来审视中国的文化模式,便会发现它们之间,无论在历史个性、在价值取向、在心理趋向上,都是迥然不同的。中国文化从先秦诸子,孔北老南,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经过五四时期  相似文献   

10.
郑念 《科教文汇》2007,(1):166-167
二十世纪对中国是重要的历史时期,辛亥革命极其随后的新文化及“五四”运动对以儒家伦理为大经大法的文化体制进行了极大的摧毁。然而在现代工业文明已然开始建立,但远未完成的历史转型期,传统儒家文化对中国大多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本文试图以巴金的作品《寒夜》为例,从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三种关系入手,剖析从传统农耕文明下的家庭伦理道德向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家庭秩序规范的转型中所出现的矛盾乃至悲剧.  相似文献   

11.
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思想基础和前提的科学主义的盛行是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的。由于两者同时迎合了中国人救亡图存的现实价值需求而在五四前后充当了文化权威,并在“唯物史观”那里实现了结盟。两者的内在关联显示了科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起到的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真正的中国化,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必然趋势。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旗帜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是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这种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中如何保存顽强的生命力。本文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探索,并总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探究如何将传统文化运用到金华地区的产品设计中来。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慢慢的缺失,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思想观念上的改变,不仅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影响了各国文化间沟通能力的发展。由于大学生缺乏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能力,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定要重点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从而培育更多具备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高端人才。当今的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因此必须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陈丽娇 《科教文汇》2007,(12S):189-190
根据目的论,译文在译语文化中要实现的功能将影响翻译的过程。本文分析了五四前的译语文化环境,儿童翻译文学在这一时期要实现的目的,以及这预期目的对翻译过程产生的影响,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了“五四”前的儿童文学翻译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应然走向是回归人们的内心世界,而非历史周期式的反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元素的现象叠加,而守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必须溯本追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保鲜"要以文化创新来推动,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内江科技》2015,(12):93-94
"土洋体育之争"是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中西文化论争过程中的一次暗涌,争论的焦点是我国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发展体育运动受到"洋体育"的冲击,本土体育运动项目该何去何从?这一次文化的暗涌对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独具特色的武术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土洋体育之争"重做系统的研究,以便从中吸取教训,助益现实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许多在中国近现史和当代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科学家,都具有颇高深、广博的文学造诣。这是因为,当时的知识分子,不管后来是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均家学渊源很深,基本上念过私塾,甚至父母也都有很高的旧学功底,而使他们受到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很扎实、丰厚的国学知识;民国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注重通才培养、全面基础(其实那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反对并抵制专科的、功利化的教育方式;当时的大学里,乃至社会上,比较推崇人文情怀,有很好的人文环境。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体制特色,中国的家学传统被摧毁,旧学文化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9.
根据目的论,译文在译语文化中要实现的功能将影响翻译的过程.本文分析了五四前的译语文化环境,儿童翻译文学在这一时期要实现的目的,以及这预期目的对翻译过程产生的影响,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了"五四"前的儿童文学翻译的脉络.  相似文献   

20.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第一次以彻底的不妥协精神,亮出了“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先进的西方文化思想,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对近代中国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之际,重温“五四”新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中华大地上掀起了又一次振兴科技、学习文化的热潮,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已成为社会新风尚。社会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知识的真正活力在于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改革开放,引进西方的新技术、新思想,可大大加快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和全球文化汇流的大趋势,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我们自己独立的创新体系,培养和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才是中华民族富国兴邦的根本大计和当务之急。 回眸世纪之初,面对世纪之交,我们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本刊推出“弘扬‘五四’精神,加强科技创新”为主题的一组专访,以此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